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1980年代,中国以1亿元的价格从加拿大引进了155毫米火炮技术。
这一决策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质疑这笔钱是否值得,也有人担忧技术转化的难度。
而38年后的今天,中国不仅成功将这一技术本土化,还通过出口火炮和炮弹赚回了超过200亿元。
这一壮举简直就是中国军工史上的经典案例,更是“大国善谋”的生动体现。
那么中国的155毫米火炮技术引进与创新之路是否顺利?现如今又是怎样的水平呢?
【俄乌冲突,火炮再成战场主角】
在俄乌冲突的战场上,大口径火炮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它们的威力在一次次的交火中展露无遗。
在一些关键的城市攻防战中,俄军的“郁金香”240毫米自行迫击炮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种被称为“拆楼神器”的重型火炮,基于T64底盘改装,拥有良好的机动能力,行驶速度可达60公里每小时。
它可以发射多种类型的弹药,包括高爆弹、大口径破甲弹等,对乌军的工事、建筑物造成巨大破坏。
一发炮弹打出去,其威力相当于三门152毫米榴弹炮同时射击,在俄军的饱和轰炸下,乌军阵地上的建筑被纷纷炸成废墟,难以再作为有效的防御掩体。
同样,乌克兰方面也在这场冲突中大量使用火炮,西方国家为乌克兰提供了一系列先进的火炮装备。
如美国的M777超轻型榴弹炮、意大利的FH70牵引榴弹炮等。这些火炮凭借其较远的射程、较高的精度以及先进的火控系统,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意大利的FH70牵引榴弹炮最大射程可达30公里,能够发射北约所有标准的155毫米弹药,在乌克兰军队执行反炮台任务等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而在这场火炮的“盛宴”背后,中国的155毫米火炮技术发展历程,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从最初花费1亿元引进技术,到如今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努力与智慧,也是中国军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动写照。
【技术引进:1亿元背后的战略眼光】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国际上的大口径火炮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美系的155毫米口径与苏系的152毫米口径,宛如两座并立的高峰,各自引领着不同的军事理念与技术发展路径。
而中国,在这股潮流中,最初深受苏联军事体系的影响,坚定地站在了152毫米口径的阵营。
1980年代,中国的火炮技术主要沿袭苏联体系,口径以152毫米为主,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当时,西方国家的155毫米火炮技术已经成熟,射程、精度和通用性远超苏联体系。
中国军工领域面临着技术落后、研发能力不足的双重压力。
1981年,加拿大火炮专家杰拉德·布尔访华,向中国推荐了GC-45型155毫米火炮。
这款火炮的最大射程达到39公里,远超当时中国主流火炮的30公里射程,且支持多种炮弹类型,具备极高的通用性。
而引进GC-45并非易事,一方面,中国缺乏相关技术储备,仿制难度极大;另一方面,GC-45与苏联体系不兼容,从生产到操作都需要全面调整。
经过激烈讨论,中国最终决定以1亿元的价格引进GC-45技术,这一决策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对国际军事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
155毫米火炮不仅是当时的主流口径,更是未来战场火力支援的核心装备。
中国希望通过引进技术,快速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并为未来的自主研发奠定基础。
【从“买来”到“自造”的艰难历程】
要知道,与苏系152毫米口径火炮相对的,是美系155毫米口径火炮。
在冷战期间,美系155毫米火炮凭借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并成为众多国家的选择……
在这种趋势下,中国军工人员也开始对火炮口径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思考,逐渐意识到美系155毫米火炮在未来战争中的潜力,从而为中国火炮技术的转型埋下了伏笔。
引进GC-45后,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其技术本土化,GC-45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枣核弹”,这种炮弹通过独特的舵片设计实现了更高的射程和精度。
而中国当时的焊接工艺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导致仿制的炮弹在测试中频繁失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不得不额外引进焊接设备和工艺,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攻关。
在技术转化过程中,中国的科研团队展现了惊人的毅力和创新能力,他们不仅成功仿制了GC-45,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改进。
通过优化炮管材料和制造工艺,中国将155毫米火炮的射程进一步提升至40公里以上。
除此之外,中国还开发了多种新型弹药,包括增程弹和制导炮弹,大幅提升了火炮的作战效能。
【从1亿到200亿的跨越】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自主研发的155毫米口径火炮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1997年,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带着PLZ-45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参加了科威特的先进155毫米自行火炮招标。
这次招标堪称一场激烈的国际火炮技术大比拼,来自美国、英国、南非、法国等国家的先进火炮纷纷参与其中。?
在这场竞争中,PLZ-45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凭借其出色的性能脱颖而出,它的射程可达39千米,在众多参赛火炮中处于领先地位。
而且PLZ-45型自行加榴炮使用的发射药和弹药可以兼容科威特军队大量库存的美国M2/M3系列发射药和M107制式榴弹,这为科威特军队的后勤保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除此之外,它还拥有一套由营指挥车、炮位侦察雷达、雷达气象站、指挥车、连侦察车和弹药输送车组成的完整炮兵营架构方案,编制基本参照西方炮兵营,能够与科威特军队的军制接轨。
在目标诸元解算、数字化数据传输、操瞄自动化等方面,PLZ-45型自行加榴炮也超越了美国的M109A6自行火炮,射击准备时间仅需1分钟,营连指挥车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互用,即使部分车辆被打掉仍能保持作战能力。?
凭借这些优势,PLZ-45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成功赢得了科威特的青睐。
1997年,科威特以710万美元一门的价格(含所有系统)定购了27门PLZ-45自行火炮,2001年又定购了27门,随后沙特也引进了54门PLZ-45自行火炮。
这些订单的获得,为中国军工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中国155毫米口径火炮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创新,中国的155毫米火炮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PLZ-45自行榴弹炮等国产装备凭借优异的性能和性价比,赢得了中东、东南亚等多个地区的订单。
据统计,中国累计出口的155毫米炮弹超过50万枚,相关装备和技术的出口总额达到200亿元。
不得不说,155毫米火炮技术的成功引进与转化,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在无形之中显著提升了国防实力。
在台海局势紧张的背景下,155毫米火炮凭借其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成为两栖作战中的重要火力支援装备。
除此之外,这一技术的成功也为中国后续发展电磁炮、激光武器等新型装备提供了宝贵经验。
【结语】
中国 155 毫米口径火炮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对提升中国军工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
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中国 155 毫米口径火炮凭借其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性价比,赢得了众多国家的认可和青睐 。
这不仅为中国军工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工的实力和技术水平……
参考资料:
中新网军事关于《中国炮兵规模世界第一 现役火炮超1.7万门》的报道
东方网在2007年09月01日关于《中国将重点发展155mm口径火炮争夺国际市场》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