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终于过去了,除了极度反常的高温,还有几组数据让众人如坐针毡。
第一个就是,六月份有1179 万高校毕业生步入求职大军;第二,2024年的高考人数超过 1350 万,再创历史新高;第三,今年四月份全国城镇青年失业率约为 15%,同比虽略有下降,但仍处于高位。
咱们先谈谈这已经毕业的1179 万是怎样的概念,要知道 2000 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还不足 95 万,到 2022 年已然突破 1000 万,今年毕业人数又攀新高,较去年增加了 21 万人。这种情形置于当下的经济环境之中,不能说是祸不单行,也只能说是雪上加霜。
毕业人数十年增长十倍,然而就业压力远超十倍。依据智联招聘的报告,今年高校毕业生单位就业仅为 55.5%,比去年还低 2.1 个百分点。而考研、自由职业、慢就业的比例有所上升,这表明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近乎一半的人要么暂且依靠父母,要么只能在艰难处境中挣扎。而1350 万的高考人数也是自 1997 年以来的历史峰值,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难以缓解。大概要到 2040 年,人口拐点的优势才会逐渐显现。
关于失业率的统计方式,大家心照不宣,14.7%意味着实际状况或许更为严峻。这三组数据综合起来,只阐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失业问题尚未解决,就业压力犹如滔滔黄河水,汹涌难遏。按照今年的经济态势,失业的中年人碰上刚毕业的求职大军,去年未找到工作的年轻人今年更是处境艰难。与之相反的是,经济越差,招聘行业的生意反倒越好。
根据财报显示,boss 直聘季度实现营收 17.04 亿元,同比增长 33%。四月度活跃用户数量首次突破 5000 万,同比增长 24%。但平台的付费企业仅有 350 万家,尚不足企业总数的 10%。
简单来说就是求职人员众多,而招聘企业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大部分公司不但不招人,反而面临持续裁员的风险。当老板明星都开始在自媒体上求职,大学生的求职状况又会如何?以往大学毕业要求用人单位出具三方证明,如今不少学校已废除这一旧有产物,毕业证也主动与三方证明脱钩。
毕竟就业率关乎学校的招生情况,招生又关乎老师的饭碗,考研考博考公成为毕业生为数不多的救命稻草。今年双一流大学毕业生读研读博的比例较去年翻倍,只有普通二本和专科未出现明显内卷,因为卷与不卷差别不大,专科的就业状况甚至比本科更轻松些。而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期望进入国企事业编的毕业生比例竟然高达 62.4%,基本十个人里有六个要考编,还有两个选择外企,民营企业的活力已基本消失。
在失业和中年危机的双重重压下,大家用行动投票,不得不将一眼望到头的事业编视作人生最佳选择。但是考公也并非易事,今年考公人数超过 300 万,同比增长 25%,是十年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的最高值,与录用计划的比例约为 77 比 1。即 77 个人竞争一个岗位,那些未能上岸的大学生,大概只剩下灵活就业这一条路。说白了,就是从事自媒体、跑滴滴,或者成为一名快递小哥。
不过,当下这个就业蓄水池也已经饱和,未来更别提无人驾驶、无人配送会大量取代这些底层工作。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内卷,卷到最后便是无路可卷。那么问题来了,未来十年,年轻人的出路究竟在何方?中年人失业主要源于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不匹配,而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个人期望与实际能力差距过大,这里面既有行业因素,也有大学教育的问题。职场本就是相互适配的过程,工作不会迁就你,你只能竭力去适应工作。
从数据来看,80 年代高校每年毕业人数仅有十几万,90 年代变为几十万,进入新世纪便开始呈指数级增长,2022 年突破 1000 万,2025 年可能会超过 1500 万。反过来,中国的蓝领工人却极度匮乏,尤其是高精密制造领域,中国 70%以上的技术工人都是高中学历,仅有 5%的工业劳动力属于真正的高级技术人才,远远低于日本的 40%和德国的 50%。
由于职校毕业生的技术能力与制造人才需求严重不符,预计到 2025 年,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可能面临 950 万人的缺口,电力装备领域的缺口也将超过 1000 万。
这意味着什么呢?实际上中国不缺在写字楼里疯狂内卷的白领,缺的是动手能力更强的高端制造业人才。近两年来,广州出现了一个极为典型的场景,大量制衣厂的老板排成长队站在街道两侧,举着样衣和招工牌子等待工人挑选。这表明制造业不仅缺人,更缺经验丰富的熟练工种。
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职倍率已然超过 1.5,意即每 150 个岗位仅有 100 个求职者。高级技工的求职倍率甚至达到 2 以上,人才缺口高达上千万之多。这些数据表明,蓝领将会是未来十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趋向。虽说当下蓝领的工资逊于白领,不过未来这一模式大概率会有所转变。就拿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讲,蓝领的平均时薪远远高于普通的办公室职员,随便当个水电工的工钱都得以百元来计算。
而且中国人前往海外从事蓝领工作,实现财富自由早已不是什么新奇之事。唯有当蓝领有机会晋升为中产阶层,方能使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美国和德国便是此种社会模式,身为制造业大国的我们,未来也定然会朝着这个方向转变。
当然,我们距离这一目标尚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要走。首先在于教育路径的差异,国外的蓝领当中不少具备本科学历,而在咱们国家,大部分是既没学历又缺乏专业技能的流水线工人。例如德国的本科技术工人比例达 50%,日本为 40%。而咱们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蓝领人口仅占 15%,本科以上学历更是不足 6%,绝大部分人仅有初中学历。
其次,学历内卷的背后体现的是社会观念的差别。因为在国内的家长眼中,放弃大学选择技校,完全就是如同北大学生卖猪肉、985 高校的人开滴滴。社会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致使在大众的普遍观念里,升学、就业、结婚才是成功的评判标准,结果就是众人挤破头过独木桥,上大学的目的就是成为白领,做高级打工仔。
本科学历的普及程度近乎赶上九年义务教育,办公室里的竞争愈发激烈,反倒工厂里难觅几个身影。3000 块钱招不来农民工,却能招来大学生。供需关系的失衡致使大学学历不断贬值,薪资待遇也持续降低。相反,蓝领由于人才短缺,工资收入和岗位需求却在不断上扬。
过去十年蓝领群体的收入涨幅高达 225%,而白领收入仅增长了 30%。2012 年白领的月均收入为 6430 元,超出蓝领两倍有余。如今差距缩小至 2000 元,白领的平均收入约为 8300 多元,蓝领已增长至 6043 元。
倘若对比普通白领和蓝领,收入差距实际上已经颠倒。本科学历的工资已然比不上职高毕业的技术工人。所以未来十年,蓝领或许是大学生就业的最优选择。
因为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端脑力工作将被 AI 无情取代。蓝领并非未受冲击,但替代过程相对迟缓。对于大多数工厂而言,全数字化的生产投入并不比人工成本低廉多少,是成本因素让 AI 暂且放过了蓝领。但从长远来看,中考分流并促使蓝领逐步高学历化,才是解决未来就业问题的最佳办法。
今年 3 月,教育部已公布了 12 所获得备案的新设专科高校,5 月又再次公示拟统一设置 13 所公办职业本科院校,各地也开始将职业教育改革提上日程。随着职业本科和更多职业学校的出现,相当于给了那些卷不动的学生更多不那么内卷的求职途径,社会分工和收入分配也会变得更为公平,大家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收获美好人生。显而易见的是,大城市里的高薪职位日益减少,蓝领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