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代表有两位:一位是唐朝女皇武则天,另一位则是南朝时期的山阴公主刘楚玉。她们都为女性权益做出了努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31a8532c634e1a7f655c3d334a17a9d.jpg)
武则天成功登基称帝,成为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而山阴公主则争取到了拥有三十一夫婿的权利。
假使在武则天之后,中国也能出现类似英国伊丽莎白或维多利亚那样卓越非凡的女王,那么东方的社会风气、法律制度以及民众素养或许会得到极大改善。
遗憾的是,武则天并未将皇位传给太平公主,且太平公主也似乎缺乏像伊丽莎白那样的资质,这无疑是东方的一大缺憾。
山阴公主的命运更为凄惨,正值青春年华便早早离世。
“君须髯如戟,何无丈夫意?”
这是她留给后人的名句,也是关于她的少数记载之一。
后来的男人们自然不会愿意为这样一个风情万种、不拘小节的女人作传记述,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同微风一般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再难寻觅踪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f4a16e91ff429e614af6b05fef5af5b.jpg)
山阴公主向她的皇弟皇帝请求赐予她一些男宠,刘子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迅速为她挑选了三十个年轻俊美的男子。然而,如何称呼这些男子却让刘子业颇费思量。显然,“驸马”这个称谓并不合适,尽管刘子业是个特立独行、思想前卫的人,但他也不能完全忽视南朝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强大的士族势力。
既然不能称他们为丈夫,只能视作情人,因此不能用“驸马”,便创造了一个新词——“面首”。在南朝,人们对文字的运用非常讲究。刘子业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他所写的文章除了富有文采外,还别出心裁。“面”指的是容貌美丽,“首”则表示头发乌黑亮丽。所以,“面首”就是形容那些面容姣好、头发浓密光泽的美男子。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头发的好坏与肾气密切相关,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意味着肾脏健康,进而暗示着性功能的强大。
刘子业创造的“面首”一词,比起男宠、小白脸等词汇更加生动且富有韵味,但不知为何这个词没有被后世广泛流传,反而被西方的“情人”一词后来居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26b413217327729aacdcdccb7a3778e.jpg)
山阴公主拥有三十名面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颇具轰动性的大事,这是首次将这种关系公开化,既没有先例,也难以被超越。
刘子业敢于如此行事,与当时南朝的社会风气紧密相连。南朝是一个充满放纵与人性解放的时代。民众沉溺于饮酒和纵欲,尽情享受感官上的刺激,完全顺从自然的本性。
尽管那时西方传入的现代毒品如鸦片尚未出现,但中国人的智慧早就创造出一种类似的东西,它比毒品更为巧妙,危害也相对较小,那就是五石散,又被称为寒食散。
自魏晋时期起,士人们便普遍服用五石散。这种药物是由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黄以及赤石脂这五种石药混合制成的中药散剂,在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首次被提及,原本用于治疗伤寒(即古人所说的风邪入侵)。
到了晋代,正始名士何晏因体弱多病而常服五石散。他改良了前人的配方,服用后不仅精神变得清晰敏锐,体力也有所增强,于是大力推广开来。这种精神上的清爽和体力的增强如同毒品带来的效果一样。洛阳的人们纷纷效仿,成为一种风尚。整个晋朝期间,众多名士都服用这种散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f5dd2476f48a0a8ae697765aea2e3ce.jpg)
然而,服用此药之后必须吃冷食来散热,因此得名寒食散。需要穿着单薄的衣服、饮用冷水、食用冷食、躺在阴凉之处,但又要喝温酒,借助酒力发汗以散发药性。
在南朝,欣赏女子裸舞是一种流行的风尚。事实上,不只是南朝之人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生活,受到这种风气的波及,北方的人们也有类似的行为。例如前秦天王苻坚就曾安排宫女与男子在宫殿前赤身相交,并召集大臣们一同观看。
由于当时没有现代的情色电影,人们只能通过现场观赏来满足这种低俗的娱乐需求,这成为了北朝皇室和贵族们的一种休闲方式。在这种淫靡风气的熏陶下,刘子业和山阴公主的荒诞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刘子业与山阴公主是同母所生,他们之间的关系异常亲密。
山阴公主后来晋升为会稽长公主,从地方级别的官员一跃成为更高层级的官员,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066e7c8fb7e050e8a6f67b9076f4628.jpg)
人们往往容易产生迷恋之情,也容易随波逐流,这就催生了追星一族。南朝时期同样存在追星的风气。
东晋时期的孟昶在尚未出人头地时,居住在京口。有一天下着雪,名士王恭穿着鹤氅裘,乘坐高车缓缓而行。孟昶透过篱笆偷偷观看后感叹:“这真是如同仙人一般的人物。”就像现代人追捧影视明星那样,南朝人热衷于追逐像王恭这样所谓的名士,也就是那些“熟读离骚,痛饮酒”的人物。
山阴公主正值二十岁的妙龄,自然也难以逃脱这种世俗的喜好。她疯狂地迷恋上一个男子,内心充满了对他的渴望。
名士褚渊这位才子名叫褚渊,身为驸马,他的妻子是山阴公主的姑母南郡公主,也就是宋文帝刘义隆之女。
褚渊不仅才华出众,而且豁达大度。父亲去世时,兄弟们分家产,他只带走数千卷藏书,其余一概不取。出身名门,又贵为驸马,仕途自然顺遂。历任太子舍人、太宰参军、太子洗马、秘书丞、中书郎、吏部郎等要职,并承袭都乡侯爵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210373ed20e5335954352e73f38d2f0.jpg)
褚渊相貌堂堂,举止优雅,每次朝会,官员们甚至外国使节都会特意前来瞻仰他的风采。人们伸长脖子,只为一睹他的风姿。
他精通音律,琵琶技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然而,人无完人,褚渊虽然俊美,但眼珠黑白比例特殊,白多黑少,被嫉妒者戏称为“白虹贯日”。
面对突发状况,褚渊却表现得从容淡定。一次家中失火,浓烟滚滚,火焰逼近,但他依然镇定自若,淡淡问道:“轿子在何处?”这份气度,堪比东晋名臣谢安。
迷恋上一个人时,往往会忽视他的不足。在山阴公主心中,褚渊的“白虹贯日”根本算不上什么缺点,她觉得褚渊的眼睛是世间最动人的双眸。
当山阴公主向皇帝诉说自己的相思之情时,刘子业笑着回应:“我可以把他找来,但之后的事就看你的了。”
于是刘子业召褚渊入宫,并让他住在宫中禁地。靠近御花园的大殿里,芬芳的气息弥漫四周,令人沉醉。起初褚渊不明所以,直到月亮爬上柳梢头,才发现大殿里多了一位绝色佳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00bde9aaa1c9cf02e771ff0dca2c65a.jpg)
有美人相伴,自然少不了美妙的歌声。吴地的歌声婉转迷人,更何况是由这位倾城美人演唱。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山阴公主的黑发随风飘舞,薄衫轻裹着曼妙的身姿,衣襟微敞,隐约可见那修长的双腿。
山阴公主静静地凝视着他,眼神中透着迷人的魅力,仿若炽热的火山。假使世间有谁能在佳人、芬芳与柔声细语间依然泰然自若,那非褚渊莫属。
花香愈发浓郁,山阴公主已来到褚渊的身旁,声音轻柔得好似微风。
“你独自一人定是孤寂的,我可相伴。”
“不用了。”褚渊平静地说。他猛然忆起眼前这位千娇百媚的女子是谁,那是皇室公主中最俏丽的一位——山阴公主刘楚玉。
山阴公主妩媚一笑:“这儿本就是我的居所,即便你不允我陪伴,我也要留下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b8460463ac33dac10d3aa765b9b479e.jpg)
褚渊竟镇定得如同无事发生,“既然你住这儿,那我可以离开。”
山阴公主神色颇为怪异,“这是陛下安排的住所,你想违抗圣旨吗?况且,就算你能走出这大殿,这里可是皇宫,你能逃到何处?”
褚渊这才恍悟这是一个圈套,一个精心策划的圈套。
山阴公主挨得更近,那撩人的发香扑鼻而来。她的身躯贴近过来,柔软的手指轻轻抚上褚渊的脸颊,温柔地摩挲着他的胡须,随后缓缓地向下滑去。
褚渊静静地伫立,纹丝不动。
过了许久,山阴公主轻笑出声:“君胡须如戟,怎无男儿豪情?”
褚渊平静地回应:“我虽愚钝,怎敢成为祸端的开端。”
褚渊字彦回,他借用孔子弟子颜回的话语来应对公主的玩笑调侃。
山阴公主有些恼怒地说:“我不信你真能拒绝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89dbbe74cd2bff1be807d29266e2a23.jpg)
一个普通的男人和一位风情万种的女子共度十个夜晚,会发生什么?
其实什么都不会发生。因为那个男人是褚渊,他可以像石雕一样从月升守到日出。
面对这样的木头人,你能有什么办法呢?山阴公主心里很是佩服,褚渊就是褚渊,永远都是她的偶像。
幸好,她还有三十个英俊健壮的情郎。
山阴公主失败了,但刘子业却成功了。山阴公主没能打动自己的姑父,而刘子业却留住了姑姑。因为他是一国之君,独一无二的皇帝。
刘子业的发妻名叫何令婉,这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女子。她在丈夫登基前夜离世,未能尝到做皇后的感觉。她的兄长何迈娶了宋文帝第十女新蔡公主刘英媚。何家一门驸马,是正统的皇亲国戚。何迈的父亲则娶了宋武帝刘裕的小女儿豫康长公主刘欣男。
刘子业最宠爱的姑姑刘英媚(刘义隆的第十女),二人常常在后宫厮混,这段关系或许会让一些人感到困惑。有人可能会问,为何刘宋皇族内部的男女关系显得如此不守规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b8ca1c7a09df82793a2ee4259276a79.jpg)
南朝时期的女子大多深居闺阁,鲜有机会接触外界。偶尔有几个村妇或渔家少女出现在公众视野,但其气质与那些大家闺秀相比却逊色不少。刘子业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女性,除了皇室成员外,还能有谁呢?
不过,不要误以为南北朝时期的人们生活得都很压抑。相较于南方,北朝的人们似乎更加自由自在。在塞北地区,男女之间的交往更为开放。
即使是在中原地区的邺城(如今河北一带),妇女们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角色,诸如接待宾客、处理诉讼等事务皆由她们负责。
当你站在邺城的大街上时,“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的景象映入眼帘,满街都是华丽的马车。
中国文化历经千年传承,民族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真正的传统文化不应被狭隘理解为封建陋习,像鲜卑族带来的北方风俗,其实契合了古代圣贤的理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8bede78e440ce511246d93064f62292.jpg)
前废帝刘子业召其姑母新蔡公主入宫相见时,竟与她发生了关系,之后刘子业对她极为宠爱,不愿让她离开宫廷。为掩人耳目,他残忍地杀害了一名宫女,并将其伪装成新蔡公主送回何家,谎称公主在宫中突然去世。
随后,他又将新蔡公主改名为谢氏,册封为贵嫔,地位仅次于皇后,刘子业将谢贵嫔晋升为夫人,并给予特殊优待,允许她乘坐装饰有龙旗和鸾铃的御车出行,所经之处皆实行戒严。
刘子业一直对何迈心存疑虑,而何迈性格豪放,颇有侠义之风,身边聚集了不少愿意为他效命的人。
何迈一眼看出死去的是宫女,并非自己的妻子,面对从天而降的帽子,是个正常男人都难以忍受这种羞辱,何迈便策划趁刘子业外出时发动政变,废黜刘子业,改立晋安王刘子勋为帝。
然而计划泄露,刘子业率禁军诛杀何迈,尽管何迈武艺高强,作风英勇,但双拳难敌四手,面对刘子业手下的爪牙宗越、沈攸之,何迈难以招架,当场被斩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6513b51501bd3fb102846e1e43de095.jpg)
刘子业还打算册立自己的姑姑为皇后,然而刘英媚感到十分羞愧,坚决推辞。于是,他转而选择立太皇太后路惠男的侄女路氏为皇后。
刘宋的皇室正经历一段动荡不安时期。刘英媛向她的侄子刘子业哭诉,声称自己的驸马王藻有同性恋的倾向,并且深深迷恋上了男宠吴崇祖。如果是别的皇帝,或许会选择息事宁人。
但是,由于王藻是来自琅琊王氏这个江南最显赫的家族,而且他是王导的直系后裔,他的父亲也是驸马,妹妹就是刘子业的母亲。
刘宋的帝王们对公主们的家事感到十分棘手。公主们身份尊贵,而驸马们又大多出身名门望族,这导致他们的婚姻往往并不幸福美满。江敩曾经写过一篇《辞婚表》,在文中生动地描述了驸马们的无奈与痛苦,那文章充满了趣味。
当刘子业听到姑姑刘英媛的哭诉之后,勃然大怒,也不管什么门阀大家,下令将王藻关进监狱并赐死。
刘子业接连惩处了两位驸马,这一举动震惊了朝廷上下,在建康城内引起了巨大的恐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1d0552d3c14aac91e8315e8655daf11.jpg)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吏部尚书袁顗深得刘子业的信任,然而刘子业性格反复无常,这让袁顗觉得留在京城犹如置身险境,随时可能大祸临头。于是他心生一计,请求外放为官。刘子业应允了,让他担任雍州刺史。
其实不只是袁顗被调离京城,朝廷还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七皇子临海王刘子顼被派往荆州任职,蔡兴宗则被任命为长史、南郡太守,成为刘子顼的助手。
夜晚笼罩着大地,黑暗中不时吹过阵阵冷风。在一处寂静的庭院里,两个身影孤独地站着。
袁顗内心满是兴奋,他的舅舅蔡兴宗仰望星空,突然说道:“那襄阳的星象不佳,怎么去呢?”
袁顗显得十分紧张,说:“如今刀已经架在脖子上了,哪还顾得上别的危险。我此行只希望能活着逃出这险境。天意难测,吉凶也未必能准确预示。舅舅打算什么时候离开京城呢?”
蔡兴宗淡淡地问:“那你呢?”
“我明天凌晨就出发了,今晚特意来向舅舅告别。”蔡兴宗听出了袁顗话语中的急切,仿佛他急于从眼前的黑暗中逃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4e2b810f6eaf07168cec9b04bf1a62c.jpg)
蔡兴宗用很平淡的语气说:“我不走。”
袁顗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仿佛眼前的舅舅变成了一个怪物。
南朝皇室成员外派地方任职时,长史一职极为关键。若皇子年幼,实权往往掌握在长史手中。刘子顼年纪尚不足十岁,谁担任长史,谁就实质上主宰荆州。
袁顗满心疑惑,不明白为何舅舅甘愿留在那危机四伏的京城。他想不通自然要问:“舅舅这是何意?如今朝廷局势大家有目共睹,在朝大臣们随时可能大祸临头。舅舅若前往荆州任职,掌控八州军务。我在襄阳,这里地势优越且兵力强盛,离江陵很近,水陆交通便利。一旦朝廷发生变故,我们正好可以携手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总比受制于那凶残无道的皇帝,面临不可预测的灾祸要好得多!现在有机会却不走,以后想走恐怕就没机会了。”
袁顗毫无保留地说出心中想法,因为他希望拉蔡兴宗一同起事。众人都清楚荆州和雍州是江南的重要据点,两州联合起来,财力几乎能抵半个宋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910e9cae3a9a3f67060a4ef891d21ae.jpg)
蔡兴宗却丝毫不惊讶,平静地说:“我出身平凡,与皇上关系疏远,未必会有什么大祸。朝廷内外人人自危,必然会有变故发生。如果朝廷内部的灾难能够化解,那么地方上的隐患反而难以预料。你打算在外保全自己,而我打算留在朝中避祸,各人追求自己的志向,这不是很好吗?”
蔡兴宗看得透彻,当今不论是朝廷还是地方,众人对皇帝皆有不满,一场大乱在所难免。那么,是留在朝廷机会多,还是去往地方机会多呢?历史告诉蔡兴宗,在地方起兵成功者寥寥,而宫廷政变往往容易得手。
一旦成功发动政变,接下来就要对付那些各怀心思的地方势力,此时待在地方就极为危险了。袁顗远不如蔡兴宗目光长远。
次日清晨,他就匆忙赶路,唯恐皇帝改变主意派人来追,于是命令水手加快速度。船只如箭般疾行,直到抵达浔阳江才露出笑容,仰天感叹:“总算逃过一劫啦!”
之后袁顗不再急着赶路,进入浔阳城拜会三皇子晋安王刘子勋的长史邓琬。两人原本并无交情,却一见如故,时常相伴游玩,关系亲密无间。只要有机会,就整天整夜在一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0232416a7c71b64f4885819f5cff2e7.jpg)
袁顗出身名门,邓琬门第不高;袁顗品行出众,邓琬才能平庸。自东晋以来,不同门第之人很少往来。袁顗对邓琬如此亲近,背后必有深意。这深意只有一个,他想借助江州的力量起兵谋反。
袁顗离开建康后,吏部尚书之位空出,给了蔡兴宗。蔡兴宗主动留在京城,当然不是为了这个官职。
在刘子业初登帝位之际,蔡兴宗就预见到他将会给国家带来祸患。蔡兴宗虽为正直之臣,但也难以摆脱南朝盛行的纵情享乐之风。
有个故事能体现他的风流一面。建康何后寺有位名叫智妃的尼姑,她容貌倾城,名传四方。蔡兴宗派人前往迎接智妃到府中为妾,然而颜师伯得知消息后,捷足先登,暗中将智妃接走。大臣们沉迷声色之事尚可理解,但皇帝却不可如此。皇帝身为万民之主,理应治理国家,守护百姓的财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1a12e87fd6ade19ab794ba16e4bae82.png)
贤明的君主会以增加国民财富为己任,从而赢得民众爱戴。倘若只顾自己享乐而不顾百姓疾苦,那便是昏君,而昏君人人得而诛之,这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
曾有人向孟子询问武王伐纣之事,“臣弑其君,可乎?”
孟子淡然答道: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独夫民贼,人人皆可讨伐。废黜昏君,拥立明君,这是天经地义之事。
蔡兴宗留在京城,谋划除去刘子业。皇帝掌握军权,禁军将士勇猛如虎,若想除掉他,没有军队的支持是绝无可能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555b32c55523fa117fbf2ef289c2f4b.jpg)
蔡兴宗率先怂恿太尉沈庆之发动军事政变。沈庆之是刘子业身边的亲信,江夏王刘义恭和颜师伯的政变计划正是被他出卖。
刘子业对沈庆之极为倚重,每次出行,御车上仅有三人同行,分别是皇帝、山阴公主与沈庆之。然而,与皇帝最得力的爪牙密谋除掉皇帝,岂不是自寻死路?
但蔡兴宗深知人性自私的一面,而沈庆之恰恰是个聪明且自私的人。随着刘子业的肆意妄为,天下必将陷入混乱。一旦天下大乱,沈家在娄湖那数百里的良田美地又将归谁所有呢?
这一层利害关系,沈庆之当然也心知肚明。作为刘宋王朝的军事领袖,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刘子业随意杀人,无论是皇叔、御弟、王妃、驸马还是大臣侍从,都在他的屠刀之下。
若仅靠杀戮就能使国家太平,当皇帝也未免太过简单了。
刘宋王朝犹如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发出沉闷的轰鸣,而沈庆之则像一只在火山口觅食的羚羊,刘子业则如同那只慵懒地趴在火山口晒太阳的雄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ecdd648532416c1eca8f447c61f9877.jpg)
沈庆之察觉到危机,趁着协助君主侦破颜师伯叛乱阴谋的机会,频繁向刘子业进言,劝诫皇帝要与群臣和睦相处,不要滥杀无辜,更不能因沉迷女色而耽误国家大事。然而,他劝谏得过于频繁,让刘子业感到厌烦,渐渐对他产生了不满。
人最忌讳树敌过多,即便你是权倾朝野的大官也难逃此劫。
沈庆之选择闭门谢客,他深知自己与皇帝的命运紧密相连。每当皇帝开始大肆杀戮时,前来求情的人便会挤满他的宅邸。若他说无法帮忙,没人会相信。人们会认为,既然皇帝如此信任你,肯定是你不肯施以援手。因此,尽管身患疾病,沈庆之依然拒绝见客,就连蔡兴宗也多次吃了闭门羹。
不过,毕竟蔡兴宗是吏部尚书,掌管人事调动,很多事情都绕不开他——比如亲戚的升迁、朋友的岗位调整等事务。
一日,沈庆之的一名亲信前往吏部办事。蔡兴宗悄悄对他说:“沈公闭门不见客,不过是想躲避那些没完没了的请托罢了。我对他并无任何请求,为何也要拒之门外呢?”
沈庆之听闻此事后,意识到组织部长已经心生不悦,考虑到以后亲戚朋友的晋升和调动都需要这位尚书关照,绝不能得罪他,于是安排人将蔡兴宗请至家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b5c88eb3f00afcfd3774664adeacd40.jpg)
蔡兴宗一进门便直截了当地说:“陛下近期的行为,已经完全违背了人伦道德。想要改变他的品行,恐怕已无希望。”这样的话语一旦说出,便是大逆不道,并且再也无法收回。
蔡兴宗直言不讳,话语连绵不绝:“如今主上忌惮的,仅沈公一人而已。百姓心中仰慕的,也只有沈公您。沈公威名远扬,四方皆服。当下朝野之中人人惶恐不安,都担心祸事临头。沈公若能率先举起义旗,谁会不响应呢?若是犹豫不决,只想静观其变,那不仅大祸将至,将来还会被天下人唾弃。我受沈公提携之恩,故为沈公考虑,还望三思。”
蔡兴宗说得淡然,沈庆之听得也平静。这位历经八十载风雨的老者,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刘劭叛乱时血溅宫城;刘义宣率领满江楼船;刘诞坚守广陵城,哪一次不是他亲自率军平定,所向披靡。
然而此刻,蔡兴宗竟敢在皇帝身边最信任的大臣面前鼓动谋反,胆量惊人。
没想到,沈庆之这位在千军万马中从未皱眉的老人却深深叹息道:“唉!我又何尝不知今日的危机与困境,但我只求尽忠报国,其余之事听天由命。我已年迈,早已退隐在家,不再过问政事,手中也无兵权,即使想有所作为也难以成事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e92928c39ded2d5a1b2bac382657f98.jpg)
沈庆之这只老狐狸已经失去了当年在五洲鼓动刘骏起兵讨逆的锐气。
蔡兴宗仍不死心,他将自己的计划详尽地阐述出来:“如今那些怀有异心、想要成就大事之人,并非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想摆脱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威胁。宫中的将帅们,他们只关注外界的消息,只不过缺少一个领头人罢了。如果有个人振臂一呼,事情马上就能平定下来。沈公您带兵多年,提拔起来的旧部很多都在禁宫和朝廷任职。像沈攸之等人更是沈家的子弟,他们怎么可能不听从您的命令呢!而且沈公门下的都是三吴之地的勇士。殿中将军陆攸之是沈公的同乡,如今奉朝廷之命向东出发讨伐贼寇,掌控着物资调配的大权,拥有大量的铠甲兵器,目前驻扎在青溪尚未出发。沈公用他的物资来武装将士,让陆攸之作为前锋,杀入宫中。我则会率领百官按照前朝的惯例,另立贤明的君主,这样天下大事就可以迅速确定了!”
看到沈庆之没有任何反应,蔡兴宗又略带威胁地说:“现在民间有很多关于皇帝所作所为的传言,说沈公您也参与其中。如果您一直犹豫不决,一旦有人先动手,您恐怕就会被牵连到附从的罪名当中。如果您不想动用武力,我还听说皇上经常独自一人来到您的府上,不带侍从直接进入内室,喝得酩酊大醉,还停留很长时间,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千万不能错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9d4065b74b52aa5313f630dc13b1a9d.jpg)
沈庆之听到这话不禁冷汗直冒,蔡兴宗这人心机太深,竟想出刺杀这种计谋。他不停地摇头说:“你的肺腑之言我很感激,但这么大的事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真到了那一步,我也只能坚守忠诚,以死明志了。”
其实不只蔡兴宗看出沈家处境危险,就连沈家人自己也心知肚明。
在沈文秀带兵前往青州任职前,曾劝过叔叔沈庆之:“当今皇上骄纵残暴,大祸将至,唯独我们家族备受恩宠,外人会以为我们与他同流合污。况且皇上喜怒无常,实在难以预料,进退两难。不如趁我手中还有兵力,另立新君。”
然而沈庆之并不为所动,任由侄子流泪恳求。都说老人越老越怕死,可戎马一生的沈庆之并不畏惧死亡。他打算用自己的牺牲来换取家族安宁。
直到刘子业杀害何迈后,沈庆之才意识到事态严重,急忙赶往宫中劝谏。
当他来到九曲青溪时,发现原本的竹桥竟然不见了踪影。是谁如此大胆,敢拆除通往皇宫的桥梁?显然,皇帝刘子业根本不想见他。沈庆之长叹一声,只得黯然离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9677bb6737564eb8e08a561fca14d85.jpg)
不久后,一位多年未曾登门的亲戚造访了沈家大宅。他此行并非为了普通的拜访或请求帮忙,而是带着致命的目的而来。
大内侍卫沈攸之面带冷笑地站在老管家身旁,手中托盘上放置着一个药罐,他恶毒地笑着对老人说:“叔父,陛下听闻您身染重疾,特命我前来送药。”
沈庆之心知肚明,这绝非救命良药,实则是皇帝欲取其性命。这个心狠手辣的侄子正借此机会报复,并且企图撇清与沈家的关系。
沈庆之此刻满心懊悔,后悔当初出卖了挚友柳元景。在生死面前,他才意识到金钱远不及生命珍贵。
南朝人普遍信仰佛教,而佛教禁止自杀,因此沈庆之坚决不肯服下毒药。沈攸之见状,露出狰狞的笑容,用干瘦有力的手掐住叔叔的喉咙,将其强行按倒在床榻上,随后扯过一床锦被紧紧裹住他的头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80daa4421f3d07cc70da05e14076296.jpg)
可怜这位八旬高龄、战功赫赫的老臣,三朝元老竟落得如此悲惨结局。沈攸之冷漠地瞥了一眼逐渐失去温度的尸体,转身若无其事地返回皇宫复命。
沈庆之的长子沈文叔泪流满面,回想起江夏王刘义恭被残忍肢解的惨状,不禁感到毛骨悚然。他对弟弟沈文季说道:“我能赴死!你必须逃走!”说完便毅然饮下毒药,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正当皇帝派遣禁军包围沈家宅邸之时,沈文季悲愤交加,策马挥刀冲出重围。那些禁军里有许多曾是沈庆之的旧部,他们故意网开一面,让沈文季得以杀出一条血路。
细微之处往往能揭示真相。蔡兴宗那敏锐的目光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随着沈庆之的离世,最惶恐不安的人当属领军将军王玄谟。
柳元景、沈庆之与王玄谟同为刘宋王朝的显赫将领,皆是北伐功臣和三朝元老。如今只剩下王玄谟一人,坊间传言四起:“王玄谟也死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33122d0d0f6aa4e2662f6c75be35563.png)
官职越高,对生死越加畏惧。王府大门紧闭,王玄谟内心充满忧虑与恐惧,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精神日渐萎靡,度日如年。
当蔡兴宗前来拜访时,王玄谟指着大门,声音颤抖地说:“来抓我的人到了,我命休矣。”往昔封狼居胥的豪情早已荡然无存。
某些人职位越高胆量越大,而另一些人则相反。当蔡兴宗提议王玄谟发动政变之际,王玄谟的眼神中瞬间闪过一丝光芒,他低声说道:“这事儿可不容易做到,不过我绝不会把你说的话透露出去。”
蔡兴宗并未放弃努力,他又去劝说统领禁军的右卫将军刘道隆。这次鼓动甚至是在刘子业面前进行的,当时刘道隆负责保护皇帝夜间出行,蔡兴宗也一同随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898f06e2d14852c9ae561163fa78b41.jpg)
蔡兴宗神情镇定地对身旁的禁军负责人说:"刘兄,找个闲暇时光咱们好好聊聊。"
刘道隆心思敏捷,迅速抓住他的手腕,低声警告:"蔡公切莫多言!"
然而,刘宋帝国掌管军队权力的最高长官都无意参与政变,这使得通过武力推翻刘子业政权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
正当众人觉得前路迷茫之际,有人想到,高风险之事应由能从中获取最大利益者来承担。若皇帝被推翻,谁将获益最多?答案显而易见——皇族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