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承载着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形有体态之美,其音有韵律之美,其义有哲理之美。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学习《诗经·大雅·荡》中的诗文,感受风雅,探索汉字的奥秘!
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
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生僻字注音奰(bì):音同“闭”。覃(tán):音同“谈”。生僻词解释意思小大:指大大小小的事情。近丧:指近期的丧事或灾难。内奰:指内部的愤怒或不满。覃及:指延伸至、波及。现代白话翻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不顺,人们仍然要按照规矩行事。内部的愤怒已经在爆发,这种影响甚至波及到了远方的鬼方。
赏析这段文字描绘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景象,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依然要遵循既定的规则和礼仪,体现了对传统秩序的坚守。同时,“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影响的深远,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经》作为古代文学经典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历史价值。
这段诗文里出现了中国“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证据见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何尊,其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明确记载了周成王(约公元前11世纪)迁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时,提到“宅兹中国”(意为“建都于天下的中心”)。这里的“中国”指洛阳一带的“中央区域”,是已知最早的“中国”一词的文献记录。
关键背景与解释:何尊铭文内容 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在成周(洛阳)建都的过程,并提到武王灭商后曾计划“宅兹中国”。这里的“中国”并非现代国家概念,而是指周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即政治、文化核心地带。
“中国”的词义演变
西周至春秋:指地理上的“中央之地”(如洛阳、中原),或文化正统的华夏诸侯国。
战国以后:逐渐扩展为中原王朝的代称,如《诗经·大雅》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等等。
近代以来:随民族国家概念的形成,“中国”成为现代国名的正式简称。
其他早期文献佐证
《尚书·梓材》有“皇天既付中国民”,但《尚书》部分篇章成书时间存疑,可能晚于西周。
《孟子》等先秦文献中的“中国”均指中原核心区域,而非现代国家
历史意义:何尊的发现不仅提供了“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证据,也印证了西周早期以洛阳为天下中心的观念。这一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原正统”的政治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文明认同的重要源头。
英文翻译Great and small affairs are near to disaster, yet people still follow the proper conduct. The internal anger flares up with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extends to the distant land of Gui Fang.
英文中不常见的词的音标和解释flares up [fleɪrz ʌp]:(愤怒等)突然爆发。Gui Fang [ɡwai fæŋ]:鬼方,古代对远方异族的称呼。这段翻译的评价这段翻译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同时在语言表达上较为流畅自然。对于一些专有名词如“Gui Fang”,翻译时保留了其音译形式,既保留了文化特色,又能让读者理解其指代的含义。
这里是小亦,关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