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轻重 清戴震的命题。戴震反对宋儒的“执理无权”论,指出:“人伦日用,圣人以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权之而分理不爽,是谓理。”(《孟子字义疏证》卷下)批评宋儒以经为“理”,以“天理”作为评价是非价值的标准,“实不知有时权之而重者于是乎轻,轻者于是乎重”(同上),不知轻与重的转化。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其“执理无权”在政治伦理上的贯彻或体现,由是祸害天下。认为不能执著于理,而否定权变。并对“权”作出解释:“权,所以别轻重也。”(同上)分别轻重的“权”,其义有二:一是指度量轻重的标准。“凡此重彼轻,千古不易者,常也;常则显然共见其千古不易之重轻。”(同上)二是指轻重的价值评价,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重者于是乎轻,轻者于是重,变也,变则非智之尽,能辨察事情而准,不足以知之。”(同上)权是根据外在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反应。戴震肯定权的价值和历史作用,其目的是要恢复汉儒主张的反经合道为权。
知行一事 清翁方纲的知行观。认为知与行互为前提,同王守仁“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知行合一说有所不同,指出:“知与行一事也。必能知而后能行,必能行而后能知,无二理也。”(《读李穆堂原学论》)把知与行的统一解释为知与行的互相促进,认为“知与行合言之”是指“策其行即所以励其知,励其知即所以策其行,故教易施而学易从也”。提倡知行统一说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日常伦理原则的践履而避免空谈,说:“人必明乎知与行为一事,则一身一家之日用伦理,无在非实学也。”
六经皆器 清章学诚用语。对孔子所编六经的意义的一种解释。他说:“‘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不离器,犹影不离形。后世服夫子之教者自六经,以谓六经载道之书也,而不知六经皆器也……夫子述六经以训后世,亦谓先圣先王之道不可见,六经即其器之可见者也。”(《原道》)用“道不离器”的唯物观点来说明历史的典章文物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表现,以破除士人对儒学经典的迷信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