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祭拜孙中山,得知守灵人20年未发饷,总理问:他给你多少钱

史在没有弦 2024-12-03 08:26:5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在1956年11月12日的清晨,北京香山碧云寺迎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访客——周总理总理。周总理的脚步在此次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的活动中,意外地被一位神秘老人的目光所吸引。这位老人名叫谭惠全,曾是孙中山的贴身护卫。他的坚守令人感佩,但他为何选择在碧云寺守灵数十年?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忠诚与牺牲?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谭惠全自幼在贫苦的环境中长大,是在一个饱受清朝统治和社会动荡之苦的时代。家境的困难未能压抑他的正义感,反而激发了他强烈的抗争精神。每次见证不公事件,他都会勇敢地站出来,以实际行动保护弱者。身为一个骨子里带着侠义之气的青年,谭惠全在与肢体更强壮的对手交手时,常常身负重伤。这种行为虽然让他母亲心痛不已,为了磨练儿子的身心,使他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谭家最终决定送他到附近的武术馆学习。

在武术馆,谭惠全的生活格外严苛,每日凌晨起床练功,不分寒暑,从严师傅那里学到了不光是武技,更有为人处世的原则。几年的刻苦训练,他的武艺大为提高,使他在搏斗中几乎无敌。

终于带着师傅的教诲和对未来的憧憬,谭惠全决定回到家乡,他没有选择复仇,而是决心用自己的力量为更大的正义服务。尽管他已退隐江湖,但每当村中有争执和不公,他仍旧是人们眼中的英雄。

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遍全国,谭惠全深感这是挥洒自己热血的时机。他告别父母,只身一人,寻找可以投身的革命团体。经过艰苦跋涉,他来到孙中山先生所在地,被其理想和魅力深深吸引。

谭惠全毫不犹豫地表示愿为孙中山效劳,虽最初被婉拒,他并未放弃,而是通过在战场上的表现赢得了尊重。他的武艺和胆识让他在战友中脱颖而出,成为不可多得的战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和革命同志们感受到了谭惠全的真诚与能力,最终在同盟会成员中,他被一致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加入孙中山的亲卫队。

从孙中山先生去世后,谭惠全便承担了守护其灵柩的重任,坚守在中山陵直至建成。在北伐战争激烈进行之时,山东的军阀张宗昌遭受重挫,心怀怨气,妄图对孙中山的灵柩实施破坏以发泄不满。

一天谭惠全突然接到消息,张宗昌意图亵渎孙中山的遗体。他立刻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急忙前往寻求张学良的帮助,表达了对孙中山灵柩安全的深切担忧。

张学良听后愤怒非常,他断然表示:“张宗昌真是胆大包天!竟敢侵犯国父的安宁,这是不可饶恕的。” 张学良立刻承诺将亲自调查此事,局势迅速恶化,张宗昌的部下竟然悍然闯入灵堂破坏设施,甚至有暴徒向孙中山的遗像射击。谭惠全和他的护卫团队奋勇抗击,最终设法将这些悍匪逐出。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张宗昌随后更是威胁要带领更多兵力来摧毁孙中山的棺木。谭惠全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意识到仅凭他们手中的力量,难以长久抵抗张宗昌的大军。

在此危急关头,谭惠全灵机一动,想到了将孙中山的遗体临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他首先联系了协和医院的院长刘瑞恒,希望能暂存遗体于医院的太平间。然而刘院长考虑到此事的重大敏感性,谨慎未答应。

谭惠全不得不再次思索对策。这时他回想起之前与碧云寺的僧人交流时提及的西山一处隐蔽洞穴。决定把孙中山的灵柩秘密转移至此。在一片漆黑的夜晚,谭惠全带领着忠诚的护卫队和几位僧侣,将孙中山的灵柩小心翼翼地搬运到山洞中。他们日夜轮换守护,以确保遗体的绝对安全。

尽管奉系的官兵偶尔来到附近搜寻,但他们始终未能找到藏身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宗昌的破坏企图逐渐消退。谭惠全和他的团队通过智慧与勇敢,成功保护了孙中山先生的安宁,展现了对国父的深切敬仰和无比忠诚。

随着历史的河流急速前行,张作霖悲剧性的遇刺标志着奉系的权力结构开始崩解,对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所产生的威胁也逐渐消散。国民政府最终胜利后,立即成立了奉安委员会,确保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能从北京平安迁移到南京,那里为他建立了庄严肃穆的中山陵,为这位国父找到了一个充满尊严和平静的永久休息地。

在1929年的一个清新的早晨,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开始了向南京的最终旅程,而他的遗物则仍留在北京的香山碧云寺,这些遗物成为了纪念他伟大生涯的衣冠冢,这个地方自此成为人们缅怀和敬仰的圣地。

在孙中山先生遗体启程那一刻,宋庆龄女士情感沉重,她深情地看着谭惠全,这位多年来无怨无悔守护着国父遗体的老战士。她温柔而坚决地说道:“谭先生,感谢您多年来的无私守护,希望您能继续保护这里的衣冠冢。

谭惠全此时已是人生知天命之年,对宋庆龄的话语回应着坚定而肯定:“宋夫人,这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最大的荣耀。我将继续留在这里,守护这片圣地。”当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离开北京,前往南京中山陵的那一刻,一些原来的护卫队员选择跟随灵柩南下,以继续他们的守护使命,谭惠全与其他五位忠诚的护卫决定留在碧云寺,继续他们在这座古寺的守护工作。

随着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民党政府的内部混乱加剧,以至于不再能顾及谭惠全及其同伴们的经济补助。在这种情况下,原本依赖政府恩饷的卫士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贫困。许多卫士选择离开以寻找其他生计,只留下谭惠全和他的家人坚守在碧云寺。

谭惠全一家的生活变得极其艰难,尤其是作为家庭支柱的他,无法离开守护职责去外赚钱,只得尝试在寺庙附近开垦荒地进行种植,以解决家庭的基本生存问题。尽管生活每况愈下,谭惠全仍然坚守岗位,未曾离开过他誓言保护的衣冠冢。

谭惠全擅长烹饪,他的拿手好菜,特别是萝卜炖牛腩,曾经得到孙中山的极高评价。虽然地方餐馆曾多次高薪邀请他下山掌厨,以此改善其财务状况,但他均一一婉拒。谭惠全总是坚定地说:“我是孙中山先生的卫士,虽然其他人都已离去,但我必须留守,继续守护这里。

1949年,随着国民党的败退到台湾,原先定期拨付给孙中山守灵卫士的经费戛然而止。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守灵卫士选择离开,寻找新的生活方式,谭惠全决定留下。他自1925年起便守护在碧云寺的孙中山衣冠冢旁,坚持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尽管遭受战争和生活的双重考验,他的信念未曾动摇。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句诗常常在谭惠全心头回响,成为他坚守初心的座右铭。新中国成立后陈毅下令军队保护中山陵,北京的孙中山衣冠冢也终于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虽然最初人们并不知晓谭惠全所应得的恩饷,但他被安排到附近的园林部门工作,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职位和收入,稍解生计之忧。

谭惠全曾是黄埔军校的武术教练,其武艺非凡,足以令他成为孙中山的贴身护卫。在战乱和动荡的岁月中,尽管有众多机构试图招募他,谭惠全却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一一婉拒。他深知一旦离开,孙中山的衣冠冢将无人守护,他对于自己的选择毫不后悔,坚持守护孙中山的遗迹,体现了他对孙中山理念的深厚忠诚和敬仰。

195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的庆祝活动在北京香山碧云寺举行,周总理亲自带领各界代表来到此地,参拜孙中山的衣冠冢。当日香山碧云寺迎来了一位特别的老人——83岁的谭惠全,他身穿孙中山生前赠予的黄色呢料制服,胸前佩戴的是宋庆龄亲手颁发的“平叛英雄”勋章,他满面笑容地迎接来宾。

周总理一眼就认出了谭惠全胸前的勋章,询问是否为“十一年讨贼有功”勋章,谭惠全激动地连连点头。那是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时,谭惠全和其他四名卫士将孙中山伪装成医生,巧妙逃出生天的见证。为了表彰他的英勇行为,宋庆龄曾亲自为他和其他功臣授予勋章,并特意将谭惠全的名字改为“谭卫全”,以示纪念。

周总理进一步询问谭惠全是否曾接受过国民政府的恩饷。这个问题让谭惠全稍感惊讶,因为这类个人待遇鲜为人知。他点头确认并告知周总理月恩饷金额为60元。了解到谭惠全后来未能继续领取恩饷,周总理即刻表示这笔钱应由新政府补发。

从那个月起,谭惠全的月工资中便多了60元,极大地改善了他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在周总理的陪同下,谭惠全引领一行人参观了碧云寺,详细介绍孙中山衣冠冢的历史与保护状况。周总理对谭惠全多年来的忠诚与付出表示高度赞扬,并深情地说道:“您是国父的护卫,更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谭惠全于1961年去世,享年88岁。年迈的宋庆龄在病榻上曾企图联系谭家,表达对这位老卫士的关怀与敬重,但遗憾的是通话未能接通。谭惠全晚年曾遗愿,希望自己被葬在离碧云寺最近的万安公墓,以便永远陪伴在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旁,守护着他一生敬仰的伟人。

多年后谭惠全的子孙为纪念其忠诚无悔的精神,将宋庆龄赠予谭惠全的铜制名章无偿捐献给了宋庆龄故居博物馆,使得这段历史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流传,谭惠全的名字与故事也因此被世人铭记。

参考文献:

[1]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编著. 宋庆龄文物故事.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08.

[2]汪智.孙中山遗体今安在[J].山东农机化,2014(03)

:52.DOI:10.15976/j.cnki.37-1123/s.2014.03.043.

[3]程薇薇.孙中山遗体的六殓四棺[J].档案与建设,2013,(05):53-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