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亲自肯定,邓公是淮海战役总指挥,可为何功劳最大的是粟裕

凌高谈过去 2023-08-26 11:06:05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淮海战役,邓小平是毛主席亲自认定的总指挥,但最终的最高荣誉却是粟裕,而且连指挥都被误认为是粟裕。

战争胜利,同是战场指挥刘、陈等人都没有捞到功劳,粟裕却将荣誉抱了个满怀。

粟裕大将到底凭借什么,超越别人拿下了这个一等功呢?

战场形势

在战争爆发之前,粟裕一直都只是副司令。可随着淮海战事的不断演变,整个淮海战役,都开始围绕着粟裕的部署来打。

这一切的背后,其实都离不开十六个字:胸有成竹、用兵如神;临危不乱、头脑清晰。

在淮海战役之前,其实有一场被称为“小淮海”的战斗。当时按照中央军委的想法,由陈赓谢富治兵团、刘邓大军,以及陈毅粟裕大军形成三把尖刀。

当时蒋介石派出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的兵力,向中原地区进发,准备汇合其东北以及华北地区的兵力,包我军的饺子。

然而西南和东南两个区域的兵,都被派遣出去后,中原地区就被袒露了出来。

中央军委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中原将是我们最佳的战场。三把尖刀从豫西、鲁西南、豫皖苏地区以及大别山方面,朝中原方向包围过去。

陈谢率领的部队在豫西,陈粟大军鏖战在鲁西南和豫皖苏地区,这两支军队的主要作用就是打配合。

一是与国民党包围过来的两个部队对抗,起到拱卫中原、避免其将我军大包围的目的。

二是为了分割战场,将中原与长江以南分割。尽可能的保证,国民党不再对中原战场进行增援,减少我军在中原战场的压力。

三则是为了防止敌人回撤,收缩后包围在大别山的刘邓大军。至此三支军队呈现出“品”字阵型,互为犄角之势,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都有保障。

中央的作战想法,主要就是阻断国民党南部对中原的支援,将阵地放在敌方主要统治区内,迫使其在整体态势上转攻为守。

中原地区我们以守待攻,拖住国民党的主力兵团,等待东北战场收尾后,再收拾中原战场。

从敌人对东北地区的包围中脱身,对其位于中原战场的主力兵团进行反包围,精妙的对战场进行了分割。

但是,再好的规划,在随时变动的战局面前,也会疲于应对。

我们低估了敌方军队的战斗力量,无论是在装备上、还是人数优势上,我们都无法与之抗衡。

在反包围攻势形成之后,军队却发现,国民党除去在进行大包围的军队外,长江一带依旧保留有许多军事力量。如此一来,我们原本规划的对长江和中原战场的分割线,现在不够稳固了。

为此毛主席命令,位于“品”字型布局偏南一侧的粟裕,率领纵队越过长江,在江南地区开辟根据地,对敌人进行骚扰。

缓解我军在大别山的压力,阵型由原来的“品”字转变为“丫”字型,与刘邓大军相呼应。

两支部队在敌方的统治区内,更快的消耗其战争潜力,引国民党军队回援,为留守在中原的部队创造优势,也能为东北部队进场做准备。

谁知道,原本该速战速决的辽沈战场,却因为林彪在行军上过于谨慎,迟迟不愿发兵,还准备班师回长春。

战机一再延误,毛主席对于林彪的迟疑,气愤的发去电报,让他严格服从命令,执行中央军委的决定。

那边东北部队迟迟没有进场,这边粟裕又对战局有了不一样的分析。

对于中央军委让其横渡长江,去到南边的命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北边的林彪迟疑,南边的粟裕也不听安排,这可把中央军委气坏了,连带对粟裕也产生了不满。

用兵如神

但是粟裕管不了那么多,坚持的认为自己的方案更适合目前局势。他在一再致电中央没有回应后。拉着认可自己方案的陈毅,赶向了中央。

粟裕在会议上再一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在中央战场,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靠着滚雪球来实现全国解放。

现阶段分割战场的理论,虽然在战术上十分优秀,但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也大。

粟裕说,自己这支军队不能渡江南下。首先就是,南下之后,后方部队的补给是个大问题。

中原战场我们部队有地域优势和群众基础,可以维持军队的补给。但我们在江南地区的群众基础,不足以支撑陈粟大军的补给。

若是依靠中原地区的后方补给,运输难度将急速增长。战士过江已经很艰难了,更何况是跨过长江天险运输物资。

二则是,自己部队无法承担军委目标的判断。陈、粟军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具有威胁力,达不到够吸引敌方中原主力部队的目的。

南下不仅达不到缓解中原部队的局势,反而会让我军在中原地带的部署被影响。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军有能力与国军的主要兵力,在长江以北完成决战。

通过对其地方主力的围剿,来完成滚雪球式的全国范围内的解放。

会议上,毛主席就对粟裕的阐述有了认可的意味。但是光靠纸上谈兵可,可打不好仗。

当晚找到粟裕展开探讨,两人对于战场和现有局势,作出了许多构想与讨论。

第二天,毛主席认真的与中央军委进行了研讨。

中央军委在推导过后,中原地区徐州一带,可以作为战场,这就是一开始的“小淮海”。

随后中央方面又收到了刘、邓的建议,决定让粟裕单独指挥战场。但粟裕说他离不开陈老总,军队也离不开陈毅,最终只能让陈老总担任总司令,粟裕职位低一点。

不过唱反调,也是要有实力的。毛主席给粟裕提出要求,要粟裕在半年之内,协助刘邓、陈谢大军打几个胜仗,挑起中原战场的大旗。

把蒋介石在中原地区的部署打垮,力争消灭国军的几个主力部队。

面对毛主席提出的要求,粟裕虽然觉得为难,但也觉得事在人为,可以一试。

在粟裕的布局之下,这次战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歼灭国军兵团主力,共计9.4万余人,使得中原大片地区得到了解放。

国民党依靠中原地区,对我军进行攻略的优势被打破。只能依据城市、交通道路等主要地区,来维持自己的防守姿态。

随后粟裕挥师向东,全歼济南国军守军。在此战争中,为了防备国军前来解围,粟裕部署了近半的华野部队展开阻击。

敌方见到这个阵势,错误的估计了我军的主要目的,因此不敢冒险出兵支援济南。

此战活捉了敌方将领,威慑了国军的其他几个兵团,致使丘、黄、李等国军主要兵团心生退却之意。

战斗胜利后,粟裕看着并未消耗太多的实力,决心趁着士气正盛继续出击,顺势向着两淮地区出击。

在这场战斗后,我军的山东根据地,与苏北根据地贯通了起来,至此“小淮海”完美实现。基于这样的成功,粟裕向中央提出展开战局。

事实上,在粟裕与中央“唱反调”之前,中央根据现有局势,早已经做好了布局。

按照中央的想法,当前国内局势不明朗,尤其是中原地区未完全解放,在这里展开战役,不是明智之选。

中央更偏向的是,依靠群众优势来与国军打消耗,在对敌人不断的反击中,逐步的扩大我方优势,争取在最后化被动为主动。

就像我军熟悉蒋介石部队的作战方式一样,国民党对我们也极为熟悉。

当时蒋介石认为,要对付时间消耗战术,就不能拖。如果陷入我们的节奏,那么国军就再无获胜的可能。

共产党以逸待劳,那么国民党就应该一鼓作气,依靠自己现有的庞大优势,一战定输赢。

所以在动员兵力时,蒋介石就鼓励自己的军队说:我们军队数量就多他二十万,主动权在我们手上。

当时蒋介石为了速战速决,几乎调动了手底下的所有兵力。

除了压在中原战场的三大主力兵团外,就连其他分散的国军,也在他的要求下,向北方逼近。

反观我们这边,虽然北方的辽沈战役取得了优势,但整体布局上仍旧困难重重,尤其是中原战场,压力巨大。

为了缓解北方的压力,中央军委才走出了“品”字型布局这步棋。

依靠我军的韧性优势,来吸引国民党的军队主力,为辽沈战场的最后收尾提供时间。然后让空出来的林彪部队南下,支援中原地区。

事实上这样的布局,如果所有的一切,都按照预想中的走,或许这一战将会是非常漂亮的反包围作战。

但是中央军委错估了地方的战力,也没预料到林彪的选择,这也就造成了我们的被动局面。

这时候,如果粟裕不出面,按照中央的计划进行。或许最终的结果,仍旧是可以完成解放的,但是时间上要拖多久就未可知了。

正是看清楚了这一点,粟裕才一再的向中央方面致电。最终按照粟裕的作战计划,豫东作战完美结束,中原大片区域被解放。

成为主角

国民党在中原区域失利后,只能回撤防守。粟裕趁胜追击,全灭了国民党济南方面的军力。

山东和苏北之间被打通,“小淮海”形成后了。这之后,粟裕并没有守在中原区域,而是准备扩大战场,展开真正的淮海战役。

粟裕提出先打其第七兵团,扩大影响,逼迫国民党主力军团向长江以南后退。

经过“小淮海”一战,中央已经认可了粟裕的作战能力,没有犹豫就同意了他的构想。

随后的时间中,我军先后包围了黄维兵团,将主力对准徐州,开始了对敌人主力的清剿。

蒋介石看到战局不利,开始指挥杜聿明带领军队撤出中原,潜藏在敌方内部的谍报人员,拿到了杜聿明准备撤退的路线图。

粟裕再次与中央起了争执,他认为,杜聿明不会走谍报中记载的路线,固执的选择,依照自己推演的退军路线来安排。

这一次粟裕又对了。

占据优势的国军主力,没逃过我们的包围圈,被彻底锁死在中原战场,等待他们的只有失败。

黄维、杜聿明等人的溃败,让国军在中原的布局全面崩盘,精锐部队几乎消灭殆尽,再无进攻的可能。

淮海战役能成功,离不开粟裕对战局的分析,以及作战时对时机的把控。

尽管当时邓公是中央任命的总书记,实际上,都是粟裕通过毛主席来指挥总前委,邓公更多的是把握方向,为粟裕大将的作战计划打配合。

在邓公纪念网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它在谈及淮海战役的时,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描述作战的指挥分工。

由邓小平等人进行统筹安排,粟裕担任具体的指挥工作。

这句话充分的肯定了,邓公等人把握大方向,主要还是为粟裕大将保驾护航。

事实上,也正是粟裕对淮海战役的构想,才让我们发现了,在中原地带就可以与敌人主力军进行决战的完美战机。

也是粟裕极限用兵,大打运动战,战战告捷,奠定自己战神的名号。

在面对国民党的大撤退之时,准确预判其突围方向,没有受到假消息的干扰,成功在陈官庄包围杜聿明部队。

凭借着这些战果,粟裕成功的将功劳抱个满怀。淮海战役后,粟裕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将,毛主席亲口说,这个第一等功劳,他当之无愧。

在战场上,一个有能力大胜仗,还能够判断战局,给出准确作战计划的大将,在那个时代是多么难得的人才。

毕竟中央虽然有军委坐镇,但中央军委不可能在大战在即时,走遍所有战场。多疑战场的实际战机把控,依靠的就是当时的司令员。

粟裕的成功,让毛主席看到了一个新的军事能将。所以在建国后,粟裕被委以重任,走遍中国军区进行调研,为我军的成长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

本文由“红色史令”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1 阅读:897

凌高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