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赵琳,今年38岁,专科毕业,离异,独自带着一个八岁的儿子生活在一个小城市里。
我现在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行政工作,工作稳定,收入中等,虽然不算富裕,但也够养活我和儿子。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是家里唯一的女儿,上面有两个哥哥。
小时候家里穷,父母把所有的资源都倾斜给了哥哥,我读书的时候经常穿哥哥们不要的旧衣服,用的是别人用剩的课本。
那时候我就明白, 在我们家,女孩是“多余的” ,是“赔钱货”。
但我一直争气,学习刻苦,最终考上了县里的师范学校,后来又自考了专科。
结婚后我搬到了现在这个城市,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单位站稳了脚跟。
原以为逃出了那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生活会慢慢好起来,没想到婚姻也没能给我带来多少温暖。
丈夫懒惰,婆婆强势,孩子出生后几乎全靠我一个人照顾。
去年,我终于下定决心离婚,带着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生活虽然清苦,但我心里轻松了许多。只是,我的母亲,仍是我心里一道无法愈合的伤。
02事情发生在去年冬天。
那天是母亲65岁生日,我带着儿子从城里回老家给她过生日。这个家,我回得越来越少。不是我不孝,而是每次回去,心里都像被刀子割了一样。
在家里, 我从来不是那个被期待回来的孩子 。父母口中的“孩子”,永远是我大哥和二哥。他们一个在县里做建筑,一个在村里当司机,收入都不稳定,但在父母眼里,他们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我一进门,母亲就没好气地看了我一眼,说:“你回来了啊,怎么才回来?你哥昨天就来了,帮我把院子里的树修了。”
我笑笑没说话,儿子拉着我衣角小声说:“妈妈,奶奶是不是不喜欢你?”
我轻轻摸了摸他的头,强忍着眼泪:“奶奶年纪大了,说话就是这样。”
吃饭的时候,母亲看着我,忽然问了一句:“你现在一个人带着娃,工作也不轻松吧?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我心里一颤,刚想开口说“差不多十万一年”,没想到坐在我旁边的大哥忽然一肘子撞到我胳膊上,撞得我一阵钻心的疼。
我转头看了他一眼,他却低着头,脸上没什么表情。我一下子明白了, 他不想让我说实话 ,怕我说多了,父母以后会指望我多掏钱。
我赶紧低头说:“也就四千吧,日子紧巴巴的。”
母亲点点头,一副“我早知道”的样子,说:“那你下个月给你哥家小孩买点书吧,学期快结束了,成绩不好,得补补。”
我嘴角抽了抽,没说话。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小时候我穿得破破烂烂,是因为我妈总把钱给我哥买新衣服;上学时我考第一也没人夸我,只会说“女孩读那么多书干啥,将来都是嫁人”;结婚时我妈一分钱嫁妆没给,还说“你是女儿,嫁出去就是泼出去的水”。
可我没想到, 当我终于有能力想反哺一点家庭的时候,得到的却是这样的对待 。
还有一次,我给母亲寄去了一千块钱,想让她冬天买点好吃的。结果一个月后她打电话来,说:“你哥家孩子下个月满月,你寄的钱正好拿去买礼了。”
我问:“妈,那我儿子生日你怎么从来没管过?”
她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三秒,冷冷地说:“那是你自己的娃,关我啥事?”
我那一刻心如死灰。
我不是没想过断绝来往,可毕竟是生我养我的人。人说“养儿防老”,可我心里清楚, 他们从没指望我防老,只希望我“识趣”地出钱,不添乱 。
前段时间,小叔子要结婚,母亲又来电话:“你现在一个人挣钱不容易,但你哥最近也手头紧,家里几个孩子都靠我们撑着,实在没办法,你给他五千吧。”
我实在忍不住了,说:“妈,我儿子刚交了学费,我也紧。”
她立马变脸:“你别以为你挣几个臭钱就可以不顾亲情了!你哥要是真过不好,你以为你能过得好?”
我苦笑:“我过得好不好,跟我哥有关系吗?”
她气得挂了电话。
那天晚上,我坐在阳台上抽了一支烟。儿子走过来问:“妈妈,你怎么哭了?”
我说:“风吹的。”
他伸手擦了擦我的眼角:“妈妈不要难过,我以后长大挣钱给你花。”
我一把抱住他,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我也曾以为,只要我足够努力,就能赢得母亲的认可。可我错了,有些偏心,从一开始就刻进了骨子里。
我不是没想过他们偏心是因为传统观念,可我已经38岁了,我努力了二十几年, 她的眼里依然看不见我这个女儿的价值 。
03今年春节,我没回老家。
母亲打电话来问:“你怎么没回来?”
我平静地说:“妈,我忙,回不去。”
她沉默了一会,说:“你哥今年手头松点了,给我买了条毛毯。”
我“嗯”了一声。
她又停顿几秒,忽然说:“你小时候,其实也挺懂事的。”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一震,却没有回答。
也许她是真的老了,开始回忆起我那个穿着破衣服、站在门口看着哥哥吃肉的样子了吧。
但那又怎样呢?
有些伤,是时间抚不平的。
我挂了电话,看着正在写作业的儿子,心里安静下来。
我知道,我不能改变过去,但我能决定未来。
我不会再让我的孩子经历我曾经经历的一切。
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