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译释贯通11:三十辐共一毂

三棱心爱文学 2025-02-04 14:52:34
11.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1.1.三棱心通译三十根辐条聚于轮毂,因毂心空无,车轮方能转动; 揉土烧陶成器,因器中空无,方能盛物; 凿门窗造屋室,因室中空无,方能居住。 故:实体之“有”提供便利,虚空之“无”成就功用。 11.2.字词章句释义本章所举的例子很常见,很生活化,文字也通俗易懂,但是争论之声仍不绝于耳、从未停止,直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看到有人在争论擀面杖和铅球的哪一部分是“有”、哪一部分又是“无”。我之前也参加过对这个主题的争论,现在想想甚为可笑。 估计读者朋友读了我今天的这篇文章,以后再也不会参与这个问题的辩争了。因为我要告诉你:此章的主题思想,并不是在讨论哲学问题“有无”,而只是单纯地论证“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么一个道理,从而为《道德经》的主题思想服务。 《道德经》多处提到“有无”,而且“有无”是《道德经》的一个基础概念,但老子的“有无”并不是在讨论和研究“有无”的哲学。那些围绕“有无”大书特书的解读者,一鼻子老劲使错了地方。 11.2.1.【关于有和无】:我们分两个层面来理解—— ①有无就是一个概念。所谓概念,就是人类通过“道可道,名可名”的实践,对自然万物进行定义。而对事物进行定义的基本方法是二分法,这是由人的感觉器官、感知能力、认知规律所决定的。老子在第2章中描写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正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感知形成概念和定义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说,有无、难易、高下……成千上万的概念全是主观产物,自然世界原本是不存在的。这一段说简单也简单,但有些人就是转不过弯,认为我这样理解是“唯心主义”的表现。我要说的是,这个简单的认知原理搞不明白,《道德经》是搞不明白的。 ②既然“有无”只是概念,按照认知原理,自然世界的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在本章老子所举的三个例子中,车子、器物和房屋的物质是存在的,存在就是“有”,而所谓的“当其无”,只是在我们认知中给“有”找到的另一个对立面而已。从认知原理的意义上来说,认知主体根据“有”而形成的对立面“无”,是主观产物,一千个人的认知中,可能产生一千个“无”,谁的对谁的错呢?我认为都对,只要你所认定的这两个对立面是“统一”的,就行。所以,所谓的“对立统一”是认知论问题,是主观产物,自然界本身并不存在“对立统一”。因此,争论车子、器物、房屋、铅球、擀面杖……之类的有无,不能说没有任何意义,但老子理解老子思想关系不大。 另外插一句,那些认为“自然界是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组成的”之类的说法,也是没有搞清楚物质世界和概念世界的联系和区别。 11.2.2.综上所述,我们要记住两个基础原理: (一)有无是概念,是主观产物,自然界不存在有无(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 (二)有无作为概念被运用时,则有特别指向,并遵循“对立统一”规律。 11.2.3.老子讲“有无”的地方有5处: 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2章 此处讲人类以二分法(或分别法)对事物产生认知,形成概念,阐述“道可道、名可名”的基本原理。 ②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第11章 以三个实例阐述人类创造“无有”这对概念的实际用处。 ③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11章 通过三个“无有”运用的实例,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个普遍的原理,当然这个普遍的有理也适用于认知实践本身,从而与《道德经》中“无有”的实指产生联系。 ④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1章 在《道德经》中,“无有”是有所实指的,“无”对应“无名”,即天地万物没有概念的状态;“有”对应“有名”,即天地万物被人类主观赋予概念和定义后的状态。 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 因人类的“道可道,名可名”,自然世界从无名而成为有名,故天下万物(有名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万物的“有”和“无”,同样适合“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名之有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道之无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 11.2.4.有无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撑起一把油纸伞,竹骨为架、绸布为面,此乃“有”;然伞面撑展后形成的穹顶空间,此乃“无”。若无竹骨绸布之“有”,伞不能立;若无穹顶虚空之“无”,伞不能遮阳蔽雨。世人执伞,借竹骨之利以持握,凭虚空之用以护身。故曰:“有”为成器之基,“无”为致用之本。正如老子所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铸造铅球,金属凝实、形体浑圆,此乃“有”;然其投掷时所需的轨迹、力道之虚,此乃“无”。若无金属之重、形体之固,铅球不成其器;若无运动规则与人之发力,铅球徒为死物。世人竞技,借铅球之“有”以显力,凭规则与技巧之“无”以成事。故曰:“有”为物之质,“无”为用之机。铅球之妙,不在铁块之实,而在投射之虚。恰如老子所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11.3.重点和难点①《道德经》不是纯哲学,不可一味陷入哲学思辨,否则淡化和削弱了其思想价值;②全盘思考“有无”的文字脉络,以及“有无”与其它概念的关系,既要正确理解“有无”的概念,更要正确理解“有无”的所指,否则就会南辕北辙。
0 阅读:12
评论列表
  • 2025-02-05 00:25

    我的意识贯通无限虚空法界[呲牙笑][呲牙笑]

三棱心爱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