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正,原名朱驴儿,他的父亲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哥哥朱重四,老朱家的长子嫡孙。在朱元璋创业集团中,他是仅次于朱元璋的二号人物,并且在25岁那年坚守洪都(南昌),以两万大军抵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为朱元璋消灭陈友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就在洪都之战结束之后,立下大功的朱文正却突然和投靠了朱元璋的死对头张士诚,最后被朱元璋活活打死。
他们二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最终导致了叔侄之间反目成仇?

公元1344年,元朝至正四年,黄河泛滥,整个江淮地区先是爆发水灾,继而又爆发大规模的旱灾和蝗灾,导致淮北地区当年颗粒无收。
当时的朱元璋,名字还叫朱重八,他的老家濠州(安徽凤阳)属于重灾区。
这一年,年仅十六岁的朱元璋,亲眼看见自己的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大哥朱重四在半个月内相继饿死。
随着父母和长兄的相继去世,朱元璋一家也不再坐等饿死,而是各自寻找活路。朱元璋大哥的儿子朱文正时年八岁,和母亲一起回到了外祖父家;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留在老家处理父母的善后事宜;朱元璋的三哥朱重七外出入赘到别家;朱元璋(朱重八)自己则是去了皇觉寺出家。
此一别之后,大家各奔东西,寄希望在这个乱世中寻求一条活路。
公元1352年,出家当和尚的朱元璋,在好友汤和的引荐下,参加了濠州郭子兴的义军,并娶了濠州义军首领的养女马姑娘为妻,从而开始逆天改命。

公元1353年正月,二十五岁的朱元璋打下安徽滁州,拥兵两万,名声远播江淮之地。
不久之后,一对衣衫褴褛的母子来到滁州城外,自称是朱元璋的亲戚。
这对衣衫褴褛的母子正是朱元璋的嫂子和侄子朱文正。
此时,朱家人为了各谋生路已经阔别十年,当滁州城内的朱元璋看到18岁的侄子朱文正时,当众相拥而泣。
从侄子朱文正的口中,朱元璋得知自己家的其它人都在这十余年间相继去世。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仅比自己小八岁的侄子,在和自己的妻子马姑娘商量之后,便将其接到家中,让他读书识字,并安排武艺高强者为其传授武艺。
公元1355年,濠州义军首领郭子兴去世,朱元璋通过一系列手段,从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以及妻弟张天佑手中,夺取了这支义军的领导权。并在徽州谋士朱升的建议下,制定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
也是在这一年十月,马姑娘为朱元璋生下了人生的第一个孩子朱标。
在朱标出生之前,朱文正作为老朱家的唯一的独苗,一直被朱元璋当亲儿子养育。朱标出生之后,朱元璋有了自己的亲儿子,便把给朱文正的情感,全部转移到了朱标身上。
而朱文正则在朱元璋悉心教导两年之后,开始投身军旅。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打集庆府(今南京),朱文正一马当先,奋力杀敌,最终助朱元璋拿下集庆,将其改名为应天府(南京)。
小明王韩林儿获知朱元璋拿下集庆府后,封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
叔叔的官位水涨船高,朱文正自然也跟着沾光。
此后的三年间,朱文正与朱元璋的大将耿炳文,徐达,赵继祖,胡大海,常遇春,汤和,邓愈等人先后攻下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池州,扬州,处州,衢州等地,让朱元璋的领地在西边和长江中游的徐寿辉接壤,东边和江苏地区的张士诚相望。

1359年五月,由于朱元璋实际控制的领地急速增长,小明王韩林儿又封其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朱元璋升任左丞相后,之前的枢密院同佥一职便空缺出来。最后,得到这个职位的,不是朱元璋的死党徐达,也不是朱元璋的引路人汤和,更不是淮西集团的领头人李善长,而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朱文正能得到这个职位,除了他是朱元璋的侄子外,更多还是靠自己立下的战功。
至于朱文正在这七八年里到底立下了多少战功,由于朱元璋的刻意隐藏,我们至今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也不难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去寻找能证明朱文正能力的佐证。
要知道,当时的朱元璋还不是吴王,更不是皇帝,官员的任命,都是义军名义上的领袖小明王来任命的。
当时的朱元璋和徐达,李善长,常遇春一样,都是小明王的臣子,只不过朱元璋的官职比他们高一些而已,朱元璋面子上的事情还是要做一做的。
故而,朱元璋不可能安排一个毫无能力的朱文正,来接替自己之前的职位。而史书中也没有记载当时那些淮泗将领对朱文正接替这个职位表示反对。
由此看来,那些淮泗将领们,对于朱文正接替朱元璋之前枢密院同佥这个职位是认可的。
以上种种,可以间接证明了朱文正的能力,得到了淮泗将领们的一致认同。
就在朱文正接替朱元璋升任枢密院同佥的这一年,朱文正娶了浙江诸暨名士谢再兴的小女儿谢翠英为妻,而谢再兴的大女儿谢翠娥,则是嫁给了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由此,朱文正和明初的大将军徐达成为了连襟。
而这也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朱元璋处死朱文正的原因之一。

公元1361年正月,小明王韩林儿加封朱元璋为吴王。
朱元璋当上吴王之后,便可以名正言顺的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而后朱元璋建立大都督府,任命侄子朱文正为大都督,让其节制徐达,常遇春,邓愈,傅友德,汤和,邓愈,耿炳文等一众淮泗将领。
朱文正由此成为朱元璋集团中,仅次于朱元璋的二把手。
按照投身军旅的时间来算,朱文正明显是晚于那些淮泗将领的;而从辈分上来讲,那些淮泗将领都是朱元璋的兄弟。朱文正算是这些淮泗将领的侄子辈。
如若此时的朱文正没点真本事,那些淮泗悍将怎么可能听命于朱文正,难道就凭他是朱元璋的侄子?这显然不可能。
就在朱元璋称吴王的那一年,占据长江中部的徐寿辉被手下大将陈友谅所杀,而后,陈友谅在采石(安徽合肥)称帝,建国号为“汉”。
此时,整个华夏大地已经天下大乱,淮河以北的大元王朝因为内斗,已经四分五裂,从而无力镇压南方各地的义军。而盘踞整个江淮流域的势力,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其中陈友谅建立的陈汉政权,涵盖了从武昌到采石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拥兵六十万;而后是朱元璋占领的江淮地区,拥兵二十万,最后是张士诚占据的江苏地区,拥兵十万左右。
陈友谅篡权称帝之后,便联合东边的张士诚,东西夹击朱元璋。

公元1361年,陈友谅率先从采石出兵进攻应天府的朱元璋,朱元璋诱敌深入,在龙湾之战中大败陈友谅,并沿江而上攻占安庆和九江,陈友谅逃往武昌。
公元1362年初,陈友谅统治的洪都(江西南昌)守将见陈友谅大败,便以洪都之地投降朱元璋。朱元璋命手下大将邓愈前往洪都接手城防。但邓愈还未到达洪都,便在途中遭遇陈友谅旧部的截杀。朱元璋得知后,便命朱文正带军前去平定洪都的叛乱。
然而,洪都之乱刚刚平定,陈友谅再次集结六十万大军,空国而出,打算一鼓作气,渡江南下,灭亡盘踞在应天府的朱元璋。而与此同时,东边的张士诚也和陈友谅遥相呼应,攻打朱元璋名义上的领导韩林儿所在的安丰(淮南寿县),韩林儿一边逃往一边向朱元璋处求救。
遭遇陈友谅和张士诚的东西夹击,朱元璋遭遇到了起兵以来最大的军事危机。此时,朱元璋急需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在洪都之地,抵抗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南下,好给他出兵夺回安丰赢得时间。
就在淮泗将领们面面相觑时,作为朱元璋集团二把手的朱文正站了出来,表示大丈夫理应当仁不让,要求亲自领兵前往洪都阻挡陈友谅大军南下。
在朱文正领军出发之前,朱元璋带领淮泗将领为其送行,并且表示朱文正只需坚守洪都一个月,待这边夺回安丰,便亲率二十万大军沿江西进,和陈友谅进行决战。
此时,朱文正25岁,朱元璋33岁。
守卫洪都公元1363年四月,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兵围洪都,朱文正和邓愈凭借着城内的两万兵马与陈友谅展开对抗。
为了拿下洪都城,陈友谅命令军队对洪都城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击。朱文正和邓愈二人凭借着提前修缮的洪都城防和先进的火器装备,对陈友谅的大军进行了一次次迎头痛击。
每当陈友谅的大军被打退之后,朱文正马上派人前去抢修被损坏的城防。当陈友谅大军再次攻城之时,朱文正亲自在城头督战,并随时带人支援城防军力薄弱之处。

但是,当朱文正按照和朱元璋的约定坚守洪都一个月后,却迟迟不见朱元璋的援军到来。于是,朱文正派人冒死冲出城去,向朱元璋求援。
但是,此时的朱元璋在安丰也面临攻城失利的困境,任凭朱元璋使出浑身解数,安丰城依旧岿然不动。于是,朱元璋告诉朱文正,让他再坚持一个月,待攻下安丰,即刻就去救援洪都。
对于安丰传来的消息,朱文正并没有沮丧,而是发动洪都城内的军民,整合了洪都城所有的守卫力量,打算再与陈友谅鏖战一个月。
然而,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朱元璋在淮南地区,依旧没有拿下安丰城。而此时,在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两个多月的轮番打击下,朱文正手下的李继光,赵国旺,朱潜,程国胜的一众将领全部阵亡。为了激励士气,朱文正命人将自己绑在洪都城头的旗杆上,一边指挥战斗,一边表示自己与洪都城共存亡的决心。
就在朱文正坚守洪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攻打安丰的一众淮泗将领们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些以李善长为首的淮泗将领,他们焦虑的不是安丰城的久攻不下,而是朱文正坚守的洪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们似乎比朱元璋更担心朱文正的死活。
但此时,朱元璋却一反常态的选择继续攻打安丰,对朱文正所遭遇的困境视而不见。
最后,作为淮西领袖的李善长竟然向朱元璋谎称,张士诚已经和元军联合,北方已经有五万元军南下,前来增援安丰城,安丰城已经不可能攻下。
跟在李善长后面的,还有一众淮西将领。
五万元军南下,所有人都知道,就朱元璋不知道。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是对他权威的挑战。他没有想到,朱文正在军中的威望,已经和他不相上下。
当朱元璋想到了自己年仅八岁的儿子朱标时,他的内心开始颤抖。万一自己意外作战身故,恐怕这吴王的位置,怎么也轮不到自己的儿子朱标了。
正是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对朱文正起了杀心。

但是眼下,面对整个淮西集团军官要求救援朱文正的请求,朱元璋也不能置之不理。故而朱元璋明知五万元军南下是个谎言,便也就坡下驴,从安丰城下撤军,带着二十万人马西进长江,救援洪都。
当朱元璋带着二十万大军赶到洪都时,朱文正已经在洪都坚守了八十五天。朱元璋来到洪都时,看到的是已经摇摇欲坠的洪都城和浑身是血的朱文正。
朱文正身上的血,有他自己的,也有敌人的。而朱文正在这漫长的八十五天里,守住的不仅是洪都城,更是一天天挫败陈友谅大军的士气。
一座小小的洪都城,区区两万兵马,就抵挡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而在陈友谅南下的路上,朱元璋还有十余座这样的城池和二十多万兵马,想起来就让陈友谅绝望。
所以,当朱元璋亲率二十万大军赶到洪都时,陈友谅火速退军至鄱阳湖内,意在和朱元璋打一场轰轰烈烈的水战。企图发挥自己的优势,从军种和数量上碾压朱元璋。
但是,让陈友谅没想到的是,由于自己这边未战先且怯,再加上朱元璋不按常理出牌,发动火攻,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葬身火海,他自己本人也被常遇春一箭射死。
随着鄱阳湖一战的失利,陈友谅退出了元末的历史舞台,他的儿子陈理逃回武昌,最后在朱元璋的攻打下,陈理在武昌城下投降。

随着陈理的投降,江西平定了,武昌平定了,朱元璋由于吞下了陈友谅的地盘,一跃成为元末最大的势力。
而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朱文正守住了洪都。
在战后的庆功大会上,朱元璋肯定了朱文正在消灭陈友谅这场战争中的功劳,于是便问朱文正:“想当什么官?”
朱文正回答道:“叔父成了大业,我何患不富贵。如今要是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
朱文正这话一出,瞬间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之前,就已经是仅次于朱元璋的二把手。如果此时朱文正再要官,朱元璋那就再就只能将自己的位置让给他了。
此时的朱元璋类似于还没有得到天下的李渊,而朱文正则是属于还没有发育成熟的秦王李世民。
当下的朱元璋总不能学着李渊一样,也加封朱文正为天策上将。
然而,眼下的朱文正也是越接近权力中心越尴尬。如果他是一个不贪念权力的人也罢,但权力摆在面前,很难有人不心动。
曾经,朱文正接替朱元璋任枢密院同佥时他没有客气;而后,朱文正被朱元璋加封大都督时,他也没有客气;如今,当他在洪都保卫战立下大功,朱元璋还要给他封官时,他只想礼貌性的客气了一下。
但是,朱元璋却装傻充愣,顺着朱文正的意思,把他的礼貌性客气当了真,一点赏赐也没有给朱文正。
朱元璋这么一操作,让朱文正傻眼了。自己在洪都浴血奋战八十五天,到底图啥。

人一旦有了委屈,便难免会耍一些脾气,以此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朱文正在庆功宴结束之后回到洪都,便开始了他一系列的骚操作。
洪都之后,朱文正先是终日流连于妓院,后来又开始强抢民女。恰逢此时,他的老丈人谢再兴却在浙江诸暨投降了张士诚。
但是,此时的朱元璋也不能拿谢再兴投降来打压朱文正,毕竟谢再兴不仅是朱元璋集团二号人物朱文正的老丈人,也是三号人物徐达的老丈人。朱元璋要想成就大业,需要有战功赫赫的将军帮助,而朱文正和徐达想要的是匹配功勋的地位。
在这一点上,朱元璋和朱文正,徐达二人的利益是一致的。
朱元璋不可能在天下尚未平定的时候,因谢再兴的投敌一事,让自己损失朱文正和徐达两位大将。
而真正让朱元璋决定对朱文正动手的事情是朱文正公然在洪都卖官鬻爵,并且还和已经投降张士诚的老丈人谢再兴联系,从张士诚那里倒卖私盐,运往洪都高价售卖,疯狂敛财,以维持其在洪都的奢靡生活。
公元1634年,朱元璋安插在洪都的江西按察御史李冰向朱元璋告发朱文正,称其和张士诚暗通款曲,密谋造反。

此时的朱元璋正愁找不到理由收拾朱文正,在收到李冰的密奏之后,朱元璋没有通知任何人,而是秘密前往洪都,亲自将朱文正抓到了应天府。
得知朱文正因谋反罪被抓,朱元璋的妻子马姑娘出面劝说朱元璋,称朱文正只是性子刚强了一些,他所做的事情,不过是为了发泄洪都之战后没有获得封赏的委屈。
其实,朱元璋又何尝不知道,一个想造反,想夺取天下的人,怎么可能干出强抢民女,卖官鬻爵,大肆敛财这种丢失人心的事情。
但自古以来,在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集团中,叔叔与侄子,哥哥与弟弟的关系都十分微妙。远的不说,就宋朝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二人的教训还历历在目。
然而,就在朱文正被抓之后,又恰逢他的老丈人谢再兴和张士诚的大将李伯升率领五万大军攻打朱元璋统治的浙江诸暨。
这一下,又把朱文正推到了造反的风口浪尖。
于是,朱元璋便下令把朱文正送到安徽桐城(安徽安庆)软禁起来。
欲加之罪公元1364年,朱文正在被软禁三个月后,于安徽桐城莫名其妙的死去。
每当有后人提起朱文正之死时,说的最多的都是朱文正因为守洪都之功不得封赏,最后打算联合张士诚反叛朱元璋,最终被朱元璋处死。
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当时的朱元璋已经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被朱元璋消灭也是迟早的事情。作为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于情于理都不会投靠张士诚来对抗朱元璋的统治。
其二,朱文正在朱元璋集团的地位,当时是仅次于朱元璋的存在,即便他投靠张士诚,打败了自己的亲叔叔朱元璋,那他在张士诚集团的地位,也不会超过他现在在朱元璋集团的地位。
所以,关于朱文正投靠张士诚密谋攻打朱元璋一事,基本上可以断定为朱元璋对其的欲加之罪。
而史书中关于描写朱文正的种种不法之事,恐怕也是史官在朱元璋的授意下刻意为之。
故而,历史的真相是,明初的朱文正在朱元璋那里已经功高震主,封无可封。当一个人在封无可封之时,那他的生命也就到头了。

朱文正的存在,不仅影响到朱元璋的地位,同时对朱元璋的儿子朱标也是一种挑战。就冲整个淮泗集团的武将们不惜集体欺骗朱元璋,也要前往洪都营救朱文正这件事来说,朱文正的存在对于朱元璋父子来说就是一种威胁。
在当时那个天下纷争的乱世里,如果朱元璋突然死去,他8岁的儿子朱标,又如何是29岁的朱文正的对手。
即便有人有心拥立朱标,但在当时那个乱世,29岁朱文正的上位,比8岁的朱标上位更能符合淮泗集团的利益。
以上种种,都成了朱元璋必须杀死朱文正的原因。
公元1364年,为了剪除太子朱标上位的威胁,朱元璋杀掉了自己的亲侄子朱文正。但是,让淮泗将领不知道的是,他们只不过比朱文正多活了28年而已。
公元1692年,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去世,同样为了消除朱标之子朱允炆上位的威胁,朱元璋杀掉了蓝玉,傅友德,冯胜,谢成等一大批淮泗老将,前后株连多达一万五千人。
所以,从历史的前后眼上看,明初的朱文正,属实死于帝王家的皇权冤杀。
公元1368年,在朱文正死后的第五年,朱元璋建元洪武,建国大明,登基成为大明皇帝,立妻子马姑娘为皇后,立朱标为太子。
直到这时,朱元璋因心中有愧于侄子朱文正,便将朱文正曾经战斗过的洪都府,改名为南昌,给自己已故的大哥朱重四改名为朱兴隆,追封其为南昌王。
公元1370年,在朱文正死后的第七年,已经坐稳皇位的朱元璋,封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为靖江王。
六年之后,朱守谦就藩桂林,从此世居广西,历经14代传承,传袭二百八十年,直至永历四年,被清军定南王孔友德所灭。
去父而封子,这便是朱元璋对其亲侄子朱文正最后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