互联网Q1财报季:低利润时代,增长看海外,价值看科技

商业与生活 2022-05-19 18:02:40

文|朱晓培

校对|大道格

随着京东、腾讯等公司陆续发布2022年Q1财报,新的财报季又已到来。

从数字上看,尤其是看利润的话,这一季度的财报季,依旧不会令人兴奋。目前已经公布的财报中,京东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30亿元;腾讯净利润255.45亿元,看起来不错,同比却下降了23%。

但利润的下降,其实早在预期之中。

曾经,规模、利润的增长是互联网公司财报一贯的主题。但去年的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互联网在进入低利润时代。

低利润并不是坏事。从某种角度而言,保持合适的低利润率、甚至可控的亏损,可能会让公司走得更长远。

微利时代:消费下降,竞争加剧

过去一年多的财报里,阿里、腾讯、百度、京东、拼多多、美团等多个互联网公司过去一年的财报,都呈现出了净利润回撤的趋势。

这主要是疫情影响下,人们的消费习惯改变,更多的人选择过紧日子,对花钱变得谨慎,利润下降也就在预期之中。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数据显示,2022年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2%;一线城市消费下降更加明显,其中同比下降3.5%。

今天,全社会商业活动,从线上到线下,从零售到生产、营销都是一个整体,休戚相关。社会消费额下降,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引发的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也迫使互联网公司走出传统的舒适区。

电商、广告、游戏,是互联网的三大商业模式,也是互联网公司的现金奶牛。

其中,虽然电商整体规模仍在呈上涨趋势,1-4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8%。但是,电商的竞争者、从业者却在不断地增加。

以电商综合平台为例,10年前,市场上的主要竞争者还是阿里、京东、当当、唯品会,他们或者凭借供应链优势,或者凭借物流的优势,各守一方。但是今天,供应链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已经十分的完善、成熟,让拼多多、抖音、快手、美团等平台可以轻易从拼购、短视频、社区团购等不同方向切入,并快速成长为与传统巨头不分伯仲的综合平台。

而当大家在提供的产品、面对的用户都相差无几时,如何用差异化的服务收买用户的心智,也将成为各大平台接下来的主要任务。

广告看起来和零售是不同的行业,但本质上,广告是为销售服务的。当社会零售降低时,广告在短期内自然会跟着零售需求一起下降。腾讯的财报也显示出了这一点,财报显示,腾讯2022年Q1网络广告业务收入180亿元,同比下降18%,主要是因为教育、互联网服务及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广告需求疲软。

不过,万兴科技董事长吴太兵曾跟我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世界上最会找投资机会的那帮人都已经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时,就意味着企业的营销、创意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能帮企业赚钱的。

换句话说,长远看,能够帮助生产工厂、零售企业带来营收和利润的营销、广告平台的价值会进一步凸显。不过,广告也和电商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虽然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竞争者也比几年前更多了。以前可能是百度、阿里、腾讯、微博等传统巨头的天下,但现在抖音、快手、喜马拉雅、小红书都可以在营销上分上一杯羹。

在激烈的竞争下,平台进入低利润时代,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低利润时代,并非是没有利润。在《商业与生活》看来,保持合适的利润,是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的能力。相反,暴利反而是不持久的,它必然会引发行业过度竞争。

向实体,向海外

为期半年多的互联网平台经济专项整改虽已结束,但垄断、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成为长期基调,引导着互联网进入微利时代。

特别是向小微实体让利,既是政策导向,也是许多平台自发的行动。京东财报中,就提到,一季度净利润亏损的原因有“支持合作伙伴减少疫情的影响和让利给消费者”。腾讯也在财报中表示,微信支付降费让利,烟火计划、冠肺炎保障等多项助力小微企业的举措,预计投入超百亿。

与此同时,与实体经济相关联的产业互联网,也是互联网平台们选择持续发力的方向之一。腾讯继续深耕企业服务,京东不断迭代优化供应链基础设施,美团拥抱硬科技研发,拼多多专注农业领域……他们选择的方向看似不同,但都属于更具“实体”特点的产业互联网。

在2021年全年的业绩电话会上,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就直言,互联网行业遇到了一些结构性的挑战和问题,促使互联网行业向着一个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腾讯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重定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及PaaS(平台即服务)的发展重心,从单纯追求收入增长,转向以为客户创造价值及实现高质量的增长为目标。

而腾讯Q1财报可以看出,腾讯方向调整已经初见成效。当季,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实现营收427.68亿元,同比增长10%,并占总营收的32%,成为腾讯主要收入增长引擎。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腾讯的另一个增长来自国际市场游戏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4%。

一个很有意思的点,翻看历年的财报,腾讯的介绍中,一般会把游戏收入按照手机游戏和PC游戏分类,但这一次却强调本土市场和国际市场。

目前来看,加速出海,是腾讯游戏正在探索的路径。腾讯高级副总裁马晓轶早前披露,海外游戏收入占比已达到26%。在海外市场取得不错成绩后,腾讯游戏更选择继续加码,Q1先后投资了六家工作室,如西班牙马德里游戏工作室Tequila Works及《夜莺》开发商Inflexion Games等。这些投资组合让腾讯拥有了征战全球化的底气,也是日后腾讯利润的重要来源。

阿里的海外市场,也在承担着集团增长的大任务。上一季度,阿里在财报中着重强调了,阿里的海外市场年度活跃消费者总数首次突破3亿。

腾讯、阿里纷纷把国际市场增长拿到台面上来,除了份额增长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公司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从平台发展逻辑上说,转向海外、在全球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是可行之道,寻求更大规模的市场与用户群体也是必经之路。

而此前,九部门出台的《意见》,也暗示示,在规范、透明、可预期的治理原则下,预计将有系列举措支持平台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全球化发展水平、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以及提升平台消费创造能力等。

价值重估,看含“T”量

2000年3月10日,互联网泡沫第一次破裂前,一家投资机构在美国《巴伦周刊》中发表了一篇文章:《Burning Up》。

文章中宣称,自己调研了207家互联网公司,预估51家网络公司现金流面临枯竭,以当时的烧钱速度计算,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撑不过12个月,亚马逊也不例外。几乎同一时间,联邦法官托马斯·杰克逊宣布微软公司的确存在垄断行为。

科技巨头可能被分拆、进而陨落的猜想迅速引起市场恐慌。股市开始持续下跌,互联网进入第一个由兴到衰的周期,到2002年10月,1年半多时间,科技公司蒸发的市值达5万亿美元,

但最终的结局出人意料,也显然易见:优质互联网公司,不仅扛过了危机,还成功实现了新增长。其中,微软考虑到几次拆股,股价实际增长了十几倍倍,亚马逊更是增长超过一百倍。

回看那一轮周期变化,泡沫的出现和破裂,与宏观环境、互联网的发展进行休戚相关。回到今天的现实中,中国的互联网世界,同样在穿越新一轮周期。

公司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引擎,资本市场也会对公司价值进行重估。而这种重估,长远看,不能以眼下的利润高低为基础,而是要看一个公司的含“T(technology)”量。

互联网公司是科技企业,核心离不开技术。但是,过去十年,在庞大用户红利的驱动下,联网公司着迷于规模增长带来的估值想象力,以至于让社会上很多人不明就理的人有了诸如“互互联网企业到底有没有真技术?”“互联网公司与科技有关吗?”的疑问。

如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加大对硬科技,由虚转实,是时代要求作出的选择。从各公司的财报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腾讯财报显示,过去3年,腾讯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366亿元,建立起了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芯片、SaaS等在内的完整自研体系。而美团此前的财报也显示,在2021年研发总投入达167亿元,同比增长53%,在同规模平台中处于领先位置。

这些巨额的研发投入,是平台们业绩承压,财报数字不那么亮眼的原因之一。但价值也开始释放,比如,无人配送车,在疫情期间为民生物资的供应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0 阅读:11

商业与生活

简介:关注创业者与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