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或者人富,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前因后果的。
穷也好,富也罢,一部分原因跟先天的条件有关,另外一部分原因跟后天的条件有关。先天和后天的结合,导致了贫与富的最终结果。
A从小在大城市长大,接受高级的教育,有着不错的素质,到哪都吃得开,还有家庭助力,那他基本不会贫穷,再差也都是中产。
B从小就在偏远农村长大,没读过什么书,各方面的素质都不行,到哪都吃不开,也没有家庭的助力,那他沦为底层,就是大概率的事儿。
不可能一夜暴富,也不可能一夜暴穷,一切都是“长时间演化”的结果。贫与富,都跟别人无关,只跟自己有关。
人有穷相藏不住。穷气加身的人,都有这些异常特征。
一、家庭贫穷, 缺乏一定的助力。
一代人的积累,始终是有限的。多代人的积累,才有可能逆转命运。
不说其他的,就说“读书”。城市家庭的孩子,可以接受优质的城市教育,只要认真一点,考个不错的大学其实是没啥问题的。
而农村家庭的孩子,只能接受落后的教育,连知识框架都拼凑不全,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有可能初中毕业后,就只能到技校,或者到工厂打工。
试想,后者连读书,都比不过前者,还能指望在哪个方面比得上前者呢?除非,基因变异。富人靠科技,穷人靠变异。
在这个年头,父母是底层,子女也基本是底层。父母是中产,子女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可见,家庭助力的重要性。
别人三代人的经商、积累,不是穷人一代人可以追得上的。唯有代代人都努力,将时间拉长,才会有希望。
二、坐井观天,没有任何的见识。
网络上有一个讨论:年轻人究竟是留在小县城比较好,还是去到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打拼比较好呢?
答案有且只有一个:对于贫穷家庭出身的年轻人来说,远离小县城,而去到发达的大城市打拼,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待在小县城,坐井观天,没有任何的见识,这是绝对没有希望的。去到大城市,适当尝试、折腾一番,见识过广阔世界,才会明白自己究竟适合什么。
那些回到小县城,逐渐坐井观天的年轻人,只有沦为“生育机器”的宿命。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最终走回他们父母贫穷一生的老路。
以往地域封闭,沦为小县城的生育机器,这是没得选的。而在今时今日,交通发达,选择颇多,为什么不走出落后的大山呢?
人,既要有学识,也要有见识。学识,源自于书本;见识,源自于广阔世界的经历。不去见识一番,就无法过好这一生。
三、缺乏竞争力,容易被生活淘汰。
内卷强调什么?就三个字,竞争力。
有竞争力,就能在内卷中捞取到自己需要的资源。没有竞争力,就只会被社会淘汰,没有任何的出路。
究竟什么是竞争力呢?根本上,就是社会对于当事人的需求程度。你的能力,符合社会的需求,就有竞争力;你的能力,不符合社会的需求,等于没有竞争力。
说得直白一点,老黄牛如此卖力干活,面朝黄土背朝天,难道他就能比得过机器大生产吗?肯定是比不过的。
再有力气的老黄牛,在效率极高的机器大生产面前,始终是不够看的。人会累,而机器不会累,差距不就很明显了吗?
体力劳动,已经赚不到什么钱了。随着老一代体力劳动者退休,新一代的体力劳动者,也没有多少赚钱、生存的土壤了。机器化,人工智能化,这是必然的趋势。
四、陷入底层互害,被底层泥潭困死。
底层的家庭、圈子、环境、氛围,就是一个泥潭,让无数想要改变的人,都无法改变,只能一直陷入到泥潭当中。
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孩子出生在底层家庭,但他很幸运,读了大学,有了改变的机会。当他想要改变的时候,底层的父母,却一直拉着他,不让他走出泥潭。
同样的道理。待在底层的环境当中,哪怕某个人想要改变,身边人不希望他改变,就会一直拖着他,不让他往前走,那他也就无奈待在泥潭当中了。
我们可以发现,底层的父母,最希望孩子走他们的老路。这种希望孩子走老路的行为,不就是上文谈到的,拖着孩子,不让孩子走出泥潭吗?
这就是典型的“底层互害”。底层人由于见识有限,不知道有什么道路,那他们就会走回贫穷的老路,也让孩子、身边人走回贫穷的老路,造成了代代贫穷。
可见,一部分人的贫穷,并不是别人造成的,而他们不愿意改变,非要走老路,自己造成的恶果。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