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皇帝好坏无所谓,最怕的是没有担当,在中国古代四百多个皇帝中,好的坏的都有,但要说最没有担当的一个,那绝非崇祯莫属。
1628年,在朱由校喝仙水挂掉以后,朱由检从他哥哥手里接过了大明这个烂摊子,从此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一心想着重振大明的辉煌,开始了长达十七年的骚操作。
以崇祯即位时的情况来看,大明朝虽然面临很大的问题,但并没有亡国的危险,如果崇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大明朝还不会灭亡得这么快,崇祯的努力勤政不仅是做无用功,而且一直孜孜不倦地帮着倒忙。
如果用几个成语来形容崇祯,那里是志大才疏、好高骛远、不胜其任、表里不一,在崇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过程中,最能体现崇祯作为一个帝王毫无担当揽功诿过之本性的,是议和及迁这两件事。
1642年,农民军四处攻城略地,辽东战况同样不容乐观,大明帝国还没有嚣张到认为自己可以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地步,崇祯便有了先和后金谈和的念头。
皇太极这一年的日子同样不好过,议政王会议制度造成贵族和皇权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冲突,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也动摇了后金并不稳固的统治基础,可巧不巧皇太极最宠爱小老婆也在这一年病死了,一系列打击摧垮了皇太极的身体,心力疲惫之下,皇太极也有了谈和的想法。
两家都有了意思,自然一拍即合。
既然有了谈和的意图,如果崇祯能够放下包袱,主动主导谈和的过程,承担谈和可能带来的任何后果,历史也许是另外一个走向。
但是崇祯极其在意自己的明君形象,不愿承担抛弃“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割地不赔偿”祖训带来的指责,于是瞒着众臣委派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与后金议和,在议和期间,崇祯与陈新甲之间通过手诏往来沟通就有数十次之多,自始至终陈新甲都在按照崇祯的意图再和后金谈判。
皇太极也拿出了诚意,向崇祯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是要求明承认后金,两国平等交往互不臣属;
二是要求明每年给后金一万两黄金,一百万两白银,后金给明一千斤人参,一千张貂皮;
三是双方约定边界,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明国界,以塔山为后金国界,双方开放市场自由贸易。
以当时明和后金面临的局面相比,明显然更加困难,从皇太极的提议来看,他的议和条件并不算苛刻,至少在当时,后金并没有推翻明的想法。
给后金多少钱倒不是问题,明每年在辽东耗银超过500万两,如果能够实现和平,明每年能节省白银数百万两,但承认后金与明平等,是崇祯很难接受的条款,因为这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朝臣的指责。
如果崇祯能从实际形势出发,抛掉祖制陈规果断决策,极力甚至强迫朝臣接受后金条件,勇于承担朝臣的指责,像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先集中精力应对农民军,那大明至少还有很大的回旋无敌,不至于在短短两年后就走向灭亡。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就在崇祯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陈新甲的一次疏忽,让事情大白于天下。
当又一次收到后金的密函时,陈新甲看完后随手将密函随手放在案桌上,结果被书童当作普通塘报分发给各处,而且这份密函上,还附带了后金的议和条件。
本来,议和这件事早就成了公开的秘密,只是大家都没有证据,就是当无成本的爱明者也拿不出实锤,这一把算是得到了机会,议和条件的意外泄露引起满朝文武一片哗然,不出任何意外,言官纷纷上奏反对议和,指责陈新甲投敌卖国。
这时候,崇祯死要面子的本性又一次暴露出来,明明是他指使陈新甲去和后金议和,然而事情败露之后,崇祯却拿出一副完全不知情的模样,下旨严厉指责陈新甲。
在这以前,崇祯已经杀了一大堆背锅侠,陈新甲一看崇祯想让他自己揽罪背锅,不仅不认罪,还认为自己是在按皇上意思办事的功臣,这让崇祯在议和上的作用彻底曝光。
崇祯恼羞成怒,直接将所有事情全部推给陈新甲,下令将陈新甲斩首。
这还不够,崇祯为了表明自己绝对不会议和,下令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主动对后金发起进攻,吴三桂虽然战败,但是崇祯用这种操作证明了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和后金议和。
但是朝臣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明明是崇祯自己想去议和,但最后却将陈新甲杀掉背锅,此举让朝臣极为寒心,崇祯最后一点可怜的信用彻底丧失,从此以后大家对崇祯提出的任何建议都心怀警惕。
当李自城攻陷河南夺取西安后,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帝都,眼看农民军即将兵临城下,崇祯自己也明白北方已经非常危险,于是动了迁都南京的念头。
明帝国在南京立国,朱棣篡位定都北京后实行两京制,南京一直作为留都存在,迁都南京并没有多大的问题。
但是,崇祯不想自己亲自提出这个主意,因为那样显得自己贪生怕死,他希望这件事应该百官提出,而且再三劝谏,最好能哭他一个惊天动地才好,那时候他吵顺水推舟迁都南京。
但是,朝臣们早就看透了崇祯的伎俩,除了一个李明睿之外,谁都根本不提这个话茬。
崇祯没有办法,只能故技重施让李明睿私下去办,因为战事紧张,连保护南迁的军队都找不出来,李明睿只能向崇祯建议,崇祯拿出自己的内帑来招募军队,崇祯一听不干了,他不想花自己的钱,结果这事一拖再拖,最后情况实在危急了,崇祯没有办法,只能召集群臣商议。
众臣一听纷纷反对,大家太清楚崇祯的为人了,今天你要敢提议迁都,到了南京之后,崇祯必定杀了你当替罪羊,以此向天下人证明,并不是他崇祯贪生怕死要逃跑,而是受到了奸臣的蛊惑。
反对迁都,不管迁与不迁,这个锅都甩不到自己头上。
这时候如果崇祯能够说出自己承担南迁一切后果,这件事并不是太难的事情,毕竟李自成很快就到,但崇祯毫无担当的甩锅侠本性决定了崇祯不可能这么做,崇祯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承担贪生怕死远遁南京的骂名,迁都之事一拖再拖,李自成兵临城下也没有做出决定。
只能自挂东南枝了。
直到这个时候崇祯还在甩锅,在遗书中写下“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的遗言,把亡国的责任通通推给群臣,说“文臣人人可杀”。
朱元璋用了十五年的时间白手起家建立明帝国,崇祯用了十七年把大明从重症直接折腾死。
对于崇祯这个皇帝来说,他还真不如多一点懒惰昏庸,少一点自以为是,要是那样的话,明帝国还能多活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