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视察学校发现一女生眼熟,打听后以为认错,学生强忍没说话

凌高谈过去 2023-08-26 11:06:10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6年的一次活动中,周总理感觉给他倒水的女学生很面熟,一度以为自己认错人了。

其实周总理没认错人,这个女学生的父亲叫龙潜,在革命年代曾经给他当过秘书。

龙潜这个人,革命意志坚定,工作能力突出,但是一生愧对家庭。越是年长,对后辈的关爱操心就越多。工作之余,周总理多次介入龙潜的家事。

一弃原配

龙潜1910年出生于四川云阳,受革命思想洗礼追求进步,但是其父观念传统,所以父子二人产生不少矛盾。

都说男儿有志在四方,龙潜努力学习,考取上海的一所大学。可是龙父却不想儿子跑太远,打算把龙潜禁锢在身边。

有些父母就是这么不可理喻,有的是太喜欢儿女不愿和孩子分离,有的是担心儿女走太远后无法照顾自己,总之想方设法地要把儿女留在身边。

龙潜考上大学,在十里八乡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龙父自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让儿子念书,但他另有办法——让儿子结婚。

即使是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男人结婚后心就安定了,性格变得稳重、成熟,某些涉外岗位还会专门安排结婚的人。

龙父也是这么想的,给龙潜包办了一个婚姻,办完婚礼妻子怀了孕才放龙潜离家。

作为一个老古董,龙父从来没有意识到,孩子小的时候会受父母摆布,一旦翅膀硬了肯定要反抗;当初管得越严,日后反抗就越激烈。

龙父同时也没有想过,责任对男人的束缚大小,取决于男人怎么看责任。

20世纪初的进步青年,思想是什么样的呢?是革命,打破一切封建束缚。

不管传统如何,只要被视为封建遗留,青年会瞬间弃之如敝履——即使是汉字都差点被废,更何况一个婚姻?

龙潜对这场包办婚姻厌恶至极,觉得是封建礼教对自己、对妻子的迫害,要远离家乡、前往革命中心、寻找灵魂伴侣,婚后没多久就跑到上海了。

龙潜对妻子就没愧疚感吗?好像真没有,他对妻子的感情也是厌恶,从来不承认这场婚姻。

但这对龙父无所谓,他就是要给自己找了一个满意的儿媳。

所谓结婚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时结婚儿女自己的意见从来都是次要的。

龙父帮儿子找的媳妇对公婆十分恭敬,对丈夫也十分顺从,龙父对此十分满意。

新媳妇属于没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传统女人,这让龙潜很不满意:平时说话没有共同语言,一切以夫为纲,老公说啥从来是只听不回。

尤其是那双小脚,完全是封建礼教的典型特征!

受不了家中的“窒息”生活,龙潜跑到上海追求理想去了。妻子被留在家中不闻不问,却坚持遵循三从四德要求,悉心照顾公婆。

龙潜在上海过得艰苦却思想很充实,1930年加入革命队伍。

由于他热血沸腾却又经验不足,经常冒险行动,最终在1932年被捕入狱。

不得不说,龙潜确实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还在监狱里入了党。不过,他被捕这事对家人就不太好了。

在农村,男性劳动力就是财富。由于龙潜离家远行几年不回,龙家又非大富大贵,龙潜的妻子在老家过得很苦。

小脚女人干不了农活,主要靠缝缝补补赚点家用。

由于担心龙潜在监狱过得不好,龙潜的妻子还给他寄钱。虽然不多,但十分难得。

妻子的真心始终没有打动龙潜,依然被嫌弃着。龙潜很希望妻子能改嫁。

只是远在上海的龙潜管不了家里的事,在家乡的妻子思想也很封建,绝不会有离婚再嫁的想法。

再当渣男

1937年,因为“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逼抗日,不得不做出一些缓和国共两党关系的举动,龙潜因此被释放出狱。

组织上安排龙潜去延安学习,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被安排去了重庆,再后来辗转桂林、武汉多地工作,1939年成为周恩来的机要秘书。

不过龙潜始终没有回家看看那位原配妻子。他不知道的是,这些年妻子和儿子吃了太多的苦。

龙父去世后,因为龙潜生死未卜,龙家被吃了“绝户”,家产被大伯霸占,龙潜的妻儿被赶出家门。

妻儿受苦的时候,龙潜却苦尽甘来。在武汉工作期间结识了第二任妻子贝海燕。

贝海燕小时候父母双亡,随外婆流落在上海的工厂,很小就体验到了资本的邪恶。

那时的上海有着中国最大的工人群体,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进步工人组织。

贝海燕从小耳濡目染,很早就对革命心生向往,就连名字都取自高尔基的名著《海燕》。

在武汉工作期间,龙潜觉得贝海燕是新时代女性,思想进步、谈吐大方,很快就迷上了。

贝海燕觉得龙潜是革命英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很快就芳心暗许。

两人互相吸引,再加上龙潜年龄不小也想结婚,二人走到一起自然是水到渠成。

只是结婚后贝海燕才知道,龙潜原来有过一段婚姻,还有一个儿子,自己竟然稀里糊涂地成为“小三”和后妈!

动荡年代,不管是妻离子散还是抛妻弃子都很常见,男人三妻四妾也不是新鲜事,所以大部分人也能接受龙潜的行为。

但是,周总理看不惯龙潜的做法,意思是新青年敢于冲破封建束缚,追求婚姻自由、追求真爱值得肯定,但是原配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而且龙潜入狱期间对他不离不弃,必须妥善安置原配。

不过这时的龙潜也没办法补偿,因为他大伯的无情,他早就联系不上原配和儿子了。

周总理动用组织力量找到龙潜的原配和儿子,并安置到延安。

龙潜和贝海燕过了一段时间的幸福生活,但是这段婚姻依然没有经受住世俗的考验。

贝海燕因为怀孕,被组织安排去了延安。后来因为延安被蒋介石和日军双重封锁陷入经济困难,延安开始精兵简政。

贝海燕因为身孕和带孩子无法工作,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

贝海燕被安置在招待所居住,但她不愿无所事事白吃饭。

当时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号召有知识的妈妈去福利院照顾孩子,贝海燕遂报名当保育员,这引发夫妻二人的重大矛盾。

龙潜说你现在是干部身份,去福利院就是工人了,整个招待所里响应号召的就你一个,又是何必呢?

但贝海燕高风亮节,说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为革命,龙潜吃多少苦都不怕,但是对身份地位却有一定的执念,而贝海燕则很理想主义。这样的差别,为二人的婚姻埋下隐患。

龙潜在湖南某大学当教务长期间,贝海燕自觉文化水平低不适合在大学工作,主动申请去了某纺织厂。

所谓美女爱英雄,龙潜走到哪都有女人瞩目。贝海燕去纺织厂后不久,就发现后院起火,龙潜竟然和一个女学生好上了。

再被斥责

当时一个比龙潜小二十多岁的女学生,对龙潜这个老革命心生爱慕,不顾一切扑了上来。

龙潜已经四十多岁,孩子也不小了,但是又有几个男人在小姑娘的热情面前能把持住呢?龙潜很快就焕发第二春,跟贝海燕离婚了。

在新中国刚建立的那段时间,党中央一向很警惕少数干部耽于享乐、成为李自成第二,于是犯法的严打、违纪的严惩、缺德的严管。

针对频繁出现老革命离婚娶年轻姑娘的问题,虽然原因多种多样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党中央认为这股风气必须刹住,当时刘少奇还专门抓了一个正面典型和一个反面典型做宣传。

龙潜离婚找女学生的事很快成为湖南省委的反面典型,省委专门开会批判龙潜,龙潜自觉没脸在湖南待下去,申请调动工作,最终去了广东任职。

比起省委的批判,更让龙潜接受不了的是来自老领导周总理的斥责。

他再次婚变的事情被反应给周总理,对私德要求极高的周总理见不得昔日的部下如此放纵,把龙潜严厉批评一顿。

不过龙潜觉得自己追求自由恋爱,又不是进城找小老婆,也没对前妻和孩子不管不顾。

贝海燕也是革命干部,俩人离婚不违法不违纪,虽然不道德但也不至于如此小题大做,咋就被总理亲自过问了呢?

思来想去,龙潜觉得总理那么忙,哪里有空管自己这点家事?肯定是贝海燕找邓颖超告状去了。

在延安的时候,贝海燕作为唯一一个响应号召,放弃干部身份去福利院的妈妈,邓颖超对贝海燕印象深刻,二人私交甚好。

龙潜遂修书一封,向贝海燕坦诚他婚内出轨,确实私德有亏,对不起贝海燕的深情和一双儿女,但是你犯不着跟总理和邓颖超大姐告状吧?这让自己以后怎么去见总理?

贝海燕看到这封怨气冲冲的信后感觉莫名其妙,心说我啥时候跟总理和邓大姐告状了?

在那个特殊年代,婚姻问题如果闹得太大,往往会影响政治前途。贝海燕恨龙潜,但还不至于想毁了他。

更何况两人当初是协议离婚,既然各种意见都达成一致,贝海燕也犯不着再去告状。

想要写封信解释,但是贝海燕又放下了笔。在这场婚姻中她被伤透了心,已经办理了离婚手续,她就不想再跟龙潜有任何瓜葛,所以放弃了解释。

确实有人跟周总理告状,但龙潜没意识到,他这一辈子对妻子和儿女亏欠太多了,恨他的人可不止贝海燕一个。

龙潜和第一任妻子生的儿子,从小就跟母亲颠沛流离,受尽人世冷暖,从未得到龙潜的关爱,不仅恨父亲,更对母亲的遭遇感到不平。

当得知龙潜又要换老婆的时候,龙潜的大儿子感觉怒发冲冠,于是写信给自己的恩人周总理告状。

龙潜后来才知道其中真相,对贝海燕的愧疚之情更深了。因贝海燕一直想要女儿贝璐瑛的抚养权,龙潜就把女儿交给了贝海燕。

又挨批评

老一辈人的恩怨,并没有影响贝璐瑛和父亲的感情,贝海燕也不曾阻止女儿见父亲。

贝璐瑛受父母影响,也很想见见那个对父母婚姻影响巨大的周总理,很快就有了两次机会。

1963年,贝璐瑛到北京看望父亲。几年未见,龙潜对女儿思念日笃,下班时经常带着贝璐瑛出去玩。

一天晚上,龙潜正带着女儿看演出,没想到周总理和邓颖超也去了现场。

当时周总理在演出结束后跟演员和群众互动,邓颖超则也进入群众中聊天,巧合的是邓颖超看到了龙潜父女二人。

龙潜长期不和女儿一起生活,突然带着个女学生出门,知道龙潜黑历史却不认识贝璐瑛的人指不定怎么想呢。

见邓颖超走来打招呼,龙潜主动介绍说“这是我女儿”。

虽然没留下误会,可一向很亲民的邓颖超突然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对贝璐瑛说贝海燕是个好干部、非常好的干部,你要好好向你妈妈学习。

龙潜的资历和革命贡献要比贝海燕大得多,邓颖超这么说让龙潜感觉面子挂不住,显然自己两次离婚的事至今还让邓颖超看不起呢。

贝海燕也能体谅父亲的窘迫,刚想说自己就是跟着妈妈生活,就看到父亲神情尴尬,于是什么也没说。

龙潜羞愧难当,害怕待会儿又被周总理批评一顿,就带着女儿匆匆离开,贝璐瑛甚至没有跟邓颖超说出自己的名字。

从这以后,龙潜和贝海燕就再没见过周总理夫妇,但是两家人的渊源并没有就此断绝。

1965年,贝璐瑛考上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这是一所周总理亲自提议建立的学校。

1966年,周总理来到第二外国语大学视察,期间贝璐瑛被安排给总理倒水。

长期从事隐蔽战线工作的周总理记忆力十分惊人,龙潜虽然已经几十年不在自己身边,但还是记得当初那个机要秘书的模样。

民间传说女儿像爸爸,周总理并不认识贝璐瑛,但是看着贝璐瑛的脸立刻陷入沉思。

周总理很好奇,问身边的人这女学生是谁,听说姓“贝”后就没再追问。

传统上孩子都跟爸爸姓,总理也不知道贝璐瑛跟妈妈生活,遂以为自己认错人了。

贝璐瑛也没有上前解释,无论是贝海燕还是龙潜,私下里都教孩子不要到处炫耀父母的身份,要靠自己努力。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贝璐瑛家里跟总理的渊源,贝璐瑛也没有上前主动介绍自己。

虽然没说话,贝璐瑛心中却有波澜,一不小心把水倒在杯子外面,为此她被同学批评。

巧合的是,第二天周总理知道这些事情。在总理的亲自指示下,这场因为倒水引发的风波才平息下去。

1974年,贝璐瑛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看到周总理,此后周总理就因身体原因很少公开露面。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去世,龙潜、贝海燕母女跟周总理近四十年的羁绊就此结束。

在那一天,无论是重病缠身的龙潜,还是辛苦上班的贝海燕贝璐瑛都泪流满面。

斯人已去,思念长留。

本文由“红色史令”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0

凌高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