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了命,还被嘲,遭骂?她到底有什么错

小乌鸦电影 2022-06-30 17:02:17

最近有部纪录片,网友为它吵翻了天。

有弹幕说:不懂为啥要拍她,卷成这样看不出有什么幸福可言?看完不想生孩子。

也有人说:非常真实,这也是我家的日常,说不理解的,那是太天真了。

片名叫:

《了不起的妈妈》

但有人毫不客气地说:妈妈没什么了不起,是了不起的孩子和令人窒息的妈妈。

中国,上海。

夜幕降临,晚饭过后,小田和妈妈都会准时坐到书桌前,开始刷题。

这天,一道数学题把小田难住了:一堆草莓不到30个,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剩1个,分给5个小朋友剩1个…

小田,上小学一年级。

学校没有作业,也没考试,按照正常教学进度,乘除要到二年级才会接触,但小田已开始做这么复杂的题了…

这是妈妈给他布置的功课。

面对这道明显超纲的试题,小田开启瞎猜模式:30?28?26?

妈妈只好一句句给他分析,什么叫“不到30个”,什么叫“平均”,教了两遍还算不对,逐渐暴躁…

眉头一皱,语速变快,音量加大:到底几个?答案到底是几个?为什么第一遍做不对?

从小田中班开始,妈妈就开始鸡娃了。

为了能让孩子考上优质民办校,她让孩子提前学一年级的知识,做各个学校的真题,报辅导班,学英文自我介绍…

小孩没有自制力,她就陪着学、逼着学,人家孩子在疯狂玩的时候,小田都在辛苦备考。

然而2020年,上海开始在幼升小阶段实行摇号入学,热点小学不笔试面试,实施电脑随机录取。

政策公布,小田妈妈当晚就跟老公吵了一架:我要离婚,都怪你,当时没有买学区房…

而更让她失望的是,儿子摇号摇到了社区里的普通公立小学。

这种小学,上海人称之为“菜小”。得知儿子要上“菜小”,小田妈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在办公室崩溃大哭。

现实没有让她躺平,擦干眼泪后她决定,要更加努力地鸡娃,让儿子保持优势!

国产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4月底开播,一共12集,目前已更新了10集。

每集聚焦一位母亲,通过她和孩子的互动,呈现不同家庭的教育和生活理念。

12集,12位素人妈妈,她们住在北京、上海、广州、大理、成都、台北、美国、新加坡…她们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摄制组试图尽可能多地展现不同类型的母亲,但节目播出后,还是惹来很多争议。

其中最让观众撕裂的,是现代家庭教育都绕不开的一个问题:要不要鸡娃。

有人说,鸡娃画面太窒息了,看完不想生孩子,可当纪录片拍到佛系的妈妈,也有人说“妈妈太自私、不负责任”“还不是因为有钱”。

鸡或不鸡,都有人骂。

众所熟知,中国人自古就非常重视教育,中国父母可能是全世界最在意孩子学习成绩的,哪怕他们已经移居国外。

这部纪录片中,如实记录了好几个热衷鸡娃的妈妈。

比如,身在美国洛杉矶的茉莉妈妈,本身是双硕士学历,却放弃事业,选择全职在家照顾女儿,努力把茉莉培养成花滑专业选手,未来送进奥运会…

茉莉6岁,学花滑已经两年了。

教练是按分钟算的,每分钟两美金。茉莉每天学120分钟,一个星期学六天,算下来就是1440美金,合人民币将近万元。

这还不算各种装备费用、路费、比赛费用,以及母女俩投入的时间成本,每天往返冰场就要200公里…

比如秀玮,15年前凭借钢琴才能,从福建来到新加坡立足,她坚信女儿也应该走音乐道路。

秀玮每天忙工作,周末还要开钢琴补习班,几乎没多少时间陪孩子玩耍。

母女为数不多的相处,就是每天晚上陪女儿练琴,先弹钢琴,再拉二胡。气氛非常紧张,孩子稍一出错,秀玮就会暴躁地凶孩子…

她说:她怎么可能知道我的苦心?都要到长大才知道,我小时候也不懂为什么要练琴,长大以后才知道,这是对的。

还有,身在上海的小田妈,本身是知名育儿博主,年收入百万,但仍然投入大量精力,辅导孩子功课。

每晚好不容易搞定文化课,小田还要练1小时的大提琴,而把日常的全套鸡娃流程走完,就差不多10点钟了。

孩子谈不上有什么自由玩耍的时间,连睡眠时间都很难保障。

小田妈也心疼孩子,可她更怕孩子没有好的前途。

她说:现在要生活得好,有权利选择,又不996,太不容易了。大家努力不就是为了不掉队吗?现在都不说跨越阶层了,根本不可能跨越阶层,保持这些层次不掉队,就已经很难了…

老实说,我看这部纪录片的心情非常复杂。

一方面,我非常理解母亲们的焦虑。

尽管我们都知道,个人的发展、工作的表现,跟学历并一定有关。

但现实是,社会太内卷了,没有名校学历做敲门砖,可能连一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

但另一方面,如此直面剑拔弩张的亲子矛盾,又让人非常不适。

有一些画面,留在我脑子里很久,都无法释怀。

比如,茉莉在滑冰场上一次次摔倒,妈妈一遍遍地对她喊“面向前面”“不要转向”“继续”,语气强硬,不留余地。

难道6岁的孩子摔倒了,不需要先说安慰的话吗?

茉莉去参加比赛,年纪和体型都是最小的,结果比了个倒数第一。

妈妈不停地说:你是最后一名!

茉莉小声地说:你不用告诉所有人啊…

妈妈反驳:大家都知道了,他们都能看到成绩单。

尽管她后来解释,排名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希望孩子不要那么在意名次。

但我想,茉莉当时的难过失落没有得到回应,为什么妈妈没有先抱抱她?

还有,秀玮每天监督女儿练琴,女儿连续出错,她的耐心逐渐消失。

她忍不住发飙:你在这里干吗?十遍了,怎么还错?快点!我不要再听到有错了!怎么可能还在错?你弹得乱七八糟!你要我的火上到上面去吗?如果不想要我的火上去的话,请你自己把手放到钢琴上。

甚至火上来了,想要动手打女儿…

她太紧张了,注意力全放在这件事上,以至于孩子说“那个不是我的梦想”“我想你抱我一次,要喊你十次”,她听不到…

孩子那么爱妈妈,可是妈妈没工夫陪孩子好好玩一场…

现实,或许就是这么残酷。

大家都喜欢赞颂冠军,多少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下一个谷爱凌、周杰伦,但他们背后的付出,也不是常人可以承受的。

谷爱凌的妈妈能够帮女儿找各种资源,报各种兴趣班,全程接送陪同,为送谷爱凌去滑雪训练场,她每周开车8个小时接送。

谷爱凌和妈妈

而周杰伦当年学钢琴,也是在母亲的棍棒伺候下,每天练习两个小时熬出来的...

后来周杰伦说:很感谢母亲,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就。

天赋固然重要,但功成名就的背后,都意味着比大多数人付出更多的辛劳与汗水,甚至需要搭上两三代人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这一路遍布荆棘,稍有不慎,家长和孩子都会身心俱疲。

一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的报告显示:

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 24.6%。其中轻度抑郁 17.2%,重度抑郁为 7.4%。

也就是说,每四个孩子,就有一个不快乐。

这一代孩子,享受着最好的物质条件,得到最多的关爱,为什么高兴不起来?

抑郁的根源,来自学业压力,也来自父母的管教、沟通,以及他们潜在期望带来的自我压力。

父母越关注,越焦虑,孩子越被关注,越容易抑郁。

图源:《国民心理健康报告 (2019-2020)》

而一位海淀高中老师曾说:我现在越来越少遇到那种学生——在谈及自己喜欢的东西时,眼里散射着光芒。

当这个世界越来强调竞争,当所有的知识,都是别人逼着你学的,所有的进步,都有人在背后推着…

这样的孩子,不要说体会遨游学海的乐趣,拥有不断探索的内驱力了,就连基本的生活自主权,都掌握不了。

没有成就感,没有胜任感,这样的人生,能有多大的幸福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照

纪录片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台北经营面馆的学文,有一个17岁的儿子,在读职校三年级。

曾经,她也鸡娃,报各种兴趣班,但更多时候,孩子不要就是不要,强加给他的,他特别抗拒。

学文一度非常沮丧,亲子关系也不太好,直到她看到一则社会新闻:

一名高中生,考上大学后,把录取通知书放在家里茶几上,给父母写了一封信:你们要的我给你们了,我要去过我的生活。

然后,从12楼一跃而下…

学文开始反思,对孩子不要期望太多,他健康就好。

学文的孩子不是学霸,但这不妨碍他成为妈妈的贴心棉袄。

疫情期间,他帮妈妈的餐厅研发牛肉面,拍视频在网上宣传,他懂得体谅妈妈的不容易,也学会了承担责任。

学文说:我相信我的孩子,以后错不了。

我们都无法否认,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

这是一个我们从未遇过的世界,生活越来越便捷,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我们节省了大量的劳动时间,却比以前更忙了。

大人忙着996,小孩淹没在题海中…

我们在忙碌中丢掉了快乐,对未来充满焦虑,而忘记了享受当下。

我们都要为这个病了的时代付出代价,而最终,是我们的下一代,承受更大的恶果。

但别忘了,身为父母,我们也有武器。

即使世界变得再坏,我们依然有能力为孩子兜底。

那或许是,孩子疲惫时的一个拥抱,失意时的一句安慰,一次愉快的玩耍,一场交心的对谈…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父母子女一场,先互相放过,才能彼此成全。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