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大授衔时,刘少奇为何反对授予陈毅元帅衔,力荐给粟裕?

半青说历史 2023-09-20 11:50:10

1955年的大授衔,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为我军将士们授衔,党中央的领导人们经过商议,决定评选出元帅和将军各十位。

在评选过程中,周总理觉得陈毅应该被评为元帅,但刘少奇却极力的反对,他认为粟裕比陈毅更符合元帅的评定标准,所以应该把这个元帅军衔授予粟裕。

按说,刘少奇为人正直,他不但没有与陈毅闹过矛盾,在新四军时期俩人反而合作的还挺愉快,那么,刘少奇到底为什么要反对授予陈毅元帅军衔,而力荐粟裕呢?

新中国首次将帅大授衔

1951年7月10日,中美双方在朝鲜开城举行首次停战谈判,当时,美方的首席谈判代表是美国海军司令,而中方的首席谈判代表是邓华。

邓华是志愿军副司令员,从军队职务上看,邓华与美国海军司令差不多,但当时我国还没有实现军衔制,邓华的肩上空荡荡的,而美方代表乔埃肩膀上却扛着中将军衔。

当时,我方谈判代表团为了在气势上不输美方,可以与对手平起平坐,经过一番紧急商议后,便临时给各位代表安了个“将军”或者“上校”的军衔,例如,我方代表团在向美方介绍邓华时,便说这是“邓华将军”。

谈判结束之后,彭德怀老总便给毛主席发了一份电报,建议党中央从大局出发,应该尽快考虑一下实行军衔制。

毛主席对彭老总的建议很是重视,因为他也意识到了,不仅仅是志愿军在异国作战时急需设立军衔,就连国内在军队管理方面也很有必要引入军衔制。

另外,毛主席还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过贡献,但此时年龄大了,或是文化水平太低,无法胜任军中的重要职务,因此转为了文职干部,如果设立了军衔,就可以按照这些功臣们的资历、功绩授予他们相应的军衔,从而保证他们的待遇。

1952年4月,彭德怀因身体原因,提前从朝鲜战场回到国内,之后便留在国内担负起了军委的工作,实施军衔制被提上议程之后,他便与罗荣桓一起投入到了军衔评定的具体工作中。

在最初的授衔提名方案中,决定授予毛主席大元帅,周总理、刘少奇、邓小平均被授予元帅。

但毛主席坚决的拒绝了大元帅军衔,随后周总理、刘少奇、邓小平也跟着做出了辞帅的决定,另外还有被列入大将名单的李先念、谭震林等人,他们过去曾经在军队担任了多年的领导人,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工作需要转业到了地方上,所以也纷纷发扬风格不参加军衔的评定。

在之后的评衔工作中,由于各方面的努力,授衔的准备工作进展的很顺利,按照授衔的工作计划,将在1955年国庆节之前举行大授衔仪式。

周总理力荐陈毅当元帅

1955年初,中央书记处和中央政治局对中央军委提出的,授予中央军委委员元帅军衔这一意见表示了支持。

当时,军委主席是毛主席,没有副主席,委员共11人,因为早在这之前,毛主席和邓小平都做出了辞帅的决定,所以除去他们二人之外,其他十位委员将被授予元帅军衔。

但就在这时,党中央又通过会议讨论研究决定,已从部队调到地方上工作的干部,在原则上就不参加现役军人的军衔评定了,因为党中央的这个决定,随后在是否授予陈毅元帅军衔的问题上出现了争议。

这主要是因为,陈毅当时虽然主要负责政府方面的工作,在军队没有担任具体职务,但他却是中央军委委员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与军事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按照评衔原则,授不授予陈毅军衔都说得通。

1955年9月9日、11日,在党中央召开的这两次会议上,大家把会议讨论的重点,放到了是否应该授予陈毅元帅衔的问题上。

召开这两次会议时,周总理正在北戴河参加一个更重要的会议,所以他都不在场,但他对这次会议却非常重视,他曾经打电话给时任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极力为陈毅争取元帅军衔,并一再表示,授予陈毅元帅军衔,对陈毅现在和以后的工作都不会造成不便。

在平时工作的时候他可以不用穿军装,等到觉得有必要的时候再穿,周总理一个劲儿的支持授予陈毅元帅军衔,而刘少奇却在极力的反对授予陈毅军衔。

刘少奇反对陈毅授元帅衔 却力荐给粟裕

刘少奇之所以反对授予陈毅元帅军衔,是因为他觉得陈毅现在担任着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主管国家行政方面的工作,与军事方面的工作没什么关系,所以也应该像周总理、邓小平等人那样,没有从事军队的工作,就不应该被授予军衔,而应该把元帅衔授予粟裕。

粟裕的军事才能和战绩是有目共睹的,他在指挥作战方面,确实很有两下子,他指挥的每一场战役都打得是那么出色,所以毛主席曾多次称赞他是“最会打仗的人”。

刘少奇一直协助毛主席工作,没有直接领导过军队,更没有上战场指挥过打仗,因此与粟裕接触的并不多,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粟裕的赏识。

刘少奇对粟裕的了解,该是在“皖南事变”之后,那时,时任华中局书记同时兼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是华中战略区的总负责人,而担任新四军一师师长的粟裕则是他的麾下的一员战将。

虽然刘少奇在新四军中呆的时间很短,但是他敏锐的感觉到粟裕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指挥人才,尤其是在黄桥决战中,粟裕竟然以7000人的兵力战胜了国民党的3万的多兵力,这种以少胜多的军事杰作,可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做到的,但粟裕却做到了,从而给刘少奇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后来,刘少奇回到延安,在向毛主席做工作汇报时,他高兴的对毛主席说,自己在新四军中发现一师师长粟裕是个少有的人才,随后又具体的说了几个粟裕指挥的战斗案例。

毛主席与粟裕在井冈山时就认识,现在听了刘少奇对粟裕夸奖,他对粟裕的印象更加深刻了一些。

1945年10月,华中局决定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但通过各方面考虑,粟裕认为,由张鼎丞来担任华中区司令员,对军区的工作会更有利,于是便向上级领导提出,让张鼎丞担任正职,自己甘愿担任军区副司令,来协助张鼎丞工作。

刘少奇听完粟裕让职的理由之后,很为粟裕这种不计个人名利,永远站在工作的角度考虑问题的高贵品格而感动。

1946年8月,粟裕指挥着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取得了七战七捷的骄人战绩,刘少奇觉得自己没有看走眼,粟裕果然是个人才,他为粟裕的辉煌战绩兴奋不已,为此还弄了两桌好酒好菜,把一些老战友请过来庆祝了一下。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仍然在军中担任要职,党中央在评定军衔期间,一次,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其他领导人们商讨授军衔的问题,当说到粟裕的军衔问题时,毛主席对粟裕进行了一番高度评价之后,表示无论从哪方面说,粟裕都够得上授元帅衔。

可是当粟裕得知党中央要授予自己元帅衔时,竟然主动找到评衔负责人,表示给自己评个大将就够高了,还评什么元帅?自己只嫌评的高,不怕评的低,坚持要去把元帅衔的名额让给他人。

在他的强烈要求下,负责评衔工作的人员把这个情况汇报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很为粟裕的高风亮节感到感动,他想了想还是批准了粟裕的请求。

1955年9月9日,党中央召开的会议上讨论陈毅授衔的问题时,刘少奇考虑到陈毅的工作重心在地方上,所以不同意授予陈毅元帅衔,而还是坚持应该把元帅衔授予粟裕,但周总理通过全面考虑,仍然主张把元帅衔授予陈毅。

后来大家从各方面分析比较,觉得还是陈毅更合适些,粟裕虽然战功赫赫,是人人佩服的战神级别的人物。

但评元帅衔却并不光看战功,还要综合资历、德才、威望及平衡等诸多因素进行考量。

当时评定元帅衔需达到以下其中一个标准: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军政委或更高职务;在抗战时期担任过八路军军、师或者师政委或更高职务;新四军时期担任过军政委或更高职务;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大军区或大军区政委或更高职务;按照粟裕的资历,是达不到以上要求的。

但再反观陈毅,他和朱老总共同带领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后,与朱老总、毛主席共同创建了红军队伍,而那时粟裕只是一名连级干部,皖南事变之后,陈毅临危受命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此时粟裕是新四军的一位师长。

粟裕在众多的开国将领中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他的赫赫战功基本上都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然而,在这个时期,他的职位却有很长一段时期都停留在副职。

在后来评定军衔时,粟裕当时担任的职位是总参谋长,另外,评定军衔时,党中央还有一个条件要求,元帅的人选是现任中央军委委员,而粟裕不是军委委员,但陈毅却在军委委员之列。

所以综上所述,粟裕与陈毅相比较,虽然他的战功要比陈毅显著的多,但在评定元帅衔的标准要求方面,却还是有着一些差距的。

粟裕打仗厉害,深受毛主席赏识,所以当毛主席决定授予他元帅衔时,粟裕也考虑到了自己的资历比较浅,被授予元帅衔会引起争议,于是主动辞去了元帅。

1955年国庆节前夕,在中南海举行的授衔授勋典礼上,陈毅被授予元帅衔,粟裕则被授予大将军衔,位于十大将之首。

结语:

陈毅、粟裕他们这些老一辈革命家,曾经为了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从不考虑个人得失,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论是授予他们何等军衔,都不影响人民对他的崇敬之情。

而在评定军衔时,周总理和刘少奇虽然各执己见,意见不同,但他们却都不是为了私人交情,而都是站在对国家有利的角度来坚持自己的意见的,只是他们站的角度不同而已,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他们都是最值得我们最敬重的人。

11 阅读:3061

半青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