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3》被指"辣眼睛""虐待老人",演技综艺为何沦为

悠闲枫叶世界 2025-02-18 05:53:41
《演员请就位3》被指"辣眼睛""虐待老人",演技综艺为何沦为"审丑"大会?流量时代的"审丑经济学"困局

当71岁的伊莎贝尔·于佩尔在《演员请就位3》现场摇头离席的画面成为社交平台热梗时,这场打着"演技竞技"旗号的综艺已彻底沦为行为艺术展演场。

杨子版西门庆的油腻表演在微博斩获2.3亿阅读量,刘梓晨僵硬的古装扮相衍生出上万条二创视频,章子怡那句"你下去"的表情包横扫朋友圈——这些数据背后,藏着当代娱乐工业的黑色幽默。

最新艺恩数据显示,2023年演技类综艺广告招商额同比下滑42%,但单集话题热搜数却暴涨78%。

这种诡异的背离,折射出制作方在商业压力下的畸形选择。

就像制片人李涛在匿名采访中坦言:"现在找演员要先看微博超话排名,演技可以后期剪辑,但话题度必须先天自带。"

这种"审丑经济学"正在重塑行业生态。

某MCN机构内部流传的"艺人价值评估表"显示,"黑红指数"权重已超过专业奖项,成为商业价值的首要指标。

当姚笛复出引发全网争议时,其单日商务询价竟暴涨300%,这种魔幻现实恰是"审丑狂欢"的最佳注脚。

演技综艺的"三重异化"陷阱

第一重异化发生在选手选拔环节。

节目组精心设计的"争议阵容"堪比化学实验:将过气艺人、劣迹演员、网红怪咖放入封闭的演播厅,坐等舆论场的链式反应。

这种"人设碰撞"的工业化配方,让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宁宇痛心疾首:"我们培养演员要四年,他们毁掉演员只要四分钟。"

第二重异化体现在内容生产流程。

某期节目录制花絮显示,导演组会刻意要求NG十余次,只为捕捉导师"瞳孔地震"的微表情。

这种"痛苦表演"的采集,与短视频平台的"土味剧情"制作逻辑不谋而合。

当演技切磋变成痛苦竞赛,艺术创作就异化为情绪剥削。

第三重异化蔓延至价值评判体系。

节目组开发的"AI舆情监测系统",能实时将观众弹幕转化为剧本调整建议。

于是我们看见,本该严肃的演技点评环节,逐渐演变成"互联网嘴替"的真人秀。

这种数据驱动的创作,正在消解艺术最后的神秘感。

娱乐工业化背后的集体焦虑

在这场审丑狂欢中,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

选手们陷入"自黑-被黑-继续黑"的莫比乌斯环,导师们沦为表情包生产工具,观众则在持续震惊中变得麻木。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发布的《2023中国综艺受众心理报告》显示,78%的观众选择"边骂边看",这种分裂的观看行为,恰是娱乐异化的典型症状。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行业人才的断层。

横店群演工会数据显示,持证演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从2018年的37%暴跌至2023年的12%。

当"黑红"成为上升捷径,北京人艺排练厅的灯光下,年轻演员们讨论的不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而是小红书涨粉攻略。

这种集体焦虑甚至蔓延到创作端。

某S级古装剧选角导演透露,现在挑选配角必须考虑"热搜体质":"哪怕是个侍卫角色,也要找能制造CP感或表情包的演员。"

当艺术判断让位于数据算法,我们正在见证影视工业的"逆向进化"。

破局之路:重建演技综艺的"第四堵墙"

在韩国综艺《演员学校》中,镜头始终聚焦于新人演员的成长轨迹,导师金惠秀会带着学员在菜市场观察人间百态。

这种"去奇观化"的制作思路,反而创造了9.1的豆瓣高分。

反观国内某平台即将推出的《演技练习生》,策划案里赫然写着"设计学员晕倒桥段"的提示,这种对比令人唏嘘。

重建行业尊严需要多方合力。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近期推出的"演技类综艺创作指引"值得关注,其中"专业评委占比不得低于60%""禁止恶意剪辑导师反应"等条款,试图为失控的综艺战场划定红线。

而爱奇艺《无名之辈》采用的"全匿名竞演"模式,或许能为过度曝光焦虑的行业提供新思路。

更根本的转变在于价值重估。

当香港TVB重启"艺员训练班"制度,当北京电影学院开设"流量艺人回炉班",这些信号暗示着行业自我修正的可能。

毕竟,在《茶馆》巡演一票难求的今天,观众用脚投票证明:真正的表演艺术永远有市场。

结语

当我们在B站看到于佩尔摇头视频与《喜剧之王》混剪时,这种后现代的解构狂欢,恰是演技类综艺困境的绝妙隐喻。

在"全员小丑化"的娱乐至死中,或许该重温契诃夫的警示:"如果故事里出现了枪,它就必须要发射。"

现在,综艺镜头这把"枪"已对准了整个行业,是继续装填审丑的子弹,还是换上艺术的弹药,决定权仍在从业者手中。

毕竟,观众可以笑着吃下"电子榨菜",但终究会渴望真正的精神食粮。

0 阅读:7

悠闲枫叶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