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话说1949年,当时中国的局势可以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形容。外有苏联和美国虎视眈眈,内有国民党军队垂死挣扎,毛泽东却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刻,紧紧抓住了一个宝贵的11个月窗口期。
11个月,对于整个中国的解放历史来说,正是从这一刻开始,雅尔塔会议对中国的枷锁被毛主席一手击碎,成功横扫全国。今天咱们就聊聊,这11个月究竟是怎么回事。
中国被摆上了国际棋盘咱们得从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开始说起。二战还没完全结束,老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一拍即合,把中国的未来命运摆上了国际棋盘。会议中三位“老大哥”谈得热火朝天,划分了各国的势力范围,其中对中国的安排尤其“耐人寻味”。
根据雅尔塔协议,苏联得到了在远东的“特权”,包括对东北的控制权以及旅顺、大连等重要港口的使用权,外蒙古的独立问题也得到了斯大林的默许。换句话说,中国的“战略心脏”东北地区,几乎成了苏联的后院。
而罗斯福则想通过支持国民党蒋介石,打造一个“亲美的中国”。这一下,中国直接被夹在美苏之间成了博弈场。事儿一度让毛主席感到头疼。
东北是中国的工业命脉,要是被苏联控制了,中国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就要打折扣。但毛泽东是谁?他不仅在国内战场上运筹帷幄,在国际外交上更是心思缜密。
到1948年底,国共内战的格局已经对共产党相当有利。但即便如此,外部的压力依然很大,毛主席这时不仅要打仗,还得时刻关注苏联和美国的动向。国际大佬们心里各有小九九,都想通过国共内战掌控中国的未来。
苏联那边呢,斯大林对于支持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一直摇摆不定。你想啊,老斯要的是苏联的利益最大化,谁能让他在东北站住脚,他就支持谁。所以,毛主席一方面稳住斯大林的“胃口”,让他放心:解放军夺取东北是为了中国独立,不会影响苏联的利益。
另一方面,他通过一系列灵活的外交手段,确保东北的大部分资源和重工业仍然掌握在中国手里。再说美国,老蒋那边不断向美国求援,但美国内部对蒋介石的腐败早就心生不满。
毛主席抓住这一点,积极向美国传递“新中国愿意和平共处”的信息,让美国也逐渐放弃对国民党的全力支持。这一招,高明!
11个月的战略窗口期:快打慢打,节奏全在毛主席手里毛主席的军事智慧更是让这11个月的窗口期发挥到了极致。1948年冬天,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相继打响,解放军的铁拳几乎打垮了国民党的精锐主力,战线迅速推进。
到了1949年初,眼看着大半个中国已经解放,毛主席决定抓住这个难得的窗口期,迅速结束战争。这不仅是为了解放全中国,更是为了在美苏博弈中占据主动。毛主席深知,一旦战争拖延,美苏两国很可能会在中国问题上达成某种妥协,而这对中国是极其不利的。
因此,毛主席提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方针,命令解放军不间歇地发起总攻。3月,解放军渡江战役准备完毕,数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朝长江以南推进,直接攻向南京。毛主席的战略非常明确: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一口气解放全国。
南京一攻下,国民党政府便宣告覆灭,而蒋介石则仓皇逃往台湾。这时候,毛主席已经完全掌握了中国的命运,雅尔塔协议下的“分裂陷阱”被他轻而易举地跨越了。
如果说毛主席在军事上已经证明了他的非凡才能,那么他在外交上的灵活应对则进一步展现了他的睿智。在面对苏联时,毛主席始终保持着极大的灵活性。1949年,苏联虽然对中国的共产党表示支持,但斯大林对毛主席始终保持着警惕。
毛主席清楚这一点,他并没有贸然与苏联结盟,而是通过逐步让苏联看到中国的独立性,稳住斯大林的态度。这样,毛主席既保证了中国的自主性,又避免了与苏联的过度对立。另一方面,毛主席对美国的态度也是非常巧妙的。
虽然美国支持国民党,但毛主席并没有直接把美国作为敌人,而是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保持了中国在这场大国博弈中的独立性。这样一来,中国既没有过早陷入美苏冷战的对抗之中,又为新中国的外交战略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结语回顾1949年这段历史,毛主席的睿智与果敢无疑是中国走向独立的关键因素。在面对国际列强的压力下,毛主席通过抓住11个月的战略窗口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全国,打破了雅尔塔会议设下的重重枷锁。
更为重要的是,毛主席通过灵活的外交与军事策略,不仅解放了全国,还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独立自主的基础。雅尔塔会议设想的“势力范围”划分在中国失效,而新中国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彻底摆脱了外国列强的控制。
在这短短的11个月里,毛主席不仅横扫中国,更让中国摆脱了国际干涉,开启了新中国的伟大征程。这一历史时刻,不仅是毛主席智慧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力前行的见证。
参考资料:
独立自主 和平发展——中国外交60年不变的主张 中国青年报 200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