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忆:当年嫌男生饭量大女生闹分家,现在想想还觉得脸红

温玉琂 2024-12-27 09:49:37

“你们分吧,别说我吃得多,粮食我单算!”陈明德把碗往桌上一摔,声音震得土炕上的碗筷直响。他眼睛瞪得通红,像是要把我们几个全吃了似的。

我愣了一下,抬头看了他一眼。他脸上还挂着几粒高粱米饭渣,说这话的时候,气得脖子上青筋都冒了出来。旁边的小陶“啪”地放下筷子,冷哼了一声:“你自己心里没数吗?咱们就这么点粮食,你一顿吃三个馍,谁供得起你啊?”

这话一出口,窑洞里的气氛瞬间僵住了。没人吭声,就连张国庆这个平时最爱打圆场的大个子也低着头,闷不吭声地扒拉着碗里的稀粥。

那是1970年的冬天,我们一帮北京知青插队到了晋西北的白沟村,住在村西头的三孔窑洞里。五个女生睡东边的土炕,六个男生挤在西边的地铺。头三个月还好说,队里每人每月按供应给了三十斤毛粮,可没过多久,粮袋子就见了底。

其实我们都知道,冬天农闲,乡亲们自己吃饭都紧巴巴的,哪有什么多余粮食给我们。可偏偏陈明德是个“大胃王”,别说一个馍,他一顿饭能吃三个,晚上还时不时爬起来偷吃。

小陶早就看不惯他了,但今天这话一说,直接把矛盾摆在了台面上。陈明德被堵得脸通红,咬着牙说:“好啊,你们嫌我吃得多,那咱就分家过!我自己做饭,自己吃,谁也别管谁!”

分家这事儿,谁也没想到会真发生,但当天晚上,张国庆开了个“会”,大家一讨论,竟然真分了。

我们女生五个人单住单吃,男生六个人自己过。窑洞里的锅灶分了两个,各管各的,粮食也按人头分到每个人手里。当时心里还挺痛快:终于不用被陈明德“吃穷”了!

分家后的头几天,女生这边过得还挺不错。我们几个心细,做饭讲究,蒸干粮、熬稀粥、切咸菜,虽然简单,但都吃得舒心。偶尔还能省下一点粮食,攒着留到月底。

可男生那边就没这么顺利了。他们本来就不擅长做饭,蒸出来的馍不是夹生就是烧黑,稀粥糊成一锅,吃完没几天,粮袋子就见底了。

“我早说了,分什么家?现在好了吧,连饭都吃不上!”张国庆有点气不打一处来,骂了陈明德一顿,可骂归骂,饭还是得想办法吃。

我记得那天早上,张国庆抱着个小布袋站在我们窑洞门口,脸憋得通红,说:“那个……能借点粮不?我们,实在没得吃了。”

小陶正在灶台前煮稀粥,听见这话,冷笑了一声:“不是说自己能过吗?怎么,才几天就不行了?”

“哎,小陶,别这样。”我轻轻碰了她一下,心里有点不是滋味。说实话,当初分家的事儿,大家都赌着一口气,可真到了这时候,看着他们连饭都吃不上,我也觉得过意不去。

最后,还是小陶从床底下拽出一袋玉米面,递给张国庆:“就这点,省着点吃,别到时候又来要!”

张国庆连连点头,接过粮袋,嘴里直说“谢谢”。可谁也没想到,这事儿还没完。

那天晚上,陈明德突然不见了。

窑洞里一片漆黑,我们几个提着煤油灯找了一圈,最后在村头的土路上看见了他。他穿着破棉袄,背着个小布包,正往山下走。

“陈明德,你干啥去?”张国庆一把拽住他。

“我回北京!”陈明德一甩手,咬着牙说,“天天挨饿,我还不如回家!”

“回家?你疯了吧!”张国庆气得直跺脚,“你要是跑了,队里能放过咱们吗?说不定连工分都不给咱记了!”

陈明德不吭声,站在那儿磨磨蹭蹭,最后竟然蹲在地上哭了起来。他哭得肩膀一抖一抖的,嘴里哽咽着:“我也不想这样,可我真是饿得受不了了啊!”

那一刻,看着他那副样子,我心里突然觉得,分家这事儿,可能真是错了。

第二天,队长张伯知道了这事,把我们几个叫到大队部训了一顿:“你们这群孩子,城里来的,咋就不懂事呢?分什么家?乡亲们大半辈子都挨饿,也没闹过分家!日子不好过就得一起扛,懂不懂?”

我们谁也没敢吭声,低着头让张伯骂完,心里却都有点不是滋味。

后来,张国庆提议,我们把窑洞旁边那块荒地开垦出来,种点菜。队长也答应了,还借了几把锄头给我们。那段时间,大伙儿都干得特别卖力,连陈明德也不偷懒了。

没多久,地里长出了萝卜、白菜和几棵玉米。虽然不多,但总算能改善伙食了。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说笑,日子好像也没那么难熬了。

1972年秋天,大队里招一个民办教师。原本是要让张国庆去的,可他死活不肯,说自己没文化,还不如让我去。

“你在学校学得比我好,教书肯定行!”他说得认真,还拍了拍我的肩膀。

就这样,我成了村里的代课老师。每次看着教室里那些乌黑的小脑袋,我就觉得心里特别满足。后来,大队又下来了招工名额,张国庆还是第一个站出来,说女生优先。

“我一个大老爷们儿,干啥都行,姑娘们还是早点进城吧!”

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他那句话。

1979年,我接到通知可以回北京了。临走那天,陈明德跑到我跟前,红着脸递给我一个布包,里面是他攒了半年的干粮。

“对不起啊,当年是我不懂事。”他说得很轻,眼睛里却含着泪。

我没说什么,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

回到北京后,我听说张国庆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进了工厂,还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陈明德也留在了村里,成了村小学的校长。他后来写信告诉我,他想把村里的娃娃们都好好教出来,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去。

时隔多年,再想起当年那段日子,我总觉得脸红。其实,不管是分家还是合伙,我们都曾在那片黄土地上拼过命,也正是在那里,我们学会了什么叫担当,什么叫团结。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