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舞台上,一场前所未有的贸易战正在上演。然而,与其说美中双方都未做好准备,不如说中国已为此筹谋7年,而特朗普政府的应对却显得仓促而缺乏深思熟虑。这场冲突的潜在后果,可能不仅限于经济层面,更将重塑全球贸易格局。
过去7年间,中国通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为应对贸易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与全球南方国家建立货币互换机制,囤积战略物资和食品,确保供应链韧性。据估算,美国市场仅占中国GDP的4%,中国有能力通过开拓其他市场消化贸易损失。与此同时,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逐步摆脱对美元体系的依赖,为长期对抗做好准备。这种策略使中国能够在贸易战中承受压力,甚至在全球建立新的贸易秩序。
相比之下,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显得即兴而短视。他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试图通过高压手段迫使中国让步。然而,这一决策似乎只用了“2秒钟”便拍板,缺乏系统性规划。副总统万斯甚至将中国14亿人口贬称为“中国农民”,显示出对对手实力和韧性的低估。与此同时,美国背负超过36万亿美元的国债,股市已蒸发10万亿美元,经济衰退的阴影日益逼近。高盛将美国今年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上调至45%,而穆迪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警告,这场衰退可能是“有意为之”的结果。
中国并未屈服于美国的关税攻势。《人民日报》指出,中国已不再对与美国达成“大交易”抱有幻想。中国人民银行虽因人民币汇率压力谨慎降息,但仍有财政空间通过刺激政策维持5%的增长目标。
与此同时,美国的盟友如日本和韩国也在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下疲于奔命。日本首相石破茂紧急派遣经济部长赴华盛顿斡旋,韩国代理总统韩德洙则与特朗普通话,寻求能源和造船领域的交易以减轻压力。这些举动凸显特朗普政策已在亚太地区引发连锁反应。然而,美国民众可能难以承受随之而来的物价上涨和供应链中断,尤其是当贸易战演变为持久战时。
这场贸易战的本质,是实物经济与金融经济的较量。中国凭借制造业优势和战略储备占据主动,而美国依赖美元霸权和消费市场,却在国内经济脆弱性暴露时显得力不从心。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警告,投资者应关注关税之外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和货币秩序变化。若美国继续推进去全球化策略,可能导致全球信心崩塌,美元地位动摇。
中国已准备7年,特朗普却仅凭一时冲动。这场贸易战的胜负,或许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更在于谁能更精准地预判未来。当前局势表明,美国显然低估了对手,而中国正在以不变应万变,静待美国露出破绽,比如突然崩盘的美债,正在等待一个时机轰然爆炸,就问特朗普怕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