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谁更能承受更大的贸易战痛苦?想想上甘岭战役,答案一目了然

瞩望云霄 2025-04-17 16:38:31

在中美贸易战的硝烟中,一个核心问题浮现:哪个国家能承受更大的痛苦?面对美国步步紧逼的关税攻势,中国展现出不屈的姿态,誓与美国展开一场可能动摇两国经济的全面较量。而要回答这一问题,不妨回望历史——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中国以坚韧的意志和战略耐力,证明了其在极端压力下的生存能力。如今,这份韧性似乎正在贸易战中重现。

中国与美国在体制上的差异,决定了双方应对贸易战的态度和能力。中国是一个上下一心,全国一盘棋的大国,能够集中力量,度过难关。并且采用针对性极强的行动反击美国的“敌对行动”,并通过国家意志和全民一心来维持社会稳定。多年来,中国已悄然布局“备战”策略:停止进口美国大豆和高粱等关键商品,宁可暂时放弃依赖,也不愿受制于人;同时通过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金融交换系统,探索美元主导的SWIFT之外的新路径。这些举措表明,中国已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正如中国领导人所言,中国经济是“海洋,而非池塘”,具备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应对风暴。

反观美国,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策略却面临内外部双重挑战。国内层面,通货膨胀、市场崩盘和经济衰退的阴霾正在逼近,民众对高物价和供应链中断的不满可能削弱特朗普的经济脱钩计划。华尔街的金融力量虽是美国支柱,但无法完全抵御因关税引发的全球市场动荡。国际层面,特朗普的“黑帮式”关税政策——如吉迪恩·拉赫曼所形容——试图强迫盟友谈判,却可能适得其反。日本、韩国等国已开始寻求与中国的区域合作,美国的体系控制力正在被侵蚀。

中国的战略还不止于经济层面。地缘政治上,中国可以通过加强与东南亚、欧盟、排除美国的美洲国家,以及广大南方国家建立更大的低关税贸易区,将美国孤立。

贸易战对中国外贸企业而言,或许生意会受到严重冲击,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优势还在,还有广大的非美市场,而中国内需市场的潜力也非常大。所以,中国最坏的局面就是产品卖不出去,而美国面临的是没东西可买,就看谁最后扛不住。

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上甘岭战役中,中国军队在物资匮乏、火力悬殊的劣势下,凭借坚定的信念和灵活的战术,守住了阵地,最终迫使美军妥协。今天,中国同样以战略耐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应对美国的经济围堵。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会见欧盟主席冯德莱恩时明确表示,中国已准备好渡过贸易风暴,绝不屈服于关税压力。而美国呢?特朗普或许带着“胡萝卜”上场,却发现对手早已备好枪炮。

关键在于,美国能否承受长期痛苦。国内反对声音、债务危机和盟友的不满,可能让特朗普的激进政策无以为继。中国则不然,其体制优势和战略储备,使其能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甚至在全球重塑贸易规则。答案显而易见:在这场贸易战中,中国更像上甘岭的守军,而美国若无长远的战略支撑,可能重蹈当年进攻方的覆辙。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耐力与意志的较量,已初见分晓。

0 阅读:20

瞩望云霄

简介:高制作标准,为用户呈现视觉盛宴!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