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传奇科学家隐姓埋名创就辉煌——

繁花满枝头 2024-12-14 13:58:49

有一位神秘的、传奇科学家,年轻时就曾经引领基础物理研究的方向、几次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却突然隐姓埋名十八载,为国为民创造了辉煌成就。

26年前,1998年12月10日,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王淦昌与世长辞,终年91岁。

王淦昌,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奠基人之一、核武器研究试验工作的开拓者,指导并参加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淦昌,1907年生于江苏省常熟市,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29年完成我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实验研究论文——《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

1930年,王淦昌到德国柏林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迈特纳。

1931年,王淦昌想到并提出了可能发现中子的新实验方法,曾两次向导师迈特纳提出建议但未被采纳。

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采用类似王淦昌的实验方法发现中子,并因此获得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4年,王淦昌取得博士学位后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艰苦抗战的祖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在浙江大学任教期间,王淦昌不仅成功研制出“荧光粉”、填补了战乱时期科研领域的空白,而且影响并培养了一位叫李政道的学生学习物理。

1941年,在辗转流亡路上的王淦昌也没有放弃物理粒子研究,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法,但国内正值抗战时期、根本不具备实验条件。

1942年1月,王淦昌的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引起国际物理界轰动。

1943年,美国科学家阿伦按照王淦昌的建议做了中微子验证的测量,这个方法也因此被称为“王-阿伦方法”,确立了中微子的存在。

“阿伦—王淦昌实验”被《美国物理现代评论》誉为国际物理学重大成就之一。

1946年,王淦昌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再次发表《建议探测中微子的几种方法》。

1953年,美国科学家莱茵斯在核反应堆中首次捕捉到了中微子,为此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奖。

1956年,王淦昌作为中国代表前往苏联原子核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再次震动国际物理界。

……

1960年12月,王淦昌在苏联接到国内秘电后回国,从此,王淦昌这个名字在媒体、公众视野中消失了。

一个叫做“王京”的核物理学家出现在青海金银滩基地,秘密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负责物理实验、指导设计实验元件和指挥安装,成为实验的总指挥。

……

1978年除夕前夕,王京调回北京,任核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

1978年除夕夜,两弹元勋邓稼先向王京敬酒,说,“老师,叫了王京同志十几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

其实不仅邓稼先,在国防科研领域,王淦昌言传身教、影响和造就了很多科学家,包括周光召、于敏、陈能宽、程开甲等也曾接受过王淦昌的直接指导。

1982年,王淦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王淦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6年3月,王淦昌等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由此催生了我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

1999年,追授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传奇科学家王淦昌,几次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以身许国、隐姓埋名18载,为了打破帝国列强的核讹诈,在青海大漠风餐露宿、摸爬滚打,终让中华民族扬眉吐气,为国人撑起了核保护伞、创就了不朽辉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