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见闻,小农经济注定走向凋敝

烛照四方 2024-10-08 23:37:55

国庆假期,大都在农历八月下旬前后,华北正好进入大秋,农村一年里最为忙碌的时候,每年皆是如此。如果要说,今年有什么不一样的见闻,大概是小农经济的凋敝又前进了一步。

国庆前后,也是沧州特色土产冬枣、金丝枣的上市时间。2024年,各色产自沧州的鲜枣出现在北京的超市,一如往昔。只是,产出地却已是另一番风景。在沧州地界上,金丝枣一向是代表性农产品,可现今状况不太乐观,成片成片的枣树消失在田间地头,用岌岌可危形容也毫不过分。原因无他,经营枣树实在过于不经济,投入过大收入过少,但凡有其他谋生路子,抛弃枣树都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不过,经营枣树毕竟是世代传下来的祖宗优选,即便收入微薄,也不太容易一朝一夕间突然断绝。只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的市场行情再创新低,令枣树的艰难存续雪上加霜。也许算是破天荒的新闻了,今年有不少人家卖完鲜枣,才陡然发现,拿到的钱竟然不够用来支付雇人打枣的钱,更不用说前期投入的农药、化肥、人工费用,如果真要算总账,估计砍了枣树卖木材都回不了本。

枣树的消失多少有点苍凉,毕竟过去千百年时间里,枣树供养着一方人口,极端旱涝也没能动摇了其地位。不成想,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刷下被连根拔起。过上了好日子的人们抛弃枣树,就像复明的盲人首先扔掉拐杖。要说起来,枣树在沧州没落的原因有很多,气候更适合枣树的生长的新疆入局是一方面,枣树经营一直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方面,人稠地狭是一方面。不过,像其他农作物的产出低迷一样,根本原因还是价格的始终低迷。

枣树不孤单,因为玉米也一样。曾经家家户户必种的冬小麦,已经成了小众农作物,不过玉米的种植还极为广泛,因为种植周期短、流程简单。不过,玉米种植的存续,也同样遭遇了一股寒流。今年国庆七天假,有三天时间是在给爷爷收玉米,第一天掰,第二天包,第三天装袋。我第一次对两亩七分地的面积有了实际认知,更深刻的认知却是,种玉米真的不挣钱,搞不好还要赔钱。

听着我奶奶的“科普”:去年玉米价高,一斤能卖一块一,一亩地的玉米能卖出一千多块;今年玉米价直接跌到一斤四毛多,刨去种子、化肥、耕地、播种的费用,就基本不剩多少赚头,有些人家还以一亩地每年七百块的价格包地种玉米,再刨去地租,再刨去人工费,就只剩赔钱了。毕竟,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跟我爷爷奶奶一样,在秋收时拉几个放假回家的劳动力,人工可以忽略不计。而其他人家参与秋收的人,大概率是要耽误其他活计的。

常有人说,羡慕农村户口的人,等哪天在城里实在待够了,还能回家种地。可事实却是,像沧州地区这样的小农经济,回家种地已不是一个具有可行性的选择。因为,需要的不止是体力,还需要一种信念。说到种地,我爷爷大概是把种地当做了毕生的信念,到老都在坚持,我爸妈和我大爷大娘早早就都放弃了,到我这辈人更是近乎手无缚鸡之力。这也是村里小农户凋敝的一大原因,务农人群早已青黄不接,在将种地作为主业的老人们凋零后,已鲜有青年人愿意接过这份重担。毕竟,小农经济,作为主业难以养家糊口,作为副业又过于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走向凋零注定在所难免。

0 阅读:4

烛照四方

简介:东聊一点,西聊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