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功勋彭桓武:“生活不能自理”,43岁才结婚,80岁捐赠一百万

史在没有弦 2024-12-03 08:16:4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彭桓武是一个远离世俗纷扰的物理学家,始终保持着对物质的淡泊和对学问的执着。在英国学成归国的彭桓武,凭借着对科学的热情和国家的忠诚,成就了非凡的职业生涯,同时在爱情和家庭生活上也展示了其独特的温情和智慧。那么,这位在科学与爱情领域都留下深刻印记的人,是如何平衡这两个看似对立的世界的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彭桓武,于1915年10月6日诞生于中国吉林省的长春县,他自幼展现出对科学特别是数学的独特天赋。尽管身体条件不佳,经常生病,彭桓武的童年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他经常搜寻父亲的藏书,对数学题目有着难以抑制的热情,家中的数学书籍早已无法满足他对知识的求索。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彭桓武发现了一本面向儿童的科普杂志《小朋友》,这本杂志成了他求知的新窗口。他解答了杂志中的所有数学题目,并且将答案寄至编辑部。编辑对这位年幼读者的解答能力感到震惊,并决定长期为他免费邮寄这份杂志,以此鼓励他的学习热情。

彭桓武的学习旅程由此加速。他先后就读于长春的自强中学和吉林的毓文中学,在校期间,由于他出众的成绩,多次获得跳级的机会。他的学业成绩在同龄人中突出,使他备受瞩目。

在1931年彭桓武的一个同学计划前往清华大学拜访一位老朋友,并邀请了彭桓武一同前往。当时的彭桓武,一个高中生,正处于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年纪,自然兴奋地接受了这个提议。

当他们走进清华的校园,彭桓武立刻被那片广阔的青草地和庄严的大礼堂所震撼。年轻的彭桓武在那一刻,心中生出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他要成为这所学府的一员。随后的几个月,彭桓武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希望能在接下来的入学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结果揭晓的那一天,彭桓武迫不及待地购买了一份报纸,希望在那密集的录取名单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初始的几次搜索都以失败告终,让他感到失望。但就在他准备放弃的时候,一群同学的热烈祝贺声让他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一些误会。他急忙回到宿舍,重新仔细检查那张已经略显皱褶的报纸,终于在一角的小栏目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并惊喜地发现自己名列第七。

清华大学的生活对彭桓武影响深远,他选择了物理系,与杨振宁等人一起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清华四杰”。大学期间彭桓武对物理学的热爱日益浓厚,他对未来的科学事业充满了憧憬。1938年在周培源的鼓励下,他成功获得了赴英国深造的机会,成为了玻恩教授的研究生。

在英国爱丁堡的学习生活中,彭桓武表现出色,玻恩对他赞誉有加,甚至在学术交流中将他介绍给爱因斯坦。1940年,彭桓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在几年后的1943年,他与两位同行共同发表了关于宇宙线的理论文章,该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标志着彭桓武在国际物理学界的崛起。

1947年,在巴黎执行学术任务期间,彭桓武偶然与清华时代的老友钱三强重逢。在一家小酒馆的深夜,两位学者畅谈往昔岁月,同时对祖国的未来表达了深深的思念。彭桓武那时虽与一位外籍女士有着稳定的感情关系,但面对战后残破不堪的祖国,两人在讨论了留学初衷后,彭桓武坚定地决定返回国内,他相信科学家的首要责任是国家的富强和复兴。

这一决定在当时的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震惊,因为许多人无法理解一位在西方有着丰厚待遇和成就的科学家为何要回到一个科技设施严重缺乏的国家。对此,彭桓武只是简单回答:“为祖国服务,不需理由。

彭桓武设法通过英国海军的一个朋友安排,历尽困难,最终在一艘满载军人的运兵船上找到了前往中国的位置。回国后,彭桓武首先在云南大学任教,随后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了教授职务,并积极参与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工作。

到了1949年5月,彭桓武再次通过香港返回清华大学。1955年,朝鲜战争耗尽了国家的财力,但彭桓武清楚,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独立,研发自主的核武器是必不可少的。彭桓武和钱三强受命牵头建立了核武器研究所,两人一担任理论研究,一担任实践操作,与苏联专家并肩作战。

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专家全部撤回,留下了一项悬而未决的关键科研项目。这一撤退几乎使得整个原子弹项目陷入停滞。面对困境,彭桓武和钱三强没有放弃,他们开始在旧货市场寻找任何可能有用的计算工具,如计算尺和算盘,同时四处招募有实操经验的技术人员。彭桓武还致力于培养和引进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为研究所注入新的活力。

在项目陷入僵局时,彭桓武想到了刚从苏联返回的周光召。周光召对苏联的研究体系深有了解,而且能够提供关键的技术见解。在周光召的帮助下,核研所重新审视了所有数据,最终确认了我们自己的科研成果的准确性,为后续的原子弹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58年,随着我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的成功启动,彭桓武作为项目的关键人物,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这一年,他的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峰,而他的个人生活也迎来了转折点。

秋天的某日,彭桓武按惯例前往姐姐家拜访。推开门的一刹那,他的目光被一位站立起身,微笑着的陌生女子吸引。这位女子,名叫刘秉娴,是彭桓武二姐为他精心挑选的相亲对象。刘秉娴身材高挑,眼睛大而明亮,面容俊美,她的出现让彭桓武心动不已。

刘秉娴的经历充满坎坷。她自幼丧父母,与姐姐相依为命。靠自学成才的她16岁便成为了一名护士。几年后,家中遭遇变故,她的大哥再婚后便将三个孩子托付给她和姐姐抚养。为了维持生计,刘秉娴顶住重压,考取了医生资格,工作异常努力,以至于长时间无法顾及个人感情生活,一直单身至36岁。

彭桓武对刘秉娴的第一印象深刻而美好,但考虑到自己日常生活上的不便,他心中充满了疑虑:“她真的能接受我吗?”尽管如此,彭桓武还是选择坦诚相待,他在一封信中向刘秉娴坦露了自己的所有缺点——从不懂家务到缺乏生活常识。

刘秉娴的回信如清泉般滋润了彭桓武的心灵。她的话语简单而真挚:“你不会的,我来补;你不懂的,我来教。我不在乎你的缺点,我只在乎我们能共同创造的生活。”这份接纳和理解深深触动了彭桓武,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刘秉娴是他此生的挚爱。

几个月后,他们在简单而朴素的仪式上结为夫妻,没有隆重的婚礼,没有喜宴,连家中也未悬挂喜字。婚后,彭桓武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事们惊讶地发现,以往总是不修边幅的彭副所长变得衣着整洁,饭前必洗手,家中再无杂乱。他们戏谑地说:“彭副所长被家规束住了!”而彭桓武对此却心存感激,因为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家庭温暖。

彭桓武虽忙于科研,仍尽量抽时间与刘秉娴共度时光,他们一同游览樱桃沟、卧佛寺等地,享受难得的闲暇与甜蜜。然而1961年,由于其在核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彭桓武被钱三强推荐,调入更为秘密的核武器研究所,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和保密性让彭桓武不得不与家人暂时分离,他的生活又一次被工作填满。每次归家尽管疲惫不堪,刘秉娴的关切和爱护总能给他带来慰藉。一次暴风雨后,彭桓武踏入家门,看到刘秉娴焦急的面容和全身湿透的衣服,他深感愧疚与感激。

随着1962年核武器的初步设计方案确定下来,彭桓武和团队进入了更为艰难的实验实践阶段。1963年,他独自前往遥远且荒凉的西北大漠。在那片孤寂与荒芜的沙漠中,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成功发射。

1964年,随着中国在西北荒漠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彭桓武的名字被低调地刻在了国家核计划的功勋簿上。尽管他在此项目中扮演了核心角色,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设计,但他的贡献并未广为人知。钱三强在一次访谈中提及:"彭桓武在背后默默完成了诸多关键任务,却鲜少有人提及。"尽管这些成就为彭桓武带来了荣誉,但他心中始终清楚,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刘秉娴的默默支持和牺牲。他原以为项目完成后可以抽更多时间陪伴妻子,却未料刘秉娴已经身患肺癌。

彭桓武并未就此止步,原子弹项目完成后,他几乎立即潜心投入到更为复杂的氢弹研究中。为了提升研发速度和成功率,彭桓武首创性地将团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从不同角度攻克氢弹的多个关键技术难题。这种创新的组织方式极大提高了项目效率,他的学生于敏领导的小组最终在上海成功解决了氢弹设计的核心问题,并迅速推动了实验爆破的实施。仅用三年时间,中国从拥有原子弹跨越到测试氢弹,实现了科技实力的巨大飞跃。

在全球核武器竞赛中中国取得如此成就时,彭桓武却选择了默默退回幕后,继续他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没有太多地参与公共和政治活动。彭桓武的谦逊和对知识的执着让他更愿意在实验室和讲台上,而非在公众面前获得赞誉。

在他们婚姻的二十年里,彭桓武常年投身于事业,与妻子相聚的时间少得可怜,而刘秉娴却始终无怨无悔地支持他。这种深沉的愧疚使彭桓武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1977年8月15日,病魔无情地夺走了刘秉娴的生命,她才五十五岁。彭桓武为妻子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丧礼。在送别妻子的那一刻,彭桓武情绪崩溃,连续几天处于半昏迷状态。当他终于清醒,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他悲痛地说:“我让她等一会,马上就追上她,她却让我回去了。

彭桓武的余生,虽荣获无数科研成就和奖项,包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及多项科技成就奖,但无一能抵消他对刘秉娴的思念。他在卧室中安置了刘秉娴的骨灰和遗照,每日对着照片自言自语,仿佛妻子从未离开。在外人看来彭桓武是孤独的,但在他心中,只要思念仍存,刘秉娴的灵魂就与他同在,陪伴他度过每一个寂寞的夜晚。

1984年,彭桓武因其在两弹一星项目中的卓越贡献被提名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首位获奖者。当奖章送到他手中时,他却毅然决然地拒绝接受,仅简单回答:“我不要。” 所长李德元无奈之下解释说,若彭桓武不接受这份荣誉,其他科学家也会因此放弃,他们的奖金和荣誉都将流失。彭桓武最终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奖章,但他坚持强调,这份荣誉属于整个团队。

彭桓武的生活方式同样独特。他生活中的简朴和对待科研的严谨形成鲜明对比。他的日常习惯反映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例如他经常忘记生活中的琐事,连多年的同事钱伟长是否戴眼镜都记不清楚。在处理财务上,彭桓武有自己的原则:他认为未在学术会议上提供价值的出差不应报销费用,而他平日里出行坚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哪怕年事已高。

在2006年6月13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决定,将编号48798的小行星命名为“彭桓武星”。在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先生的逝世,他的离去让许多人感到深刻的失落。彭桓武生前作出了两个重大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以及将毕生积蓄捐赠支持科学发展。这些行为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且坚定了他作为一位物理学家的遗志,即通过科学研究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彭桓武非常重视科研的社会责任。他常说物理学家的使命是要将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到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上。彭桓武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激励着未来的科学家。通过他的生命和工作,我们看到了一个科学家如何将个人的才能和热情,转化为对社会和国家的持续贡献。彭桓武星不仅是对他个人的一种荣誉,更是对他贡献的永恒纪念。

参考资料:

彭桓武院士简介----

北京长城网

彭桓武:物理天工总是鲜----中国科学院

彭桓武先生的赤子之心----

彭桓武:“培养物理学家的物理学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