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攻打广东,福建郑成功手握20万大军,为何两次拒绝出兵相助

听荷看历史 2025-03-23 15:16:50

公元1253年三月,李定国引军南下广东,邀请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一起围攻肇庆,但是郑成功手握20万雄兵却未赴约,李定国独自攻打肇庆一个月不下,最终无奈退回广西。

公元1654年六月,李定国再次出兵广东,一鼓作气拿下肇庆,而后进军广州的门户新会。李定国又派人前往厦门,力邀郑成功派水师助其一臂之力,共同拿下广州。

但是面对李定国的求助,郑成功虽然口头答应,但是却拖延半年之后才出兵,那时李定国已经在新会城下被清军击溃,抗清的大好局面彻底丧失。

让人不解的是,同为南明的抗清柱石,手握20万水师的郑成功,为何两次拒绝李定国的求助,最终导致抗清大业毁于一旦呢?

郑成功属于隆武阵营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那就要从根儿上说起。李定国和郑成功虽然都打着南明的旗号抗清,但是从一开始,他们就属于不同的阵营,而且中间还发生过很多不愉快的事情。

公元1646年,清军在消灭南明的弘光政权之后,又向福建的隆武政权杀来。隆武帝朱聿键打算拼死抗清,但是拥立朱聿键的郑芝龙却突然投降清军。

郑芝龙的降清,对隆武政权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但就在这时,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却和郑芝龙分道扬镳,带领不愿投降的郑家旧部,跑到东南沿海抗清。

由于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出走,福建隆武政权在顷刻间土崩瓦解。隆武帝朱聿键本想逃往江西,但是却在福建汀州被清军抓获,最后绝食而死。

隆武政权刚刚建立时,隆武帝朱聿键为了拉拢郑芝龙,抚摸着郑成功的后背说道:“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而后赐郑成功国姓“朱”,取名“成功”。郑成功国姓爷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听闻隆武帝被杀之后,郑成功在海上为其披麻戴孝,发誓终身效忠隆武一脉。

福建隆武政权被清军消灭之后,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又在广州称帝,建立绍武政权。郑成功听说之后,立刻在海上声援绍武政权,并积极开展抗清运动。

然而,就在绍武政权建立的同时,在广东肇庆,明朝的桂王朱由榔又在部下的推举下称帝,建立永历政权。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广东之地,不可能同时有两个明朝政权存在。

于是,双方为争夺正统,开始大打出手。

这时的郑成功感念隆武帝朱聿鍵之恩,站在了绍武政权朱聿鐭这边,并且派出手下大将林察去帮朱聿鐭攻打肇庆的永历皇帝朱由榔。

就在南明的绍武和永历政权打的难解难分之时,清军攻陷广东潮州,随后对广州城发起突然袭击。

南明的绍武政权,在清军的突袭下覆亡,绍武帝朱聿鐭被俘后自缢。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1646年十二月。

李定国属于永历阵营

绍武政权灭亡之后,南方的抗清旗帜就剩下肇庆的永历政权。但是随着清军对广州的占领,永历皇帝在肇庆是待不下去了。

于是,永历朝廷迁往广西梧州。

就在永历皇帝迁往广西的那一年,在四川称帝的大西皇帝张献忠在与清军作战时战死。

张献忠死后,他的义子孙可望和李定国带着大西军转战云贵,并帮助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平定了云南境内的沙定洲叛乱。

后来,在李定国的带领下,大西军奉永历皇帝为正朔,开始助明抗清。

所以从根上说,郑成功属于南明隆武政权和绍武政权那一派;而李定国属于永历政权朱由榔那一派。

从公元1646年,郑成功派人帮助绍武政权攻打永历政权,到公元1653年,永历政权的李定国邀请郑成功攻打肇庆,中间仅仅间隔了6年时间。尽管绍武帝朱聿鐭是被清军所杀,但是不能排除郑成功对永历政权没有怨恨。

由于郑成功和李定国曾经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南明政权,而且二者还曾大打出手,这是郑成功不愿出兵帮助李定国攻打广州的第一个原因。

郑成功不愿受制于人

郑成功不愿帮助李定国攻打广州的第二个原因,是广东光复之后,永历政权和郑成功的福建根据地就会连成一片。到时候,郑成功集团就不可避免的会纳入永历朝廷的统一指挥。郑氏集团就会丧失自己的独立自主性。这对于海盗出身的郑氏集团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到那时,郑成功能否约束他们,郑成功自己心里也没底。

再则,李定国和郑成功二人,一个在西南地区名动天下;一个在东南地区驰骋海疆。二人虽然都打着复兴明朝的旗号,但二人又好似处在同一时空的两条平行线,一直没有任何交集。

如若二人合力打下广东,双方连为一体,在永历朝廷,到底是李定国听郑成功的,还是郑成功听李定国的。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李定国是永历皇帝的心腹,将来在地位上,毫无争议的会凌驾郑成功之上。这是郑成功无法接受的。

郑成功怕被清算

第三个原因是,终大明一朝,在皇权更迭时,那些站错队的臣子,下场都很惨。

明初建文帝时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将军铁铉,平安,以及文臣方孝孺都站在建文帝这边和朱棣对抗。后来,朱棣攻破南京,从建文帝手中夺得大明江山,铁铉和平安被诛杀九族,方孝孺更是被诛杀了十族。

还有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由于朱祁镇听信太监王振所言,跑到关外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最后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自己本人也被俘虏。

为了抵御瓦剌部对大明的进攻,明朝兵部尚书于谦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最终带人打败了瓦剌部,挽救大明王朝,并在一年之后迎回了朱祁镇。

即便为大明立下如此大功,还解救过朱祁镇的性命。但是朱祁镇在复辟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于谦抄家问斩。

对于方孝孺等人和于谦的前车之鉴,曾经在南明皇权更迭过程中站错队的郑成功,自然害怕永历皇帝秋后算账。再加上他的父亲郑芝龙投降满清,到时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御史弹劾他,郑成功就会面临被清算的结局。

这是郑成功一直担心的地方,而李定国是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出身,又是半路加入永历政权,对郑成功的担心全然不知。这也是郑成功不愿出兵帮助李定国攻打广州的原因。

郑成功议和清廷

公元1653年和公元1654年,在李定国两次邀约郑成功攻打广州之时,郑成功正在与清廷议和。这是李定国不知道的。

公元1653年,清廷加封郑成功为海澄公,并以划出福建漳州给郑成功驻军为条件,来招降郑成功。

对于清廷开出的条件,郑成功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一味地向清廷索要粮饷。

此次谈判断断续续持续一年,最后郑成功没有同意。

所以,在和清廷谈判期间,郑成功不可能出兵和李定国攻打肇庆。

公元1654年六月,当李定国第二次邀请郑成功攻打新会时,恰逢郑成功的弟弟郑恩,郑荫,手持父亲郑芝龙的亲笔信,前来劝说郑成功投降清军。清廷招降的条件更是增加了福建兴化,泉州,以及广东潮州来给郑成功驻军。

在这期间,李定国派人前来邀请郑成功一起出兵攻打广东新会。并告诉郑成功,出兵时间不得晚于当年十月十五日。

此时的郑成功因为在和清廷谈判,故而又没有出兵。

郑成功出工不出力

公元1654年十月,郑成功和清廷的和谈再次破裂。郑成功于公元1654年十月十九,委任明侯林察为水陆总督,闽安侯周瑞为水师统领,领水师五万,战舰百艘,以及一年的粮草,从厦门出发,前往广东新会战场。

郑成功这次派出的领军大将林察,就是当年帮助绍武政权攻打永历政权的那个大将。这次,郑成功派这个曾经和永历政权有过节的将领统军,其用意让人深思。

从福建厦门出海,前往广东新会,从当时的船舶航行速度来看,半个月就可以到达。

但是郑成功的水师,从公元1654年十月十九日出发,一直到十二月十五日,才到达距离广东新会300里外的佛堂门(香港)。

十二月十五日,李定国正在新会和清军展开激战。如果此时郑成功的军队赶过去,广东新会便可拿下。

但是此时,郑成功的军队却在距离广东新会300里的海面停止不前,观望战争胜负。

公元1654年十二月十八日,清军的大批援军赶到新会,李定国战败,最后无奈退回广西南宁。

而郑成功的水陆总督林察,却带领郑成功的5万水师,在海面观望五个月之久。直到公元1655年五月,才带军返回福建厦门。

郑成功战后推脱

郑成功的此次出兵之举,明显属于出工不出力。但是他最后却把责任推到水陆总督林察和水师统领周瑞身上。

二人回到福建之后,林察被降职位,周瑞被剥去侯爵,解除兵权。

然而,如果不是郑成功提前授意,林察和周瑞二人,断断没有胆子敢如此贻误战机。他们不过是帮郑成功背了黑锅。

但是,同为南明的臣子,郑成功还是要给李定国一个书面交代。

而后,郑成功在给李定国的信中写道:“有贵部官兵自粤来投,我细问新会之败,都说是骄兵轻敌所致。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望你不要深忧。至于我们这边,船只逗留海上,没有先期和你会师,后面也没有对你进行救援,我已将水陆各将,削职定罪。”

郑成功这封给李定国的信,算是把自己不想出兵攻打广东新会的责任撇了个一干二净。

首先,郑成功先把这次新会之败的责任归咎于李定国的骄兵轻敌;而后他又把这次李定国想将两广,福建连成一片的战略失败,定义为一次普通的战争失利;最后,他又把自己失约的责任,推给了部下的不作为。

然而,郑成功做这些本质,都是因为自己不想受永历政权的节制,但是他又不想放弃抗清的旗帜。但郑成功不知道是,正是因为李定国的这次攻打广东失利,最终导致南明在七年后灭亡。

1 阅读:92
评论列表
  • 2025-03-25 17:39

    郑成功在抗清上不如李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