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信部整治智能驾驶夸大宣传乱象,A股汽车板块应声下跌。
文 /《汽车人》张恒
4月17日,A股市场延续涨势,沪指实现8连阳,但汽车板块却下跌0.77%,在行业板块中排名倒数第二,多数热门股收跌。
这一异动或与前一日的行业重磅会议密切相关。4月16日,工信部紧急召集20家车企及智驾供应商,就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升级管理召开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车企要领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要求,明确车企不得夸大自动驾驶功能的宣传。

这一被业界视为“降温”的信号,直接冲击了近期火热的智能驾驶概念股。
从盘面表现来看,智能驾驶龙头股首当其冲:赛力斯下跌3.85%,成交额高达42.6亿元,居板块首位;北汽蓝谷重挫6.55%,成交额18.4亿元,位列第七;江淮汽车微跌0.12%,但9.32亿元的成交量跻身板块前八,突然放量也使得该股在此时变得不同以往。
市场整体呈现普跌态势,主流车企无一幸免:上汽集团跌1.52%,广汽集团跌1.22%,长安汽车跌0.80%,比亚迪跌0.70%,长城汽车跌0.21%。此外,零部件板块同样遭遇重创,双林股份大跌5.74%,巨轮智能也下挫3.44%。

整体来看,汽车板块成交量前20的个股中有15家下跌,占比高达75%。这一市场反应,显示出在监管部门强化智能驾驶安全管理的背景下,资金正在重新评估相关企业的技术实力与合规风险。
《通知》中,看似再正常不过的“三点要求”——明确功能边界、禁止虚假宣传、落实安全责任,一针见血地点破了当前日益盛行的行业痼疾。随着“小米SU7爆燃”等智能驾驶相关事故引发热议,一些车企过度包装技术、夸大宣传的老毛病再次暴露在公众视野。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企业将L2级辅助驾驶描绘成“自动驾驶”,用“解放双手”“彻底改变驾驶体验”等诱导性措辞吸引用户,而在用户手册中,又以极小字体注明“驾驶员需全程监控”。一句话,出事是用户没看清说明,宣传时却恨不得把系统说成“自动驾驶救世主”。这样的“两面派”操作,无疑在透支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
智能驾驶的分级体系原本是为了帮助公众理解技术边界,如今却被部分车企用来钻空子。某品牌近期推出的所谓“L2.999999……级自动驾驶”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这其实就是规避L3级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按国际通行的SAE标准,L3意味着系统需要在特定条件下承担驾驶责任,而“L2.999999……”这种奇怪的说法,实质上是在模糊责任边界。

宣传时强调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一旦出现问题却又将责任归于用户。消费者在技术表述与实际能力之间往往难以分辨,极易产生误解。这种回避责任的倾向,反映出部分车企在合规意识和用户保护方面的缺失。
智能驾驶正在经历一场“平民化革命”。2025年开年,我们就看到搭载高阶智驾功能的车型价格不断下探,15万元已经不算新鲜,现在连10万元出头的车型都开始标榜“全场景智能驾驶”。
车企们乐此不疲地宣传“智能平权”,但明眼人看得出,这场狂欢背后藏着隐忧。在价格战的压力下,一些车企正在用“阉割版”的硬件和“速成班”的算法,挑战安全驾驶的底线。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思路,正在整个行业蔓延。
特别是在入门级产品中,动辄宣称具备“全场景智驾”能力,引发了对成本控制与性能保障之间平衡的质疑。低成本传感器、算法成熟度不足等问题,可能在实际使用中带来安全隐患。

相比之下,一些以安全为核心理念的传统车企开始发声,主动划清“便利功能”与“安全功能”的界限。在市场热度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它们仍保持对技术边界和用户风险的清醒认知。技术可以加速迭代,但安全标准不应因此让步。
此次工信部的最新会议传递出明确信号:智能驾驶宣传必须脚踏实地。会议要求车企做到三个“实”:测试要扎实、告知要如实、责任要落实。这是对企业责任的重申,更是对行业秩序的校准。【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