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沙漠中的行动,究竟是在“逆天而行”还是引领未来?就在美国卫星捕捉到震撼一幕——中国沙漠不再只是沙丘的黄色,而是逐渐染上深蓝。
这一“变蓝”的沙漠究竟在展示怎样的未来?在库布齐沙漠,数以百万块光伏板铺满沙地,构成了震撼的图案,引发了全球关注。
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边缘,曾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满目黄沙、地形独特。但近些年,随着环境保护和能源转型的需求增长,中国政府逐步在沙漠地带投资光伏发电项目,以期解决能源短缺的同时,恢复生态环境。
自2022年开始,中国累计在库布齐沙漠投资115亿元,建造了容量达20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到目前为止,已有一半的光伏板投入使用,每年发电量达40亿度,相当于节省了123万吨标准煤,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
美国卫星拍摄到库布齐沙漠中巨大的蓝色区域时,立即引发了热议。这些深蓝色的光伏板从太空清晰可见,蓝黄对比强烈,让人们不禁好奇这一切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与此同时,数百万光伏板的清洁维护任务也接踵而来,而在清洗过程中积累的水分在光伏板下沙地沉积,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光伏板不仅遮蔽了阳光,阻挡了强风,还改善了土壤的存水能力。渐渐地,光伏板之间竟然长出了草,库布齐沙漠出现了绿色的生命迹象。
在光伏电站的维护中,起初工作人员花费大量人力清理杂草,后又尝试生物防治的方式,通过放牧羊群解决杂草问题。随着杂草不断生长,维护人员意识到,这片沙漠区域具备了种植条件。
工作人员尝试在光伏板之间种植适应性较强的作物,例如苜蓿。苜蓿草营养丰富,不仅满足了羊群的需求,还为后续沙漠种植提供了养分支持。羊群产生的粪便进一步改善了土壤黏性,促进了生态的恢复,使得沙漠逐渐成为兼具能源、生态与农业三者的“绿洲”。
为使光伏电站更适应农业种植需求,光伏板的支架设计逐步提高,达到了1.5米甚至2米,这样不仅能放牧羊群,未来更可以种植玉米等高杆作物。
借助光伏电站带来的收入,当地尝试多元化发展,种植和发电两者相辅相成。内蒙古杭锦旗的光伏电站已养殖了数万只羊,一年带来可观收入,同时种植的苜蓿牧草逐年增多,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沙漠光伏农业模式。这一沙漠中“变蓝、变绿”的景象,正是沙漠治理和新能源发展的典型缩影。
库布齐沙漠的光伏发展模式与其他国家的沙漠项目形成鲜明对比。在部分国家,沙漠仅被视为资源匮乏、难以利用的区域,而中国的项目让荒漠化地区发挥了生态和经济的双重价值。
中东一些国家的光伏项目仅侧重于发电,未涉及生态恢复或农业发展,而中国在光伏发电的同时,通过生态和农业的协同作用,使荒漠地带逐步恢复生机。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能源问题,还赋予了荒漠地区新的生命力,为未来能源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库布齐沙漠的光伏发电站仍在扩建,预计最终将达到数千万千瓦级的装机容量。依托中国在特高压输电技术上的优势,这些电能可以通过超长距离传输至国内各地,为中国能源布局提供了稳定保障。
在这一进程中,库布齐沙漠的生态治理和农业发展也在同步推进,光伏发电带来的收益补充了后续的生态治理资金,使得项目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每年40亿度电的发电量不仅填补了能源缺口,也减少了大量煤炭的使用和污染物的排放。
中国在沙漠铺设光伏板,是在“逆天而行”吗?不,这是开辟荒漠资源、恢复生态的大胆探索。在风沙肆虐的沙漠中,人类实现了能源、生态与农业的共生,让沙漠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也许在全球更多的荒漠地区,这种模式会成为解决能源与生态问题的关键。美国卫星拍摄的震撼画面只是开始,更令人期待的将是这片土地上日益增长的绿色奇迹。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