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兄友弟恭到反目成仇,景泰帝朱祁钰的死,是大明朝最大的意难平

听荷看历史 2025-04-01 15:27:02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五,被软禁南宫八年之久的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再次登基称帝。而他的亲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则在他复辟三十二天之后离奇死亡。

景泰帝朱祁钰死后,被亲哥哥朱祁镇贬为郕王,赐谥号“戾”,薄葬于北京西山。以至于朱祁钰是大明朝除了消失的建文帝朱允炆外,唯一没有被葬入皇陵的皇帝。

如果说朱祁钰是一个不堪的皇帝也就算了,但是朱祁镇却偏偏是一个大有为之君,遭遇如此对待,属实让人意难平。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一战葬送大明20万精锐将士,弟弟朱祁钰在北京城以郕王的身份监国。土木堡兵败之后,朱祁镇被俘,瓦剌太师也先亲率5万铁骑围攻大明都城北京,朱祁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大明文武官员的推举下登基为帝。

最终,朱祁钰带领大明朝的文武百官以及忠心的将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不仅打败了瓦剌大军,还迎回了被俘的朱祁镇,更是成功为大明王朝续命近二百年。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有担当,有能力,有善心的皇帝,却倒在了哥哥朱祁镇复辟的路上,最终变成了哥哥朱祁镇口中“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上天震威,屡垂明相,祁钰恬不知省,拒谏饰非,造孽愈甚”的一无是处之人。

公元1644年,在景泰帝朱祁钰去世188年后,当大明朝被李自成的农民军和满清的八旗军打得只剩下半壁江山时,身在南京的明朝遗老遗少们,这才开始无比怀念起朱祁钰这位力挽狂澜的景泰帝来。故而,南明的弘光帝朱由崧,为朱祁钰上庙号为“代宗”,加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从“不仁不义”到“恭仁康定”;从“神人共愤”到“符天建道”;从“不孝不悌”到“显德崇孝”;从“造孽愈甚”到“隆文布武”,景泰帝朱祁钰蒙受了188年的不白之冤,终于在南明时期得到了平反昭雪。

但是南明王朝此举,无疑有临时抱佛脚之嫌。在朱祁钰蒙受不白之冤的近两百年里,那些未见其面,却受其恩的大明宗室和士大夫们,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朱祁钰说一句公道话。然而,在大明王朝行将就木之际,这帮人又希望再有一个朱祁钰来拯救他们。世间又哪有这等好事?

那么,朱祁钰和朱祁镇兄弟之间,到底是如何从最开始的兄友弟恭,一步步发展到万死不休的局面的呢?

兄友弟恭

公元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用一口铜缸烤死了自己的二叔朱高煦。

朱高煦死后,其府中的奴婢都被朱瞻基充入掖庭,成为大明皇宫中的苦力。不久之后,一名姓吴的女婢因生的好看,在年芳十六的年纪被朱瞻基临幸,不久后怀上了龙种。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吴姓女婢在几名宫女和一名太医的帮助生下龙子。

但是,当宫人将吴姓女婢生下龙子的事情告诉明宣宗朱瞻基时,朱瞻基的脸上却没有出现一丝喜色。他先是将新生儿取名为朱祁钰,而后又将那名吴姓奴婢封为贤妃,之后便把贤妃母子赶出皇宫,让其在宫外居住,只是每月定时派人送一些生活必需品过去。

襁褓中的朱祁钰遭遇父亲如此对待,除了生母的身份卑微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是在朱祁钰出生之前,他的父亲朱瞻基已经已经有了另一个儿子。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朱瞻基的贵妃孙氏为其生下长子朱祁镇。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朱瞻基的皇后胡善祥因为体弱多病,又没有诞下皇子,故而朱瞻基废除了胡善祥的皇后之位,改立朱祁镇的生母孙贵妃为皇后,并在这一年二月,立朱祁镇为皇太子。

同样是皇子,朱祁钰和朱祁镇二人,因母亲身份地位的不同,导致地位天差地别。

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朱祁钰的一生,基本和皇位没有任何关系。而他的哥哥朱祁镇则是大明朝妥妥的皇位继承人。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朱祁钰七岁,朱祁镇八岁,他们的人生即将发生第一次改变。

这一年,他们三十八岁的父亲朱瞻基开始进入生命的倒计时。

明宣宗朱瞻基曾以为自己年富力强,春秋正盛,这一生肯定子孙繁茂。所以,他看不上一个奴婢所生的朱祁钰。但是,当他在三十八岁即将离开人世之时,他也仅仅只有朱祁钰和朱祁镇两个儿子。

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良心发现的朱瞻基派人将朱祁钰母子接到宫中,将朱祁钰封为郕王。并叮嘱自己的母亲张太后,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两个儿子。

公元1435年正月,明朝的第五任皇帝朱瞻基英年早逝,皇太子朱祁镇正月初十在华盖殿登基,改元“正统”。

由于朱祁镇即位时只有八岁,朱瞻基在去世前留下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重臣辅政,并由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在宫中坐镇。故而,朱祁镇在继位初期,大明王朝依旧是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

同时,也是在这个时间段里,朱祁钰和朱祁镇二人真正做到了兄友弟恭。因为朱祁钰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努力,皇位从娘胎里开始就和自己无缘,所幸自己就当一个听话的好弟弟;而朱祁镇也知道,自己父亲是宣德皇帝,母亲是孙皇后,而自己是父亲唯一的嫡子,大明朝的天下只有他一个合法继承人,亲弟弟对自己根本就没有一点威胁。

所以,在朱祁钰长大之后,本应该按照惯例外出就藩,但朱祁镇却将他留在京城就藩,以便兄弟之间交流感情。

但是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朱祁镇突然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一夜之间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同时也让二人兄友弟恭的兄弟之情划上句号,从此走上了不死不休的人生道路。

乾坤倒悬

公元1449年,朱瞻基留下的三位辅政大臣,在历经十四年的呕心沥血之后,已经全部离世。而一直庇护朱祁钰和朱祁镇长大的张太后也早已驾鹤西去。

此时,大明王朝的主宰者朱祁镇已经二十二岁,按照所有人的设想,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朱祁镇是可以带领大明王朝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的。

但是,人类永远跳不出的一个梦魇是:不怕富二代吃喝玩乐,就怕富二代想证明自己。

公元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从辽东,宣府,大同,甘州四路进攻大明边境。其中,瓦剌太师也先亲自领军攻打大同,大同都督宋瑛,总兵官朱冕,右参将吴浩在大同城外战死,驸马都尉井源,左参将石亨逃回大同城内坚守。

当前线吃紧的消息传到紫禁城后,二十二岁的朱祁镇并没有因为大同守军的战败而恼怒,而是暗中窃喜自己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想当年,朱棣五伐漠北,朱瞻基三次巡边,年轻的朱祁镇也想在二十二岁的年纪御驾亲征,从而达到太爷爷朱棣和父亲朱瞻基的高度,向世人证明他不是一个长在深宫,不知边事少年。

随后,朱祁镇留下亲弟弟郕王朱祁钰在北京监国,自己亲率二十万大军开赴大同,御驾亲征蒙古瓦剌大军。

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明军在土木堡遭遇瓦剌大军的伏击,二十万大明将士和五十名大明文武高官全部战死,连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太师也先俘虏。

皇帝被俘,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瓦剌大军正大举向京城杀来。

消息传到京城,整个大明天都要塌了。此时,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只有三岁,无论如何也主持不了大局。

所以,郕王朱祁钰便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随后,朱祁钰以监国身份在乾清宫召集留守京城的官员,商议战守之策。

乾清宫内,翰林院编修徐友贞因为精通一些天象,便在朝堂上说道:“臣夜观天象,发现星象有变,朝廷当立即南迁。”

徐友贞此言一出,立马引得众多主张逃跑者的附和。就在逃跑论一边倒的时候,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厉声说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乃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独不见宋之南渡之事乎?”

事情到了这个时候,朱祁钰的态度,就变得尤为重要。

后人因为站在上帝的视角,都认为土木堡之战后,明军能在北京城下大败瓦剌大军,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全是于谦的功劳。但世人却忽略了,在北京保卫战之前,是朱祁钰在徐友贞和于谦争执不下时,力排众议,做出了守卫北京城的决定。这才给于谦在北京城下击败为瓦剌大军创造了条件。

如果此时的朱祁钰是一个像战国末期赵王迁那样的人,相信郭开,杀掉李牧。那大明王朝很可能会提前二百年灭亡。

后来的历史证明朱祁钰不是赵王迁,他坚定的支持了主战的于谦,并把大明帝国最后所剩的军力,全部交到了于谦手中,让其全权负责守卫京师的重任。

不仅如此,在历史的风口浪尖,朱祁钰非但没有临阵脱逃,而且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将所有的兵马都交给有统兵能力的于谦指挥,自己却不加以干涉,这也是于谦能在北京城下击败瓦剌大军的原因。

如果把此时的朱祁钰,换成明末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以崇祯皇帝外行指挥内行的性格,大明王朝的都城在瓦剌骑兵的攻打下能不能守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于谦在接下守卫京师这个重担后,考虑到京城兵力不足的问题,便向朱祁钰奏请,调集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的备倭军,江北以及北京诸府的运粮军戍卫京师,并将囤积在通州的粮草尽数运往京城。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朱祁钰和于谦一共从全国各地调集二十万兵马拱卫京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阶段性防御成果。

而在这一个多月里,瓦剌也先和被俘的朱祁镇在干嘛呢?

承继大统

听闻朱祁镇被瓦剌军也先俘虏的消息,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和妻子钱皇后,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当,装了满满六大车,全部送到了瓦剌太师也先的军营,想以此换回朱祁镇。

但是也先并不傻,他明白,只要自己手里牢牢握住朱祁镇这个大明皇帝,大明朝就会源源不断的向他送来金银财宝。有了朱祁镇这个提款机在手,大明的国库,就是蒙古瓦剌部的国库。

所以,瓦剌太师也先在笑纳了孙太后和钱皇后的六大车财物之后,并没有将朱祁镇放还。

不仅如此,瓦剌太师也先除了利用朱祁镇讹诈大明之外,还将朱祁镇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去攻打大明朝的宣府和大同两地。战车上的朱祁镇为了活命,竟然在宣府和大同城下,以皇帝的身份命令宣府和大同的守将开城投降。

朱祁镇叫门天子的名声,就是这么来的。

好在宣府的守将杨洪还算机灵,声称大明的皇帝不会做出这种叫门的丑事,一口咬定城下的朱祁镇是假的,这才避免了宣府的陷落。

而大同的守将郭登更绝,甚至与朱祁镇连照面也不打。当朱祁镇被逼来到大同城下叫门时,大同的守城告诉朱祁镇,他们的总兵郭登进京汇报军情去了,没有得到总兵命令,任何人不得开城,以此来搪塞朱祁镇和也先。

尽管大明的边将们以各种理由搪塞了朱祁镇,但是长久下来,明军也架不住瓦剌也先利用朱祁镇频频叩关 ,更受不了自己这边的皇帝朱祁镇在城下一再受辱。

公元1449年八月二十八,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半个月后,大明的右都御史王文上书朱祁钰,让其以江山社稷为重,承继大统。

继王文之后,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纷纷上书朱祁钰,力劝其以江山社稷为重,登基为帝。

但是,面对群臣文武的劝进,朱祁钰却推辞道:“皇太子仍在,卿等此举,是乱法耶!”

朱祁钰这里说的皇太子,指的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对于朱祁镇三岁的儿子朱见深,群臣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是蒙古瓦剌大军压境,此时推举一个三岁的孩子继承皇位,又将面临一个主少国疑的难题。故而于谦等人对朱祁钰说道:“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愿殿下弘济艰险,以安宗社。”

面对群臣的再三劝进,朱祁钰最终答应顺应民心,登基为帝。

但是,朱祁钰的登基,还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宣宗皇帝的皇后。

如果孙太后不同意,朱祁镇也是没法登基的。

最后,在群臣的游说下,孙太后答应立朱祁钰为帝。但前提条件是,朱祁钰登基后,必须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以保证皇位必须留在朱祁镇一脉。

此时的群臣推举朱祁钰为帝,意在解决大明王朝眼下的危局。至于朱祁钰之后谁当皇帝,那是解决完眼前的问题之后,群臣才会考虑的问题。

而朱祁钰本来也无心皇位,按照他的出身,他的一生都与皇位无缘。如今能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助大明度过危机,对于身后的皇位,他当时是不在乎的。

公元1449年九月初六,在群臣的劝进,以及孙太后的首肯下,朱祁钰登基为帝,改元“景泰”,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皇太子,遥尊被瓦剌军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

乾坤已定

大明乾坤已定,朱祁钰被拥立为帝。

这样一来,瓦剌也先手中的朱祁镇就贬值了。为了将朱祁镇的价值最大化,瓦剌部也先将朱祁镇绑在军前,从河北易县入关,以10万大军围攻大明的都城北京。

然而,此时的大明已经立朱祁钰为皇帝,面对也先的来势汹汹和朱祁镇的苦苦叫门,以于谦为首的二十万明军,在北京城下给瓦剌军挖好了大坑。

在于谦的拼死阻击之下,瓦剌军带着朱祁镇大败而逃。坚守皇城的于谦,获得了北京保卫战的全面胜利。而朱祁钰因为领导大明军民抗击瓦剌有功,从而稳固了自己的皇帝之位。

但是,当北京保卫战结束之后,朱祁钰和朱祁镇兄弟二人都开始意识到不对劲儿。

朱祁镇,一个急切想用建功立业来证明自己的人,却在踌躇满志中葬送了大明朝的未来,并且自己还当了俘虏;

朱祁钰,一个无心皇位,已经打算一辈子躺平,当个闲散王爷的人,却被迫当上了皇帝,并且轻而易举的获得了再造大明的不世之功。

兄弟二人每每想到此处,莫不慨叹命运的捉弄。但除此之外,朱祁镇最大的忧虑还是自己失去了自由和皇位,连带着还失去了在瓦剌也先这里的价值。

而朱祁钰在北京保卫战结束之后,再来复盘自己的皇位之路时,不禁发现,自己不过是文武百官和孙太后眼中的皇帝代理人。无论自己在当皇帝期间建立多少功业,最后都要传位给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自己虽然贵为皇帝,却也逃脱不了天选打工人的命运。

而一年之后,兄弟二人的人生轨迹,又因为命运的捉弄,狠狠的碰撞在了一起。

公元1450年八月,因为朱祁镇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蒙古瓦剌部的也先认为再将朱祁镇养在草原,纯属于浪费瓦剌部的粮食,便想着和大明修好,让明朝这边派人来把朱祁镇接回去。同时,也先也想看看朱祁镇回去之后,大明王朝能不能上演一出二龙相争的好戏。

瓦剌太师也先的这个幺蛾子一出,着实让景泰帝朱祁钰难受起来。朱祁镇作为他的亲哥哥,大明王朝的太上皇,朱祁钰于情于理都应该把他从蒙古瓦剌部接回来。但是于法统而言,朱祁钰把朱祁镇接回来之后,他该把朱祁镇往哪儿放,或者说,他又该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

对于处理这种事情,南宋的赵构比较有经验,他杀掉了有机会迎接回钦徽二帝的岳飞,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当朱祁钰问及群臣,到底该不该接回太上皇朱祁镇时,群臣都力主接回朱祁镇,连劝进他登基为帝的王文和于谦等人也表示应该接回。这让朱祁钰气得大声说道:“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

这时,兵部尚书于谦说道:“天位已定,宁复有它。”

于谦的这句话,就像一个定心丸,让朱祁钰把心暂时放回了肚子里。但即便如此,朱祁钰还是派了一个级别较低的礼部官员杨善出使瓦剌部,把朱祁镇接了回来。

守护权力

景泰二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朱祁镇和杨善从安定门进入京城,景泰帝朱祁钰在东安门带人迎接朱祁镇回宫。

经过简单的寒暄之后,朱祁镇被景泰帝朱祁钰安置于南宫。

此时,景泰帝朱祁钰继位已经整整一年,权力的滋味一经初尝,便不愿再失去。尽管此时大明的皇位如于谦所说天位已定,但放眼朝廷的满朝文武,他们都是朱祁镇的旧臣。朱祁镇的回归,或多或少都会引起朱祁钰的防备和警觉。

为了把权力牢牢的握在自己手中,朱祁钰变相的把朱祁镇软禁在南宫之中。

而软禁朱祁镇,只是朱祁钰守护自己权力的第一步。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四月,为了摆脱自己天选打工人的命运,朱祁钰打算改立太子,让大明王朝将来的世世代代,都在他朱祁钰一脉传承。

此时朱祁钰承继大统已经三年,皇权在他手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朱祁钰通过一步步拉拢和贿赂朝臣,而后向孙太后施压,最终废掉了朱祁镇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但仅仅一年之后,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却病死宫中,时年只有九岁。

朱见济的死,一直是大明历史中的一桩悬案。他到底是死于疾病,还是死于朱祁镇旧臣的毒杀,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

朱见济死时,朱祁钰不过2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相信假以时日,当自己再次诞下皇子之时,皇位的传承依旧在自己手中。而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还在南宫苟延残喘的朱祁镇。

而后朱祁钰命人将南宫内朱祁镇用来乘凉的大树全部砍掉,又将南宫大门的铜锁用铁汁浇筑,平时的吃穿用度都仅用一根绳子吊进去。

这样的日子,朱祁镇一过就是四年。而在这四年里,朱祁钰的日子也不好过,尽管他使尽了全身解数,仍旧没有人能为他生下一个皇子。但是长时间的声色犬马,却严重摧残了朱祁钰的身体,以致于在29岁的年纪,身体虚弱的降一个60岁的老人,并开始严重咳血,甚至一度丧失了上朝的能力。

就在朱祁钰病入膏肓之际,大明王朝的投机者石亨,徐友贞,以及朱祁钰的贴身太监曹吉祥等人打算趁朱祁钰病重之机,迎立朱祁镇复位,以求谋得拥立之功,从而将福祉延绵子孙。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五日夜晚,石亨率领一千余人打开了南宫大门,迎立朱祁镇复位。

这一夜,负责皇宫守卫的各处将领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却没有人去阻拦。在大家看来,这都是老朱家内部的事情,外人不好加以干涉。当年在靖难之役中,那些帮助建文帝朱允炆打朱棣打的最凶的那些人,后来都被满门抄斩了。

如今的景泰帝朱祁钰已经病入膏肓,而且身后无子。朱祁钰死后,大明的皇位不是朱祁镇的,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所以,皇宫内没有人还想着为一个将死之人卖命。

而在皇宫外面,当时大明王朝最具实力的兵部尚书于谦也获知了此事。

如果此时于谦出手,朱祁镇的复辟就是一个笑话,不到半天的时间就会被于谦剿灭。但是得知此事的于谦也选择了沉默。因为无论于谦怎么做,朱祁钰都得输,到时只会让整个大明朝陷入内讧,于谦索幸也就由他去了。

天意难平

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凌晨四更,当病情稍微好转的朱祁钰穿戴衣冠准备上朝时,突然听见乾清宫外上朝的钟声响起。

听到这上朝的钟声,朱祁钰知道是有人造反作乱了。他的第一反应是于谦,因为当时整个大明朝只有于谦有这个实力。

于是,朱祁钰向周围的人问道:“是于谦在敲击钟鼓吗?”

此时,知道实情的宫人回禀朱祁钰道:“不是于谦,是太上皇复位了。”

听到是自己的哥哥朱祁镇复位,朱祁钰口中自言自语道:“好!好!好!”而后脱掉衣冠,面墙而睡。

这一刻,朱祁钰终于如释重负。

八年了,朱祁钰每一天都在担心自己的皇位会重新被哥哥朱祁镇夺回。好在,他的哥哥现在终于把皇位夺走了,他就不用再每天担心了。

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朱祁镇在乾清宫复位,而后废除景泰年号,改元“天顺”,景泰帝朱祁钰则是被朱祁镇安置于西内永安宫。

朱祁镇复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朱祁钰的心腹重臣于谦斩首示众,对于当初迎立朱祁钰的那些大臣,该抄家的抄家,该流放的流放。

公元1457年二月二十九,在朱祁镇复辟32天之后,景泰帝朱祁钰薨逝于永安宫。据史料记载,朱祁钰是被宦官蒋安以帛勒死。

而蒋安做此弑君之事,自然是受朱祁镇指使。

景泰帝朱祁钰死后,再度登上皇位的朱祁镇将其废除帝位,重新改为郕王,以亲王之礼,将其葬于北京西山,赐谥号为“戾”,全盘否定了弟弟朱祁钰一生为大明所做的贡献。

但是,朱祁钰在为帝八年的时间里稳定局势,任用能臣,发展军事,大兴经济,推崇文化,每一样都比朱祁镇前面十四年的皇帝生涯干的好;同时,每一样也比朱祁镇后面八年的复位生涯干的优秀。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十二月,在朱祁钰去世18年后,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实在看不过去,还是下诏恢复叔叔朱祁钰的帝号,将其谥号改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在成化年间,朱见深在给老爹朱祁镇编纂《明英宗实录》时,顺便也用一些笔墨描述过朱祁钰在位期间的一些事情。对于朱祁钰八年的帝王生涯,他的亲侄子朱见深在《明英宗实录》中留下“景泰八年,国泰民安”八个大字,也算是对朱祁钰为政八年的肯定。

而这,已经是朱祁镇一脉,对朱祁钰最后的大度。等到朱祁钰被平反昭雪,已经是南明弘光年间的事情了。

所以,只有在面临身死存亡之时,大明朝才会想要一个朱祁钰这样的皇帝出现。但是在南明存在的十八年间,却不会再有一个朱祁钰出来为大明续命!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