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五岁,初中毕业后就在小县城里闯荡。年轻时吃过不少苦,做过建筑工、跑过长途,也摆过地摊,后来在亲戚的介绍下进了一家机械厂做工人。虽然工资不算高,但胜在稳定,日子还算过得去。
我老婆李芳,比我小两岁,温柔贤惠,我们结婚二十多年,育有一子一女,大女儿已经上大学,小儿子才初中。
我们夫妻俩辛苦打拼了大半辈子,终于在县城里买了一套小三居,虽然只是商品房,但对我们来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母亲今年七十岁了,年轻时身体硬朗,能干利索,但因为操劳过度,早早落下一身病根。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一个人把我和弟弟拉扯大,一直省吃俭用。
我弟弟周建华比我小五岁,从小就被母亲宠着,读书时花了不少钱,但最终高中都没考上,只能跟着别人学手艺,如今在县城里做装修生意,勉强维持生计。
母亲一直偏心弟弟,觉得他是最小的,又没我能干,处处护着他。小时候她总是把家里好吃的留给弟弟,长大后更是处处想着他,甚至连这套房子,她都想给弟弟。
事情的起因,是母亲确诊了癌症。
医生说她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最多还能撑一年。我和老婆商量后,决定接母亲到家里住,好好照顾她,让她安享晚年。母亲刚住进来那几天,心情还算不错,但没多久,她的心思就开始活络了。
一天晚上,母亲突然叫住我,说:“建国啊,我想立个遗嘱,把这套房子留给你弟,你觉得怎么样?”
我愣了一下,以为自己听错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苦笑道:“妈,这房子是我和芳芳买的,怎么能当遗产?”
母亲皱起眉头,不高兴地说:“你是长子,日子过得也比你弟强,房子给你弟,他以后有个安身的地方,不也挺好?”
我叹了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妈,这房子是我和芳芳的婚后财产,有房产证,写的也是我们夫妻的名字,不是你的遗产。”
母亲脸色一沉:“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是你妈,住了这么多年,这房子怎么就不能留给你弟?”
我还没开口,老婆李芳从厨房出来,语气温和但坚定:“妈,房子是我们辛苦攒钱买的,贷款还是我们两口子一起还的,确实不能算遗产。而且建华不是也有房子吗?他自己有地方住,不至于无家可归。”
母亲冷哼一声,嘟囔道:“他那房子才多大?比你们这差远了。”
我知道母亲这一辈子都偏心弟弟,但没想到她连这套房子都惦记上了。我耐着性子劝她:“妈,建华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他有手艺,能赚钱,房子也够住。我们家两个孩子还要上学,以后负担也不轻。”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没再说什么,但神情明显不悦。
几天后,弟弟突然找上门来。
“哥,妈说你不同意把房子留给我?”弟弟一进门就劈头盖脸地问。
我皱起眉头:“建华,这房子是我和芳芳的,不是妈的遗产,怎么能留给你?”
弟弟不耐烦地摆摆手:“妈都住了这么多年了,这房子早就该是她的了。再说了,我条件没你好,你帮我一把怎么了?”
我气笑了:“建华,你自己有房子,怎么还惦记我的?”
弟弟有些理直气壮:“你有两套房,给我一套怎么了?”
我愣了一下,随后明白过来:“谁跟你说我有两套房?”
弟弟一副“你别装了”的表情:“妈说的,她说你之前买了个小户型,后来换了大房子,那小房子不是还有吗?”
我哭笑不得:“那房子早卖了,钱都拿来还贷款了。”
弟弟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难看:“那你就不能再买一套?你工资高,老婆也上班,买房子对你来说不难。”
我终于忍无可忍:“建华,你自己也有手艺,为什么就不能靠自己?我们有孩子要养,生活压力也大,凭什么要把自己的房子给你?”
母亲这时从屋里出来,脸色难看:“建国,你这样说话,还有没有兄弟情分?”
我心里一阵寒意,看着母亲的神情,心里有些失望:“妈,兄弟情分不是这样用的。你给建华买房、资助他创业,我从来没有怨言,但这房子是我们夫妻的,不是你的遗产,你不能随便做主。”
母亲哼了一声:“你要是不愿意,那就别怪我不认你这个儿子。”
我心头一颤,没想到母亲会说出这么绝情的话。
那天晚上,我和老婆聊了很久,最后我们决定:既然母亲觉得我们亏待了她,那就让她搬回去住。她有社保,有退休金,我们每个月都会按时给她生活费,但房子绝不会让出去。
03母亲最终还是搬回了老家,弟弟也没再来找我,但亲戚们却纷纷指责我,说我不孝,说母亲临终前的愿望我都不愿意满足。
我知道,在他们眼里,母亲的意思就是天意,而我不顺从,就是大逆不道。可我这一生已经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从小时候让着弟弟,到长大后帮衬他,我从不计较,可这并不代表我就该把自己打拼来的家产拱手相让。
半年后,母亲的病情恶化,我带着老婆孩子去看她。她见了我,神情复杂,但最终只是叹了口气,没有再提房子的事。
她去世后,弟弟曾经找过我,说母亲留了遗嘱,坚持要把房子给他。我拿出房产证,淡淡地说:“这房子不是遗产,遗嘱无效。”
弟弟红着眼睛盯着我,最终什么都没说,转身离去。
有些事情,终究是没办法两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