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黄永胜弥留之际告诉了儿子什么?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4-19 10:55:15

1983年的时候,黄永胜身体已经十分虚弱,嘴里小声嘟囔着,就像是在跟别人说悄悄话,眼角还滑落了两滴泪珠。

儿子把耳朵凑近父亲,专心地听着父亲说话。好一会儿,他才听明白,黄永胜一直在喃喃重复着那两个字……

【年少成名:少年天才,人如其名】

这位老将军的生命旅程即将走到尽头,他就是国家初创时的上将黄永胜。他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一路上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最终才坐上了上将的宝座。黄永胜的这一切成就,都是靠着他战场上立下的赫赫战功换来的。

在57位开国上将里,没几个是高学历出身,大多数都是来自民间的英雄好汉,黄永胜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出生在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爸妈拼尽全力供他上了几年学,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他还是不得不回家帮忙。

1927年夏天7月份,黄永胜出门闯荡,跑到县城去找活干。有老乡帮忙介绍,他进了民兵团,从那以后,他就走上了当兵这条路。

才短短一个月,崇阳县的民团就和国民革命军的警卫团走到了一起,参加了秋收起义。可惜起义没成功,剩下的队伍就撤到了江西,被编进了江西省的防军,跟着大军一起去了井冈山。

就在这时,黄永胜有幸碰到了毛主席,两人之间还传出了一段趣事。

在一次打仗的时候,敌军突然间冲到了红四军指挥所旁边。黄永胜没来得及向上级报告,立马带着队伍就冲了上去,硬是把敌军给打了回去,保住了指挥所没事。

打完仗后,毛主席夸赞了黄永胜,还问起了他的名字。

黄永胜小时候叫黄叙钱,这个名字是他爸妈给他取的,意思是希望他能带来好运和财富。因为他们家里头穷,所以特别盼望他以后能过上富裕日子,不缺吃少穿。

毛主席听了那个名字后笑了,他说,这个名字不太好。革命可不是为了钱,咱们得为无产阶级打拼。

如果你不介意,我给你起个新名字吧。希望你在战场上总能赢,打胜仗。那么,以后你就叫黄永胜了。

岁月匆匆,谁又能料到,过了几十年,这个名字会在全军里响当当。

在井冈山的岁月里,黄永胜打仗特别厉害,立下了不少战功。后来,他就进了红四军,跟着队伍在赣南、闽西打来打去。就这么一路拼杀,他从一名红军小兵,慢慢升到了红四军团长的位置。

就像毛主席期望的那样,黄永胜在军事指挥和领兵打仗方面特别有能耐,真正做到了常胜将军,多次立下大功。

一眨眼的功夫,他就从普通一兵升到了管理层,先做了班长,然后排长、连长,一路干到了团长。

1932年,黄永胜年仅22岁,就一路攀升,当上了红66军的师长。这在当时红军里头,算是极为年轻的师长之一了。

战场上,黄永胜勇猛无比,打起仗来没人能敌,对组织那是忠心耿耿,实实在在。

1933年的时候,红一师的领头人郭炳生心里没了底,琢磨着想带着他那两个团去投奔老相识,投降敌军。这事儿传得飞快,没多久,好多士兵心里也开始犯嘀咕,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才好。

就在这时候,黄永胜发现了不对劲。他心里清楚,万一这些士兵真的反了,那红一师就得少两个团,这对整个队伍来说,简直就是个大麻烦。所以,他二话不说,立马带着人上去堵住了想逃跑的队伍。

他们眼前站着的是个铁了心要坚守阵地的战士,眼里全是毅然决然的神色。

黄永胜上去跟这些士兵聊了起来,他说红军就像是大家的根,是心里头的信念,也是脸面上的光彩。他讲,一旦投了降,那可就啥都没了,家里人和乡亲们会瞧不起,心里头也会怨恨。

他的一番话让士兵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了新的考量,他们渐渐意识到,要是选择投降,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烦之中。

经过一番努力劝说,那些叛逃的队伍终于回心转意,重新回到了队伍中,这样一来,我们就成功收回了两个兵团的力量。

东北大战马上要打响的时候,有人因为他的私人习惯不太好,就说要让林彪把他换下来,另外找个头儿来指挥8纵队。

不过林彪却笑眯眯地说,黄永胜虽然手头就两万五千兵马,但在辽西那边连着打了三场胜仗,半个月里干掉了敌军一万六,这功劳可真不小。他又道:“带兵的士兵好找,但像黄永胜这样的将领可不好找,就这么定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的野战军浩浩荡荡地向南挺进。黄永胜领着第8纵队,一路冲过了山海关。他心潮澎湃,大手一挥,朝着关内的方向喊道:“就凭咱们四野的力量,跟蒋介石比划比划,完全没问题!”

黄永胜的勇猛简直能和“功夫将军”许世友相提并论。在辽沈战役那会儿,两边都说好了啥时候去抢那个重要的高地,接着就打算全面进攻。

不过打仗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战前的商量没考虑到好多问题,结果那目标特别难打。眼瞅着就快到说好的时间了,黄永胜气得不行,直接带着最厉害的部队往前猛冲,很快就抢占了那个关键位置。

黄永胜带领的部队特别能打,战斗起来威风凛凛。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特别是处于不利局面时,黄永胜总能迅速做出决定,判断得又准,显示出他非凡的带兵打仗本事。

黄永胜的名声在外,特别是他那股子“不按常理出牌”的劲儿,也是人尽皆知。

【过刚易折,过柔则靡】

第四野战军里猛将如云,占了开国上将里的三分之一多,总共有二十四位。说起来,这里面有个打仗特别厉害的,叫黄永胜。

没错,他手里还握着一块写着“难搞分子”的牌子。

黄永胜这人挺有性格,从小就去当兵,表现特别出色,主意多,做事又靠谱。硬仗、巧仗他都能打,带兵训练也是游刃有余。不过嘛,官当大了,多少会有点儿骄傲。

黄永胜战场上英勇无比,多次立下大功,在红军队伍里名声很响。可尽管如此,那时候红军里的不少将领还是不太乐意和黄永胜一起工作。

黄永胜这人吧,性格挺孤僻,做事总爱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喜欢独自做决定。这点上,他还真有点像他以前的老领导林彪。因此,党组织给他找个能合得来的政委搭档,就成了个挺让人头疼的问题。

最后,我们选定郑华来担任红六十六师的政委。

郑华是个书卷气十足的小伙子,说话利索,举止文雅,他对老练的指挥官黄永胜的观点总是抱有极高的尊重。

他俩在红军那会儿,就像两朵一块儿开的花儿,携手创下了好多耀眼的战绩。

到了1937年春天那会儿,黄永胜被提拔成了115师685团的团长。他的得力助手郑华呢,也没落下,当了副团长,还是干着政委的活儿。

有一天,黄永胜心里实在憋屈得慌,就跟郑华吐槽说:“老听你这个副团长指挥来指挥去的,我这团长当的还有啥滋味啊?”

这话一出口,就像个突然引爆的炸弹,在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心里轰然响起。

聂荣臻一听这话,气不打一处来,立马把黄永胜叫来,狠狠地训了一顿。为了让黄永胜长长记性,聂荣臻琢磨着得给他换个地儿,于是就让他去115师的独立团,当个副团长。

这个独立团吧,其实大都是地方上的民兵凑起来的,不论是从武器装备还是说打仗的能力,都没法跟那些正规军比。那会儿,115师的独立团团长,正是大名鼎鼎的“三杨”里面的杨成武。

黄永胜一到任,立马就找上了杨成武,说要抽调两个连,大概三百多人,去晋东南打游击。杨成武没办法,只能让黄永胜带着这些士兵走了。

聂荣臻晓得黄永胜非但没认识到自个儿的错,还在独立团里搞小团伙,他直接火了,骂黄永胜“不讲规矩,没纪律”。

不过,聂荣臻听说黄永胜在晋东南打游击,不光没吃亏,反而队伍壮大到了600多人,他也就没法再说啥批评的话了。

【影响黄永胜一生的两个人】

这位外表狂妄不羁、行事大胆的猛将,其实内心深处对两位前辈充满敬重:一位是给予他知遇之恩的毛主席,另一位是赋予他重任的林彪。

黄永胜说过这样的话:“要说打仗厉害,林彪肯定是元帅里的佼佼者,而毛泽东呢,在我们共产党里,无人能及。”他对这两位真的是打心底里佩服。

黄永胜的革命旅程是从井冈山起步的,他紧紧跟着毛主席的脚步。他被主席那满腔的革命热忱所打动,也被主席对革命的执着以及对未来道路的坚定信念所感染,因此,黄永胜自己也树立了牢固的革命信念。

毛主席行事雷厉风行,黄永胜对他极为佩服,把他当作十分尊敬的上司。

黄永胜快不行的时候,嘴里还在念叨:“我啥时候也没反对过毛主席,更没反对过党!” 可以看出,毛主席在他心里,那位置重得跟大山一样。

还有个人,黄永胜对他特别敬重,那就是林彪。要说起黄永胜,他的仕途可以说是因为林彪而一路高歌猛进,也是因为林彪而最终走到了尽头。

1934年10月,红军为了摆脱困境,决定离开他们的根据地。那时候,黄永胜是红一师三团的团长,他跟着大军一起开始了长征路。

1935年秋天10月份,红军走进了陕北。那时候,黄永胜就当上了红4师的师长,归林彪管。林彪特别欣赏黄永胜的军事头脑,到了解放战争那会儿,黄永胜是四野里头的名将,成了林彪的好帮手,两人一起打了好多硬仗。

林彪的智谋相当出色,黄永胜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完全按照他的意思行事。

战争快结束时,林彪让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黄永胜当上了兵团司令,真是战功显赫。他指挥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华北、华中好多战场上,一次次地把国军打得落花流水,给解放战争的赢家之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路上,黄永胜拼尽全力,为新中国的诞生流血打仗,他的功劳咱们永远忘不了。

新中国成立后,林彪安排黄永胜坐上了广州军区司令和解放军总参谋长这些重要位置。到了抗美援朝那会儿,毛主席直接点了名,林彪就赶紧把黄永胜召回,让他去带志愿军第十九兵团。

1968年,黄永胜回到了北京,挑起了解放军总参谋长和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重担。因为有了林彪的支持,黄永胜心里头既觉得感激,又带着几分害怕。不过,这种复杂的情感,最终也左右了他的人生轨迹。

【晚年生活:毁誉参半,终究落幕】

新中国成立后,日子慢慢安稳下来,黄永胜也慢慢放下了防备心。可能是被权力的念头冲昏了头,又或者是因为太敬畏林彪,他容易被人的话带着走。身居高位、手握大权的黄永胜,就这么走上了歪路,而且还不觉得自己有错。

黄永胜在打仗那会儿,真的是立下了不少大功。不过呢,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了,他那个爱骄傲的性子还是没变。

两广地区得到解放后,黄永胜悄悄带着几个手下士兵溜达到了香港。到了那儿,他们还特地换上了西装,拍了些照片好留个纪念。

领导知道这事儿后,马上狠狠地把黄永胜教训了一顿,可黄永胜呢,还是老样子,一点没变。

另外,黄永胜在部队里老是拈花惹草,这事儿搞得他和老婆项辉芳的感情差点就绷不住了。

最后,他们俩谁也说服不了谁,干脆就分开住了。

著名作家白刃透露,黄永胜外表看起来大大咧咧,但骨子里却藏着让人惊讶的文人气质。他对文化和知识特别上心,特别看重学习这件事。

白刃有次瞧见了黄永胜珍藏的一张老照片,背面还写着他作的诗:“打仗打了二十年,今朝又往南边行,老战友都不在了就我回来,这张小照片现在还留着。” 就算后来他在法庭上,心里也想着这事儿。

他仍然借着诗句吐露心中的懊悔:“我只有穿着囚衣承受病痛,却未曾洗心革面回报百姓。”

被关在这里,我力量太小,没法儿报答大家。

项辉方说起黄永胜,说他书看得杂,啥书都看,武侠、言情、风水、相术,样样在行。他家里藏了上千本书呢。他还特别喜欢古典音乐,尤其是京剧,简直迷得不行。

卧室摆着个老唱机,洗手间也放了个从日本带回来的磁带机。不管每天多忙,我都会找时间听听音乐,放松放松。

有个警卫因为要结婚所以不干了,黄永胜就告诉他,一定要去军校补补文化知识。

警卫不想去,黄永胜也没强求,直接给他安排了个副师长的位子,跟他说:“要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正职的位子怕是担不起来。”

1971年的时候,黄永胜被拿掉了所有头衔。等到改革开放一来,那些以前犯过错的人又开始被重新审查。轮到黄永胜受审,组织上是这么说的:“黄永胜在打仗那会儿,可是立下了不少大功,这没法否认。虽说不能饶了他,但判得轻点也是可以考虑的。”

最后,黄永胜被判入狱18年。但因为身体不好,他得到了出去看病的机会。出狱后,他选择在青岛过晚年,每天读读书、看看报纸,生活挺悠闲的。

1983年的时候,黄永胜查出了肝癌。在快不行的时候,他心里头特别想再穿上那套代表他以前荣光的军装。对他来说,军装比啥都重要,但因为自己犯下的错,他再也没机会穿上军装了。

他老爹临终前有个心愿,他儿子就向单位打了报告。单位看他老爹以前干的那些活儿,挺给面子的,就开了绿灯,帮他老爹完成了这最后一个愿望。

1983年4月26日,天气特别好,黄永胜终于穿上了他特别想穿的55式军装,然后离世了,那时候他73岁。他是个很勇敢的军人,以前上过战场,啥也不怕。军装对他来说,简直比命还重要。

不过,他做出的那个错误决定,让他没了再穿军装的资格,这事儿确实让黄永胜挺遗憾的。

有人夸他特别勇敢,是个十足的硬汉,但也有人觉得他行为不规矩,霸道专横。总而言之,他这辈子遇到了太多波折和挑战。

黄永胜临终时,他的家人很给力,帮他完成了最后的心愿,让他能穿着那身象征荣誉和尊严的军装,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想想看,如果黄永胜在天有灵,心里头肯定也会觉得特别安慰。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