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圈子里有一个带点调侃的说法——玩音响就是玩失真。这个说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玩笑、多大程度上是认真的呢?
以我个人的看法,“玩失真”这种貌似调侃的说法,其实是有道理的,并不是开玩笑。首先,不少发烧友所喜爱的胆机、韵味机、韵味箱、调味线材之类,还有黑胶、开盘带、古董器材,毫无疑问就是典型的“玩失真”。其次,即便是失真度指标很低的晶体管机、D类放大器等,它们依然是存在不同程度“失真”的,而如果发烧友讲究“搭配”,追求声音的“性格”和“感情”,其本质依然是“失真”。从本质上看,音响器材的声音“个性”,归根到底就是其某些方面的失真。真正失真为零的器材是没有个性的。
当然,器材的失真度是不可能完全为零的。这是目前人类的电声技术没法做到的。那么,当器材的失真度极小、趋向于零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我之前在文章里说过,从我的实际经验来看,失真度极低、趋向于零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声音特征,就是——非常透明但淡雅的声音。是一种“去个性化”的、清淡如水的声音。高水准的“科学机”,也就是真正测试指标极高、失真度极低的器材,表现出的都是这样的声音。
前面说的是电声重放的情况,而电声录音这一端也是这样的。很多发烧友受某些“港台发烧前辈”的影响,推崇老录音,信奉所谓“模拟黄金时期录音”具有优越性。其实,越老的录音,失真越大、染色越明显,是一个普遍的趋势。60-70年代模拟录音全盛时期,确实出了很多好听的录音,但如果和当今的高规格数码录音相比,老录音的声音普遍显得存在音染,或者说,有其鲜明的“个性”。

模拟时代的录音确实有些声音很好
随便举个现成的例子:我近日正好在听一张LP,如下图,是日本著名的发烧爵士乐唱片厂牌“三盲鼠”的录音师神成芳彦和JAZZ钢琴家三本刚率领的三重奏在2024年联手录制的。我们知道,神成芳彦和三本刚三重奏在70年代为“三盲鼠”录的唱片可谓大名鼎鼎的发烧碟,老LP被炒到很贵。当年三盲鼠的录音都是模拟录音,那么,那些模拟时期的“天碟”和2024年他们重新合作的这张Requests新碟相比,音质如何呢?
其实从声音的透明度和染色角度来看,新唱片无疑具有明显优势,声音更透明、失真和音染都更低。但我相信仍有不少发烧友会青睐三盲鼠时期的老录音,因为那些录音的声音更具有“个性”。2024年最新的数码录音,我觉得个性程度降低了,声音更“淡”。其实这种“淡”就是失真度和染色降低后的必然后果。所有的“声音个性”、“情感”“味道”,其本质都是染色,都是某些失真。从技术角度说,当失真度降到极低、趋于零,我们听到的声音就是很透明但很淡的。但是,是否每个发烧友都喜欢这种很淡、去个性的声音呢?并不是。

三盲鼠原班人马2024年录制的新唱片
为什么会如此呢?我个人的看法是,限于目前人类的录音技术,在现场音乐演奏的声音被麦克风收录下来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全貌了,已经丢信息了。第一步就已经丢信息了。现场声音里的有些信息,不是麦克风所能捕捉到的。当后面的环节都以接近零失真的方式工作,我们听到的声音,就最多是还原到第一步的状况(麦克风的原始记录),也就是丢了部分信息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淡化的”声音。
我们听真实乐器的声音,真实现场的演奏,然后就在现场马上听麦克风收录下来的信号(用监听耳机或音箱),会发觉,已经“隔了一层”,已经少了东西。真实乐器的质感、感染力、强度、现场演奏的声音冲击力,录下来马上听,已经少了一层。这说明麦克风并没有录下所有的现场声音信息。Step One已经丢信息了。那么之后的录音制作、出版、重放等各个环节,哪怕都失真度接近于零(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每个环节都会增加失真),我们最终听录音制品的时候,哪怕播放系统失真为零,得到的其实也是丢信息的声音——对比原始现场的声音,会淡化和弱化了一些声音强度和鲜明质感。

麦克风的局限性是当今电声重放的一个限制
怎么办呢?其实后面环节所做的“调声”,包括Recording Engineer、Mixing Engineer、Remastering Engineer们做的工作,以及音响回放器材的设计师们所做的调音工作,都是在试图让录音制品的播放更接近现场,试图让HiFi重播的声音更像现场。因此这些环节都牵涉到“失真”。所谓调音,本质就是失真——对最原始录音母带的失真(加工)。但调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还原现场,让录音听起来更Musical、更Lively,更像现场。如果没有这些调音,一切都以技术层面的“失真度最低”为依归,那最后得到的录音制品、得到的回放声音,会是很淡、甚至难听的。“淡”在这里并不是褒义词,而是意味着音乐回放不够Musical,不够Lively,不够感染人。
所以,电声录音和回放的整个链条充满着“调声”,充满着失真。一切调整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还原现场。为什么需要做这些调声?就是因为受到录音技术和麦克风的局限,第一步就丢东西了。如果有一只神奇的麦克风、神奇的录音机,第一步就能把现场音乐演奏的强度、活力、质感完美地记录保留下来,那后面是可以不做调声的,因为没有必要了。
回到“发烧友玩失真”的问题,如果一个发烧友是喜欢尽量素淡的声音的,不喜欢任何“声音味道”的,喜欢“清汤寡水”的,喜欢“去个性”的,那他确实不是玩失真的。也有这样的发烧友;而如果一个发烧友讲究什么“味道”“感情”,希望声音有“韵味”,信奉“耳朵收货”,那不必客气,他就属于“玩失真”的。至于音频的“专业人士”,包括录音师、混音师、母带工程师、音箱设计师、放大器设计师,他们的日常工作都是在玩失真(各种调声)。除非有人的日常工作不是靠耳朵听,而是靠眼睛看(测试参数)来工作,否则,都是“玩失真”。

录音师/混音师对录音做调整加工

音响设计者的工作本质也是“调声”
有一件事情我始终记得很牢。那是在大概1992-1993年,我生平第一次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写下自己的第一篇关于音响发烧的文字。那是在四川成都的一份叫“发烧友”的小报上。这份小报后来演化为月刊,一开始也叫“发烧友”,后来改名为“视听技术”(下图)。当然它最后和很多音响杂志一样,在发行多年后关张了。那篇我的音响文章处女作讲的是什么呢?是我的一个观点——音响发烧并不是追求所谓“正确的声音”,而是追求“自己喜欢的声音”。想不到的是,这个观点竟然贯穿着我的音响音乐爱好,一直到现在,三十年过去了,我仍然坚持着这个观点。是的,玩失真,其本质就是“追求自己喜欢的声音”,是一项带主观审美成分的活动。HiFi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玩失真”,其实是不错的,我们丝毫不必以此为耻或者“错误”。录音师、混音师、母带工程师们,HiFi器材的设计师们,他们工作的实质都是玩失真。

我最早发表文章的“视听技术”杂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