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7年8月1日凌晨两点,在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刘伯承、贺龙和叶挺等人的指挥下,随着南昌城内几声清脆的枪声响起,正式拉开了南昌起义的序幕。
叶挺指挥的第24师作为起义军当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冒着国民党军队的枪林弹雨,再次打出了“铁军”的威名,但是教导队中队长陈守礼不幸腹部中弹牺牲。
与此同时,贺龙指挥第20军的两个主力团负责围攻藩台衙门和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
贺龙和刘伯承站在一处高台上,时刻观察着前线的战斗情况,在《贺龙传》一书当中有着详细的记述:
“战斗一打响,敌人就集中火力封锁鼓楼,切断了起义军攻击部队的必经之路,战斗异常激烈,流弹不时在起义军头上呼啸飞过。”

经过四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映照在赣江水面的时候,南昌城内的枪声也慢慢的平息下来。
起义军成功占领了南昌城。
8月2日拂晓,聂荣臻率领第25师的起义军到达南昌,周恩来见到他们之后兴奋地说道:“没有想到,你这样顺利就把第25师的大部分兵力都拉出来了!”
随后,南昌城内的起义军和人民群众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联欢大会,江西《工商报》上面记录了当时的场景:
“是日,大会场中赤日当空,延长数小时之久,而到会群众莫不精神奋发,于此亦可见南昌民众革命之精神。”

南昌起义取得胜利之后,南昌各界的社会群众掀起了一场拥护起义军的热潮,他们纷纷向起义军捐款捐物,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支援起义军,以此来反抗国民党的腐朽统治。
不仅如此,南昌的广大人民群众以高涨的革命热情,纷纷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积极报名参加到了起义军的队伍当中。
除此之外,前敌委员会还在江西省政府召开了由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参加的联席会议,会议选出谭平山、宋庆龄、周恩来、贺龙、叶挺、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吴玉章、邓演达、何香凝等二十五人组成的国民政府革命委员会。
南昌起义是为了挽救中国革命的一个伟大壮举,在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和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制造的白色恐怖当中,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周恩来
对于这次发动的南昌起义,贺龙曾经在《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告全体官兵书》当中这样写道:
“这次南昌起义,实在是一种伟大的革命行动,是真正拥护孙中山总理的主义和政策的行动,我们此次的革命行动即是为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问题而奋斗。”
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后,对部队进行了整编,仍然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下辖第9军、第11军和第20军,分别由朱德、叶挺和贺龙担任军长。
除此之外,还成立了参谋团,负责策划起义军随后的行军作战行动,由刘伯承担任参谋长,成员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聂荣臻等人。

8月3日,就当南昌城内的人民群众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之时,刚刚被任命为第9军军长兼先遣司令的朱德率领第9军教育团和革命委员会粮秣管理委员会等部先行南下。
朱德所要担负的任务既是政治队,又是粮秣队,作为起义军主力部队南下广东的先锋。
这是因为,在汉口《民国日报》上面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则重磅消息,这则消息是由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发布的:
“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二十军军长贺龙,以及第二十四师师长叶挺受共产党指使,谋袭南昌,公然叛乱,已经派兵前往围剿。”
随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又致函武汉国民政府,声称:“叶挺甘为戎首,抗命称兵,经本会政治委员会上第四十三次会议决议,贺龙、叶挺应即免职拿办”。

蒋介石和汪精卫
南昌起义的爆发,除了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出兵镇压以外,同样也让南京国民政府感到惊恐万分,蒋介石迅速调集重兵向南昌逼近,想要采取武力镇压。
在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只好被迫放弃刚刚占领的南昌。
就在这天晚上,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在第20军军部召开了参谋团会议,重点讨论了“起义军放弃南昌,南下广东的具体计划和政治纲领”。
在确定“进军广东”的决策以后,周恩来、刘伯承、贺龙、聂荣臻等人开始研究起义军应该走哪条进军路线。

从军事地图上来看,从南昌去往广东东江的路线共有两条:
一条是走大路,沿途比较顺畅,途经吉安、赣州、韶关、广州,然后进入惠州;另一条是走小路,但是一路都是崎岖的山路,比较难走,途经临川、会昌、寻邬,进入嘉应州(如今的广东梅州)。经过反复研究,身为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周恩来认为,第二条路线是国民党军队的薄弱环节,最终拍板决定走小路。
起义军离开南昌的时候,正好赶上炎炎夏日,天气酷热难耐,而行走在山间的崎岖小路上又时常遇到倾盆大雨,给行军带来了很大困难。

即使在这种艰难的环境当中,起义军每天少则要走六十里路,多则要走上百余里。
当时担任警卫队班长的粟裕在后来这样回忆说:
“我们这个警卫部队一个人除了带一支驳壳枪、两百多发驳壳枪子弹、一支步枪以外,还有水壶、饭盒、干粮袋、铁锹、铁铲,平均一个人负重六七十斤。”
然而,当朱德率领的先遣部队抵达抚州临川境内的时候,发现驻守在当地的国民党第31军第27师师长兼赣东警备司令杨如轩已经不见踪影。
更加让朱德感到疑惑的是,先遣部队不仅没有遭到杨如轩的阻击,而且还有一大批民众前来欢迎。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杨如轩跟朱德既是同学关系,又是结拜兄弟,得知朱德率领先遣部队要从抚州经过,为了给朱德让出一条路,他主动率领部队去城外进行操练。
因此,此时的抚州相当于一座空城,城内的百姓夹道欢迎朱德率领的先遣部队的到来。
抵达抚州临川之后,朱德首先跟当地的地下党组织会了面,决定迅速发动周边的群众,尽最大努力为后续的起义军主力部队准备南下广东的物资。
不仅如此,在朱德的号召下,这里的党员和团员、工农武装及青年学生共约四百余人,自愿跟随先遣部队南下广东。

朱德
就在起义军的主力部队出发之后不久,《申报》上面突然刊登了一篇来自“南京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的通报”,通报当中写道:
“武汉开赣之第十一军军蔡廷锴师刻已率全体七千人乘南昌共党暴动,脱共入浙。”
起义军刚刚出发,就损失了蔡廷锴率领的一个师的兵力,足足占据了总兵力的四分之一,可谓是出师不利。
庆幸的是,起义军的大多数将领克服了种种困难,仍然选择留了下来。
很快,起义军的主力部队陆续抵达抚州,与朱德率领的先遣部队完成汇合。

正是在这里,被派往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做工作的陈毅一路辗转,终于赶上了起义军的队伍。
早在南昌起义爆发之后的第二天,陈毅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赶往南昌待命,当他跟随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一起乘船抵达九江的时候,却被张发奎缴械扣留。
眼看张发奎要实施“清党行动”,陈毅紧急开了一个会议,决定将已经暴露身份的同志秘密分散,连夜撤离九江,前往南昌加入贺龙和叶挺的起义部队。
可是,当陈毅于8月6日到达南昌才发现,起义军已经离开南昌南下广东。
为了尽快追赶上起义军,陈毅顾不上歇息,马上进行南下,一路上躲过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盘查,终于在8月8日傍晚赶到了抚州,顺利与起义军汇合。

随后,周恩来以军事参谋团的名义,正式任命陈毅担任第25师第73团政治指导员。
周恩来对陈毅说道:“派你做的工作太小了,你不要嫌小!”
陈毅马上回答说:“什么小不小,你就是让我当连队的指导员,我也干!”
8月25日,朱德奉命率领第9军和第20军第3师的一个营作为前卫,行至瑞金的壬田镇的时候,在这里遭遇到了钱大钧率领的新编第25师近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这是起义军南下以来的第一场硬仗。
朱德沉着指挥应战,把敌人紧紧拖住,在战斗当中,第9军参谋长冉国平不幸被敌人的流弹击中,壮烈牺牲。

就在朱德快要抵挡不住的时候,贺龙率领第20军主力部队及时赶到,一举击溃了钱大钧指挥的新编第25师。
随着钱大钧率领新编第25师撤往会昌,起义军乘势攻占了瑞金,并且在瑞金缴获了钱大钧留下的大量武器弹药和粮食补给,胜利的喜悦蔓延在整座城市的上空。
然而,起义军在瑞金缴获的一份文件里面,得知钱大钧和黄绍竑即将在会昌完成会合,兵力有足足有18个团将近两万人之多。
会昌距离瑞金不足百里,也是起义军南下广东的必经之路。
在召开的参谋团会议上,参谋长刘伯承提出建议说:“在钱大钧和黄绍竑二部尚未完成靠拢之际,应当集中兵力攻打会昌,将其迅速击破。”

刘伯承
在这次攻打会昌的战斗当中,在第20军第3师第6团担任营长的陈赓身先士卒,率领全营的战士从正面发起攻击,相继攻下了三个山包。
可是,陈赓的左腿中了两颗子弹,导致严重骨折,他从山包上面滚落到了稻田地里,为了防止敌人发现,他还特意在脸上抹了一把鲜血。
直到敌人撤退之后,已经在稻田地里昏迷了许久的陈赓才被起义军发现,并且紧急将他送往位于福建长汀的福音医院。
在院长傅连障的全力救治之下,陈赓的左腿算是保住了。

8月30日,经过一天的激战,起义军终于占领了会昌,共歼灭钱大钧的部队六千余人,但也付出了伤亡一千多人的代价。
经过会昌一战之后,由于起义军的伤员太多,再加上缴获的枪支太多,部队只好从会昌陆续折返回到瑞金进行休整。
在瑞金休整期间,在周逸群和谭平山的介绍下,贺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坚定党的信念,一心跟党走,完成了从一个旧式军人向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彻底转变。
随后,起义军决定改但东进,经过福建长汀、上杭,于9月22日占领了广东大埔的三河坝。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刘伯承从在会昌战斗缴获的《民国日报》当中突然看到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那就是“起义军第20军参谋长陈浴新叛变投敌”。

于是,刘伯承赶忙拿着报纸向周恩来进行汇报。
周恩来深感事态的严重性,立即召开了一次参谋团会议,大家一致认为:有必要改变进军路线。
当时,参谋团共有两种意见:一是沿着嘉应州的山区小路行进,直接进入东江根据地;二是从江州沿着汀江和韩江并进,南下进入潮州和汕头。
经过一番讨论,前敌委员会最终决定起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周恩来、刘伯承、贺龙、叶挺等人率领主力部队八千余人继续南下,另一路由朱德率领第11军第25师和第9军共约四千人留守在三河坝,防止国民党军队从嘉应州偷袭主力部队南下的后路。

与此同时,跟随朱德留守在三河坝的部队当中,还有陈毅和林彪。
叶挺率领的前锋部队长途跋涉了两百里,很快占领了潮州和汕头。
就在起义军进行南下广东的同时,中共中央在武汉秘密举行了“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以及“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方针。
9月26日,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奉命来到汕头,向起义军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取消起义军原来使用的“国民革命委员会”名义,改为苏维埃。
与此同时,张太雷还命令起义军前往海陆丰地区,会合当地的农民武装,改组为工农革命军。

于是,起义军决定让第20军第3师师长周逸群率领师部和政治处警卫团留守潮州和汕头,总指挥部、第20军第1师和第2师、以及第11军第24师,共约六千余人继续西进,夺取惠州。
由于起义军的兵力过于分散,危险正在朝着他们一步步逼近。
9月28日,起义军主力部队在揭阳北部的山湖地区向王俊率领的国民党队发起攻击,虽然战斗取得了初步胜利,歼敌三千余人,但是由于陈济棠的增援部队来临,起义军被迫撤退。
9月30日,黄绍竑率领的国民党军队兵分两路进攻潮州,在此地留守的周逸群苦战至黄昏,终因敌众我寡,从而放弃潮州和汕头。

钱大钧
而留守在三河坝的朱德也不好过,他率领四千人阻击钱大钧的两万余人,蒋介石通过电话直接向钱大钧下达作战命令:“必须要在三天之内歼灭三河坝留守之敌,否则我要你的人头!”
面对钱大钧的三个师兵力的疯狂围剿,朱德指挥部队顽强抵抗了三天三夜,利用地形优势守住了三河坝。
眼看已经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朱德立即下达了向东南方向秘密转移的命令,企图快速追赶起义军主力部队。
然而,朱德同时命令,让蔡晴川指挥的第25师第75团第3营继续坚守在三河坝,负责掩护主力撤退。

叶挺
而蔡晴川也不辱使命,他指挥第3营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最终全部壮烈牺牲,用血肉之躯实现了“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钢铁誓言。
10月5日,在夜色的掩护下,朱德率领部队撤退到了饶平县的茂芝村,并且派人清点了一下部队人数,足足还有两千多人。
巧合的是,在茂芝村附近的河谷之中,朱德遇见了从潮州和汕头突围出来的两百多名起义军。
其中,粟裕就是这支队伍当中的一员。
直到这个时候,朱德才知道,南下进军惠州的主力部队除了一千余人成功转移到了海陆丰地区以外,其余的部队都已经溃散,南下广东的策略几乎宣告失败。

在此危急关头,朱德当即在茂芝村的全德学校召开了一次领导干部会议,探讨部队的去向。
在这次会议上,朱德坚持认为,应该把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并且提出建议说:“应该向湘赣边界地区转移,那里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可以在边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朱德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会议最终决定,部队于10月7日“穿山西进,直奔湘南”,于是就有了后来“井冈山会师”的伟大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