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9e51a7b1295c420385ed88a2304b995.gif)
和多数人们想的不同,我国古代的封建程度其实并不是代到达巅峰之后,随着时间推迟越来越衰退的,而是越来越加深的。
因此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三百年间的封建程度几乎达到了巅峰,不管是政治还是文化都充满了浓厚的封建色彩。
这就让荣誉成为了清朝人衡量一个人地位的重要标尺,所以清朝就有那么四个极其难以获得的荣誉成为了人们趋之若鹜的对象,它们都是什么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72ca29df8901516ff03e1cad1da0f60.png)
在清朝这将近三百年间,要说谁是整个大清除了皇帝以外地位最高、荣誉最重的人,那铁帽子王肯定是首屈一指。啥是铁帽子王呢?简单来说就是清朝那些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宗室成员。
一般的爱新觉罗家皇子皇孙们只要有出息就能被封为亲王或是郡王,但是这种王爵和“铁帽子王”是不一样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0afcb20080d33d9bb2f04cd02a1955b.png)
要知道清朝的爵位制度是很严格的,一般的爵位传到第二代、第三代就得降级了,和汉武帝“推恩令”的意思差不多,就是防止宗室越生越多威胁皇权,所以让你们一代比一代地位低。
但是这些“铁帽子王”就不一样了,他们的爵位是铁打的,能世袭罔替,就是子孙后代都能继承,只要大清存在一天,那他们的爵位就永远都不会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cef0cf3c1da6b75fbb8c922ae5db7e0.png)
那“铁帽子王”为啥这么牛呢?自然是因为他们有功绩在身,就拿清朝初年最早封的那八个铁帽子王来说吧,他们都是跟着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打天下的父子兄弟。
比如努尔哈赤的次子礼亲王代善,他获封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他弟弟睿亲王多尔衮则靠摄政监国辅佐顺治皇帝,甚至可以说他没有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bd525dad5e0212a160f02caeaf8ed10.png)
铁帽子王们不仅地位高,权力也大,虽然清朝的亲王没有封地,但与此相对的是他们有实权,而铁帽子王们在朝廷里说话的分量更是不轻。
况且他们还能配享太庙,跟大清皇帝一起接受祭祀,这荣誉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所以铁帽子王在清朝绝对是无数宗室梦寐以求的顶级荣誉,不仅自己享福,子孙后代也跟着沾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3537e4bc74453ab4d6498e25f8d85c9.png)
既然提到了配享太庙,其实这就是另一个人人梦寐以求的顶级荣誉,虽然大家通过影视剧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实际上得到这个机会绝对是极其困难的。
所谓的“配享太庙”其实是身后荣耀,就是大臣死后,他的牌位能被供奉在皇室的太庙里,跟清朝的历代皇帝一起接受祭祀,想想就倍儿有面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abf8c94bf762e82e73fa2d713c1757d.png)
虽然铁帽子王能获此殊荣,但是铁帽子王毕竟只有皇室成员能当,可这也不代表其他人就不能配享太庙了,立功的大臣们也可以获此殊荣。
能配享太庙的大臣,一般都是开国将帅或对国家有巨大贡献的人,他们首先要在创立了赫赫功绩,死后才有机会能够在皇帝的隆恩中得到这份殊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dc284f8cd5d4b893e287e1e6b06d9d9.png)
这可不简单,要知道清朝的皇帝可是很挑剔的,而且因为统治阶层是满人,这就导致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太庙的。
所以这就导致了在清朝的历史上,有资格配享太庙的功臣寥寥无几,他们都是在清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人,铁帽子王是一部分,还有像张廷玉这样的名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8a010ad8628b500a9818b9b0960e189.jpg)
并且在清朝配享太庙的将近三十个大臣中,几乎全都是满人,唯独有张廷玉一个是汉人,可见他的功绩有多么卓绝,能够突破民族的限制。
配享太庙不仅是对大臣生前功绩的肯定,也是对他们品德和道德的赞扬,因为能进太庙的人必然品德高尚、为人正派,他们的功绩和贡献不仅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尊重,还赢得了后世的敬仰和怀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03215ee582bd2fd91deda73ae960606.jpg)
清朝还有个无上荣耀的好东西,那就是黄马褂,因为明黄色在清朝是只有皇帝皇后才能使用的颜色,因此穿上黄马褂就相当于披上了皇帝的信任和尊重。
因为颜色的特殊性,这黄马褂显然是皇帝赏赐给臣子的,一般是那些立下大功的人才能得到,他们穿上了黄马褂走到哪儿都让人高看一眼,妥妥的光宗耀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ba7208d3c12e5d7479330c0a441eddd.png)
但黄马褂其实有两种,只有“行赏黄马褂”才比较尊贵,而另一种“职任黄马褂”其实就相当于御前侍卫的工作服,因为皇帝穿的是明黄色衣服,所以皇家侍卫们也得跟着穿黄色,以示尊贵。
但这种黄马褂毕竟是工作服,只能在任职期间穿,下班就得脱了,但是“行赏黄马褂”就不一样了,这是皇帝专门赏给有功臣子的,可以穿出门炫耀一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3c046e1d4feb38038f8668ec171bec1.jpg)
“行赏黄马褂”分为两种,其中“行围褂子”是八旗子弟专属的,相对来说好得,只要在皇帝围猎时表现好,那基本就能被赐一件,但这种黄马褂不是让你穿的,而是让你陈设在家里供着的。
而另一种“武功褂子”就能穿出门了,这种是赏给立下军功的武将的,不过穿也不能太嚣张,毕竟皇恩有限,可不能浪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4f81033c07b5453fa901e3c16629063.png)
值得一提的是,皇帝赏谁黄马褂的界定在清朝中前期是非常很严格的,不是谁都能得到,但到了中后期,由于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兴起,皇帝为了笼络人心就开始大肆赏赐黄马褂。
这样一来,黄马褂的荣誉和地位就大打折扣了,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如此,黄马褂仍旧是非常稀有的荣耀,能得到的人还是少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10b0ecc3e468b1c9bd055e0423b64bd.jpg)
最后一个荣耀和“铁帽子王”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文正”这个谥号,这可是清朝皇帝对去世大臣一生功绩和品德的最高评价。
但是得谥“文正”的含金量比起铁帽子王就差远了,毕竟这是大臣专属的,而且还是只能专属于这一个大臣的身后荣耀,是不能传承给子孙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0c17247c683a8e676ca294d27b278f3.jpg)
但即便如此,清朝大臣为了得到这个谥号仍旧挤破了头,毕竟这是一个文臣在清朝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了,哪怕是在之前的朝代能得谥“文正”也是无上荣耀。
清朝得谥“文正”的大臣只有八位,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翁同龢,这些人可都是文臣中的佼佼者,不仅政绩卓著还品德高尚,深受皇帝和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08f37e691d8170d3154859e2bf80943.png)
用其中的晚清名臣曾国藩举例,他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维护了清朝的统治,这就是别人难以超越的大功,所以他在当时绝对是晚清大臣中的佼佼者。
同时他作为进士出身,还非常注重文化教育,兴办学校培养了大量人才,他的品德也很高尚,深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所以在他去世后,同治皇帝就赐予了他“文正”的谥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f463469db588de8bdb0a3b70ddec123.png)
由此可见要想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相当不容易,它不仅要求大臣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还要求大臣在品德和道德上有着极高的修养和境界。
而且既然其中有“文”这个字,就说明文才也要卓越,甚至文才才是更加主要的方面,立功只是条件,所以能获得这个谥号的人必然是真正的德才兼备之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f4210889fc698e3a0d025e53bb9f949.png)
一个清朝大臣要是能得到这是个稀有荣耀中的一个,不仅代表了皇帝对他的信任和尊重,还让他在整个大清里横着走,谁都不敢惹。
因此那些能得到这些荣誉的清朝大臣,那绝对都是牛人中的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