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连搜索都守不住AI还有戏吗?

俺是科技大脸猫 2024-05-23 03:41:49

作者:卢爱芳 科技资本论

刚平息公关副总裁璩静短视频风波,百度又交了一份差强人意的财报。今年一季度,百度总营收315亿元,同比仅增长1%,实在是勉为其难。

文心大模型推出已满一年,投资者迫切想知道它对于百度的业务有多少提升和贡献。李彦宏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称,百度广告受益于AI,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每季度产生数亿元的增量。但根据财报,一季度百度在线营销收入170亿元,同比仅增长3%。

当分析师询问百度广告为何增长放缓,李彦宏解释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导致建材、家电等上下游诸多产业的疲软,从而影响了广告市场。但这样完全归咎于大环境似乎站不住脚,毕竟腾讯一季度网络广告收入可是同比增长了26%,达到265亿元。

与此同时,百度叫嚷了多年的造车业务似乎也不了了之。财报没有提及百度和吉利合资的集度汽车营运情况,事实上集度早已低调更名为极越。

不过李彦宏透露,基于RT6的无人出租车正在大规模生产,单车成本(不含电池)将控制在3万美元以下。考虑到电池占电动车成本的20-40%,这样的性价比用来做出租车真的合适吗?

总之,老业务疲软,而新业务前途不明,有散户忍不住感叹:百度连饼都不画了。

当璩静短视频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时,人们满腹不解:百度怎么了?怎么会千万年薪聘用这样的高管?如今的业绩更加重了人们的怀疑:百度到底怎么了?这家公司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以下是我个人对百度的一些思考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特此声明。

脆弱的搜索

关于百度在线营销增长放缓,我认为有两大原因:第一,中国的互联网广告更多投向了短视频、直播,侵蚀了传统的搜索广告。第二,虽然李彦宏在财报会议上称AI有助于搜索市场的增长,但其实百度在搜索领域的市场已陷入下滑。

你肯定想不到,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竟遭遇了微软必应(Bing)的猛烈攻击,正在快速地丢失市场份额。

根据Statista的最新数据,2024年5月,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虽仍排名第一,但市场份额掉到了55.85%,第二名微软必应的市场份额为22.2%。而就在一个月前,百度的市场份额为61.64%,必应为17.54%。

2024年5月中国搜索市场份额

必应在中国本来没什么存在感,多年来市场份额都维持在可怜的2-3%。直到2021年11月,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的份额仍高达86.82%,而必应只有区区3.94%,其它搜索引擎的份额也均为个位数。

但2022年以来,必应突然崛起,市场份额先是突破5%,然后越过10%。2023年4月,必应在中国搜索市场的份额竟然直达22.25%,而百度的份额却跌到了历史低点50.47%。

虽然半年后,2023年10月,百度的份额收复至69%,必应回落到12%。但很快,必应又攻了上来,百度的份额再度陷入跌势。可见必应的势头很猛,而百度的保卫战也打得很辛苦。

2019-2024中国搜索市场份额变化

其实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并非第一次遭遇对手的入侵,回溯至2019年10月,百度搜索的市场份额当时一度跌落至61%,第二名的搜狗占了24%。

与谷歌牢牢控制全球90%搜索市场的坚若磐石不同,百度搜索在中国的老大地位很脆弱。只要出来一个稍强一点的对手,市场份额就能波动个百分之一二十。有openAI加持的Bing没能撬动谷歌在美国及全球的霸主地位,却让百度在中国大本营节节败退。

至于AI对百度搜索的提升,李彦宏在财报会议上明确表示,百度11%的搜索结果由AI生成,但货币化还需要一些时间。

矛盾的Apollo

在主营业务搜索基本盘受到威胁的同时,百度的烧钱业务自动驾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Apollo(阿波罗),这个大气的名字是李彦宏给百度自动驾驶技术取的品牌,它包括了赋能第三方车企的Apollo智能驾驶系统,以及百度自家的无人出租车服务Apollo GO(萝卜快跑)。

一直以来,Apollo走的技术路线是车路协同。简单来说,就是在车上安装摄像头、雷达等传感装置,同时在道路上也装上大量的类似设备,通过汽车和道路的联网协同,并在高精地图的配合下,实现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

多传感器+高精地图曾是全球自动驾驶界的主流方案,包括谷歌waymo、通用cruise均采用这种方案。特斯拉只用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是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在业界饱受质疑,没人相信马斯克的想法能实现。

Apollo于2017年推出第一代版本,一直在不断升级,至今已发展到第6代,号称是一个可以拿掉方向盘、完全无人的自动驾驶。但是,Apollo始终没有实现量产,核心原因是太贵了。

百度Apollo官网显示,Apollo智能驾驶分智能泊车、高速领航、城市领航和舱驾版,其中城市领航的硬件配置方案包括11个相机摄像头、2个激光雷达、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

Apollo城市领航智驾方案

2021年跟一位做智能汽车的朋友交流,他告诉我,以当时激光雷达、自动驾驶芯片的价格,这样一个配置的智能驾驶汽车成本大概要上百万元,根本不可能量产。事实上,公开资料也显示,谷歌waymo和通用cruise一台自动驾驶汽车的成本也高达15-20万美元。

正是这个原因,多年来Apoll只能跟红旗等传统车厂合作生产测试车,用于萝卜快跑。

2021年1月,百度与吉利达成战略合作,合资成立电动汽车公司集度汽车,终于宣告下场造车。然而三年过去了,集度汽车已悄然更名极越。虽然百度仍是极越汽车的控股方,但李彦宏不再提造车。

不仅如此,Apoll的技术路线也悄悄变了口风。在2024年3月16日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首席研发架构师王亮在主题演讲时称,百度选择“异常艰难”的纯视觉之路,帮助消费者以更低成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在百度官网的相关新闻稿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去年,百度基于BEV+Transformer技术,在极越01上量产了国内唯一的纯视觉城市辅助驾驶产品,领先行业;今年又率先落地了纯视觉OCC占用网络技术,安全性与用户体验超越市面上绝大多数带激光雷达的智驾方案。

众所周知, “Bev+Transformer+占用网络”是特斯拉端到端自动驾驶FSD V12的技术架构,华为、小鹏、蔚来、小米等中国电动车都在跟进这个技术方案。可见大势所趋,百度也不得不改弦更张,顺势而为。(参考《特斯拉用大模型颠覆了自动驾驶 蔚小理百度还卷得动吗?》)

放弃耕耘多年的技术路线,对于百度来说有多大的损失,转身又将多痛苦,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将失去车路协同的好处。

事实上,在做车路协同那些年,百度虽在车端上净投入,却在路端收获颇丰。为了部署未来的车路协同,很多地方政府都投资对道路进行智能化改造,尤其是根据国家政策的安排,建设自动驾驶测试示范区,很多大单都花落百度。

百度2022年财报显示:“于交通运输行业,我们是为中国各城市开发智能交通基础设施主干V2X(车路协同)解决方案的先锋及行业领导者,使用百度AI技术帮助城市改善市政交通状况、空气污染及道路安全。截至2022年12月31日,按合同金额逾人民币10百万元计,已有69座城市落地实践了百度ACE智能交通,对比2021年末的35个城市有所增长。”

百度为广州黄埔做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

智能交通这部分收入计在智能云这个板块中,直接拉动了百度智能云业务的增长。2022年,百度智能云业务收入为177亿元,同比增长18% 。

接下来的Apollo将何去何从?尤其跟第三方汽车公司合作,究竟是堆雷达还是纯视觉?

事实上,关于Apollo究竟和哪些汽车企业合作,百度的财报一直语焉不详。2023年财报中提及Apollo智驾系统和很多汽车厂商合作,但没有公布具体的厂商名字。

从百度官网可获悉,今年4月,百度先后宣布和日产中国、现代汽车在智驾上达成战略合作。但Apollo与现代汽车的合作主要内容是地图、智能座舱和智能云服务,并无自动驾驶。而与日产的合作更只是一个框架性的合作协议,大概是日产将采用百度生成式AI技术,也未提及Apollo。

“萝卜快跑”已经在北京、深圳、武汉及重庆开展收费运营,其中武汉应该是运营得最好的城市,车队规模有300辆。根据一季度财报,萝卜快跑已累计服务600万人次,但没有披露营收情况。

李彦宏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基于RT6的无人出租车正在大规模生产中,单车(不含电池)成本将控制在3万美元以下。考虑到电池成本占电动车的20-40%,整车价格至少也要4万美元,用来做出租车显然太没性价比。

最近马斯克访华,坊间传说特斯拉FSD入华将和百度地图合作。但其实FSD V12并不需要高精地图,也许是特斯拉为进入中国市场采取的本土化策略。

而对于百度来说,如果追随马斯克的纯视觉路线,自动驾驶也应该是轻地图的。总之,一切看上去都很矛盾。

大模型还有先发优势吗?

如果说百度在造车上是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但在大模型上却出手相当的早。

早在2021年12月,百度就在深圳发布了一个大模型,当时我也应邀参加了发布会。这个大模型是百度联合深圳鹏城实验室一起发布的,就是一个简单的仪式,也没有对技术做太多的解释。说实话,我当时根本没搞懂大模型是什么,只是凭直觉判断百度当时做的是一个2B技术。直到一年后,OpenAI推出ChatGPT,有了直观的体验,我才恍然大悟。回过头去看,百度当时还挺超前的。

2021年12月百度在深圳发布鹏城—文心大模型

百度在2023年一季度就推出了文心一言,在中国互联网界也算头一个。不过,后来随着阿里推出通义,腾讯推出混元、字节推出豆包,再加上百川、智谱AI、月之暗面等一众创业公司的杀入,文心一言不仅在产品体验上没有展现出什么先发优势,甚至有被赶超之势。

举个例子,我正在读《愤怒的葡萄》,想用AI给这本小说画一幅配图。这本书讲述了美国30年代大萧条时期,失去土地的俄克拉荷马州农民被迫举家迁往加州,去那里寻找新生活的辛酸故事。

以下分别是文心一格(百度为文生图做的产品,文心一言只支持文生文)和智谱AI生成的结果,一模一样的指令,水平高下立判。

前不久百度宣布文心一言用户数破 2 亿,算力这么昂贵,这么多用户就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此外还有一个隐患,作为一个独立的APP,文心一言可能反噬百度APP。就我个人而言,现在想查个什么都是直接找聊天机器人,有时是文心,有时是其它机器人,百度搜索用的次数越来越少。

国产大模型正在百模混战中,未来哪几家能胜出,还真不好说。如果非要分析百度的优势,我认为就是所谓的全栈自研。百度有自研的深度学习框架,一季报公布飞浆开发者达到1300万人)。百度还有自研的AI芯片,现在推出了第二代产品。放眼全球,AI部署这么全面的也就只有谷歌和Meta。

而在AI应用上,百度既有虚拟的互联网应用,又有具身应用(自动驾驶汽车或人形机器人),两者兼具的公司美国也只有谷歌一家。

但这个优势也正是百度的劣势,因为摊子铺得太大了,而且都是基础性的技术研发,太烧钱了,得熬得住。谷歌、Meta都是年入数千亿美元的体量,而百度年营收才1000多亿人民币。

而且谷歌、Meta等美国巨头都是吸纳全球的顶尖人才做研发,比如刚离职的OpenAI前首席科学家IIya Sutskever曾服务于谷歌,他其实是俄罗斯人。而过去七八年,百度倒成了中国自动驾驶界的黄埔军校,很多做自动驾驶的创业者都出自百度。

其实百度何尝不想效仿美国巨头,而且李彦宏在AI上也的确有超前眼光。

2012年,百度曾参与竞拍AI初创公司DNNresearch。这家公司什么产品都没有,只有三个员工——多伦多大学教授Geoffrey Hinton和他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就是IIya Sutskever。但百度最终败给了谷歌,后者以4400万美元收购了DNNresearch。多年后,Hinton获得图灵奖,而IIya Sutskever成了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

虽然错失良机,但李彦宏仍然选择了All in AI, 在别人还看不懂、不看好的阶段敢于投入,百度至今在AI上投入超过千亿,这样的坚持还是挺值得敬佩的。

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百度又时常暴露出急功近利的一面。我近年观察到的一个典型案例便是希壤,2022年元宇宙概念风靡全球时,百度很快推出这个产品,大致想法是打造一个3D虚拟城市,用户可以通过数字分身在里面游玩、交友、开会等等。

产品刚推出,还没什么交互体验,百度就开始“卖地”。希壤上很快出现了一栋栋高楼大厦,还有很多“工地”。大部分楼都只有外观,当然也有一些楼部分建成,比如某汽车厂家建了一个展厅,里面摆了几台汽车。因为希壤没什么可玩的,甚至都没什么可看的,我很快就卸载了。

2022年的希壤

从我的用户体验来分析,百度没有把心思放在如何打造产品体验上,而是把重点放在销售上,说白了就是卖3D空间的广告位,还真有不少品牌当了冤大头。最近我又下载上去看了看,没什么本质的变化,这个产品大概率是烂尾了。

其实元宇宙产品怎么做,全球都在探索当中,至今没哪家做成了。希壤没做好情有可原,但产品还没成形,就急吼吼地想赚钱,这就说不过去了。

同样,在大模型上,百度率先推出了针对C端用户的会员服务——文心一言4.0每月收费最低49.9元,文心一言加文心一格每月99元。但老实说,以其现有的生成水平,再加上一大堆免费的竞争对手,我实在找不出付费购买的理由。

看百度的业务布局,其野心是做一家像谷歌一样的技术领先的领导型企业,但现实中它却缺乏相匹配的资源、执行力和战略定力。理想和现实就是这么矛盾,想必李彦宏也很苦恼吧。

0 阅读:2

俺是科技大脸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