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军事学院,这个1951年1月成立的我国军事教育最高学府,首任院长兼政委是刘伯承元帅。

本来中央是想让刘帅去解放军总参谋部工作,但他幽默地说,自己年纪大了,以前当过总参谋长也没干好,还是去办学校,搞教育吧。中央经研究之后同意了刘帅的请求,刘伯承又提出,为了节省开支,暂时不建新校舍,先找个现成的地方把学校办起来。
于是,刘帅选择了南京东南的华东军区军政大学作为校址。这个地方原来是国民党的军政大学和国防部,占地约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刘帅和总理商量后,决定将军事学院设在此地。

学院成立之后,刘帅为了学院的师资力量,在全国各地四处奔波,费尽心思,最终总算是找齐了文化课程的老师。但是,军事专业领域的师资却远远不够,尤其是那些对外军有深入了解的教师更是稀缺。为此,刘帅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打算从曾经的敌对阵营中挑选教师。在仔细审查了原国民党将领的履历后,刘帅最终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原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身上。
在1951年的3月一天,远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领导接到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刘伯承元帅指名邀请一位正在管理所改造的战犯去军事学院授课。
管理所领导姚伦虽然觉得这事挺稀奇,但还是立刻找到了廖耀湘,向他传达了这个消息。这本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廖耀湘听后,眼睛瞪得老大,满脸惊讶,姚伦虽然也对这命令感到不解,但还是劝他说:“别有太大压力,就当是组织给你的一个任务,你看怎么样?”廖耀湘知道推不掉了,只好答应:“那我去试试,要是讲得不好,我马上就回来。”当他到了军事学院时,没想到刘伯承院长竟然亲自在门口迎接他。

在一番简单的沟通后,刘伯承直接进入了正题,明确地说:“我们请你来,是想先请你讲三个问题:一是你在缅甸新6军时用的小部队战术、森林作战法和城镇村落战斗的经验;二是你在辽沈战役中的体会,包括双方的优缺点;三是你对部队建设的看法。”面对刘帅,廖耀湘紧张地说:“我怕讲不好。”刘伯承微笑着鼓励他:“放心大胆地讲,这三个问题只有你能讲,我们只能做你的学生。”
之前,刘伯承元帅也邀请过一些投诚的前国民党军官来授课,但有些解放军学员心理上不太能接受,课堂上有时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当听说要请在辽沈战役中被俘的廖耀湘来授课时,一些学员心理上更加抵触。刘帅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耐心地对学员们进行了思想引导。
他说道:“我自己也是从旧军队出来的,还做过四川的军阀呢!我和朱老总都是一半时间做军阀,一半时间搞革命。毛主席说过,革命不问出身,不问先后,只要站在革命队伍里,就是志同道合的战友。这些教员是经过毛主席和周总理同意,由我亲自邀请来的,他们热心地教给我们军事科学和文化知识,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就应该尊重他们。”

廖耀湘紧张地走上了军事学院的讲台,一开始他的额头上就冒出了不少汗珠。随着演讲的深入,他仿佛又回到了那片广袤的野人山,回到了缅北那炮火连天的战场……穿越野人山正值雨季,道路被洪水淹没,瘴气弥漫,毒虫肆虐,补给中断,药品稀缺,许多士兵不幸遇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廖耀湘下令扔掉不必要的装备,轻装上阵。在艰难的二十多天里,他们吃完了干粮,甚至皮带也成了食物,不得不沿途寻找野果充饥,最后不得不忍痛宰杀战马,将肉切成片分给每个人,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吃一片。廖耀湘带头吃芭蕉根,剥树皮,一边吃一边鼓励士兵:“为了国家,为了抗击侵略者,我们必须坚持下去。”
课程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刘伯承元帅拍着手走上讲台,紧紧握住廖耀湘的手,称赞道:“廖将军,你的课讲得太精彩了!”

廖耀湘因为讲课效果好,就在南京军事学院担任了四年的军事教员。他住在富贵山脚下的军院宿舍,生活得到了学院很好的照顾。廖耀湘利用休息时间还亲自编写了《小部队战术》、《森林作战战法》和《城镇村落战斗》等军事教材,这些书籍对于部队的实际作战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能够有效地补充军事学院在这些领域的教学资源。
1956年年初,廖耀湘被调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继续学习。在那里,廖耀湘深入学习了马列主义以及毛主席的著作,并撰写了许多理论性的心得体会,因此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刘少奇同志的特别表扬。

1961年,廖耀湘作为第二批特赦的战犯离开功德林,之后成为全国政协的文史专员。1964年,他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68年12月,这位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去世,享年62岁。
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政协为廖耀湘将军举行了追悼会,并将他的骨灰安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褒奖了他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