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究竟有多厉害?两人根本没有可比性

青史如烟吖 2025-02-05 17:27:52

曹操的身边都有一个早逝的天才,此人便是郭嘉郭奉孝。

郭嘉虽仅活到三十八岁,但是他的名气丝毫不比曹魏的其他谋士差。民间更是有着“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俗语,更加证明郭嘉的不凡。

郭嘉仅仅当了十一年的谋士,为何他的名气会如此之大?他作为谋士,究竟为曹操做出了什么贡献?

郭嘉:十胜十败论

建安元年,曹操身边发生一件大事,他的谋士戏志才去世了。戏志才生前被曹操寄予厚望,但是很可惜,他年纪轻轻便染病去世了。

在戏志才去世之后,曹操身边没有人辅佐他。于是曹操就给“人事部部长”荀彧写了一封信,让他再给自己找一个接替戏志才的谋士。

几天之后,荀彧就带着郭嘉来了。郭嘉虽然是被“人事部部长”荀彧举荐来的,但是这毕竟是个“董事长”身边的职位,肯定不能直接就上任的。

所以郭嘉来到许昌之后,第一件事是先去找曹操“面试”一下。只有得到曹操的首肯,他才能跟随在曹操身边。

而曹操见到郭嘉之后,给出的面试题目是:袁绍占据着整个冀州,而且旁边的青州、并州也在他的掌控之下。

最近这他总是派遣小股军队进攻我方城池,我想讨伐他,但是却打不过他,你说我该怎样对付他?

郭嘉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个问题,他反问了曹操一句:“您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打不过他呢?我认为您只要敢于和袁绍开战,肯定能战胜袁绍。

当年西楚霸王项羽,那是何等的强大?但是他不还是输给了刘邦吗?”

曹操觉得此人可能有点水平,但是不多。

郭嘉见曹操对自己说的话并不是很认可,于是又对曹操说:“我说出这种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依据的。

我认为袁绍有十大败点,而您有十大胜点,虽然袁绍人多,但是您与袁绍开战,必然获胜。”

第一条,袁绍虽然身边谋士如云,但是自视尊贵,平时的繁文缛节非常多。谋士们在他身边受到很多限制。

而在曹操身边的谋士,只需要顺其自然即可,自然就会有很多的好点子,这是曹操的道胜。

第二条,袁绍的兵马肆意进攻,他站在了理亏的一方,而我方是为了维护正义而奋起反抗,代表了正义的一方,这是义胜。

第三条,汉朝末年的律法过于宽容,导致犯罪的事情时有发生。而袁绍却以宽容治理宽容,必然不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信,盗贼们只会愈加猖狂。

而曹魏在汉朝宽松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严厉的律法,极大减少了犯罪概率,让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让大家都不敢犯罪,这是治胜。

第四条,袁绍看起来非常宽容,但背地里心胸极为狭隘。他任用每一位谋士,却在背地里怀疑人家,不听从人家的建议。

实际上袁绍所相信的,只有他的宗亲罢了。而曹操作为一方霸主,却没有任人唯亲,连自己这种来路不明的谋士也能任用。

而且荀彧先生曾说您用人不疑,在这方面便已经超越了袁绍很多,这是在肚量上的胜利。

第五条,袁绍虽然有许多谋士为他出谋划策,但是此人却不敢采用。说好听的是谨小慎微,说难听的就是胆小怕事。

而曹操在听到策略后,很快便能分辨好坏,然后加以应用,这是在谋略上的胜利。

第六条,袁绍总是仗着自己四世三公的身份看不起别人,用指出别人错误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名声。

因此,那些经常纸上谈兵的人会依附于他,因为他们都喜欢肆意评论他人。而曹操在平时不喜欢弄虚作假之人,自己也以节俭持家为荣。

因此来投奔曹操的人也一定是有高尚品德之人,因此手下全是真才实学,并且忠心耿耿。

像许褚、典韦这二位大将,便是最好的证明,这是在道德上的胜利。

第七条,袁绍平日里虽然号称“乐善好施”,但是他所行的只是小善,这天下的小善是做不完的。

给了乞丐一文钱,后面还会有无数的乞丐;给了灾民一碗粥,后面还会有无数的灾民。像袁绍和曹操这样身居高位者,不能只有这种妇人之仁。

而曹操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不在意眼前的小事,而放眼于全天下的大局,为了全国的百姓而战,这是在仁德上的胜利。

第八条,袁绍手下的大臣们,虽然共事一主,但是心中却互相猜忌。他们在朝堂上的争权夺势,在朝堂下暗中陷害,这是袁绍的失职。

而在曹操的麾下,将士们团结一致,谋士们共商大计,这是在明智上的胜利。

第九条,袁绍在平时虽然看似饱读诗书,但是他遇到事情时却难以分辨对错。他身为主公,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将来必然会铸成大错。

而曹操在面对事情时,遇到错的事便会用法律纠正,遇到对的便会大力赞扬,这是在政治上的胜利。

第十条,袁绍虽然号称自己手下兵多将广,但是他却不能善用。曹魏这里虽然不如他人多,但是这里的将士却比袁绍的精明得多。

而且曹操知人善用,且用兵如神,士兵们都非常信任,袁绍却不能做到这件事,这是在武治上的胜利。

这十条听完,曹操非常高兴。他不光是因听到了郭嘉这篇有理有据的“文章”而高兴,他也看到了郭嘉的潜力。

郭嘉思考事情时非常完备,能从多个方面来看待问题,这是一个顶尖谋士必要的才能,于是曹操就将郭嘉留在了身边。

后来曹操出征吕布,曹操认为士兵们有些疲惫,想要回城休整,但是郭嘉却指出,此时的吕布军更加疲惫,应当趁机进攻。

曹操听取了郭嘉的建议,果然生擒了吕布。在郭嘉的辅佐下,曹操讨伐了反叛的刘备,打得刘备投奔了袁绍。

就当曹操准备与袁绍作战时,听闻孙策直奔了许昌,众人皆大惊失色。只有郭嘉预言了孙策的死亡,果然孙策被许贡的刺客给暗杀了。

之后曹操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如同郭嘉预料的那样,袁绍虽然人多,但是彼此之间不能呼应,最终导致袁绍军一盘散沙。

曹操拿下官渡之战的胜利后,袁绍病逝。曹操想趁机出击,收复冀州,但是郭嘉却让曹操静观事变。

袁绍的两个儿子果然为了争夺冀州打了起来,曹操坐山观虎斗,最终趁着两只老虎都疲惫时出击,不仅夺下了老虎嘴里的肉,还踹了老虎两脚。

曹操打算出击乌桓,许多人都持反对态度,唯独郭嘉支持曹操。最终曹操在郭嘉的辅佐下,轻装速进,一举端掉了乌桓人的老巢,大获全胜。

至此,在郭嘉的辅佐下,曹操统一了北方的国土。但是此战过后,郭嘉便病逝了。

诸葛亮:隆中对

曹操见到郭嘉时,郭嘉给出一篇《十胜十败论》。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自然也给出了一篇“面试”文章,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着眼于天下,为刘备复兴汉室的梦想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而《隆中对》说的便是复兴汉室之法。这篇《隆中对》在此后数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都被刘备定位是基本国策。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指出,当初董卓作恶,天下豪杰共击之,最后的结果却是不欢而散,后曹操和袁绍占据北方。

而曹操与袁绍比起来,实力明显弱了许多,但是曹操却能在官渡之战胜袁绍,进而统一北方除了天时地利,曹操胜利的最重要原因是人和。

曹操能够知人善用,袁绍却并不能做到,因此他输给了曹操。如今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已经难以与他正面抗衡。

但是我们可以联合江东孙氏,他们在江东之地已经根深蒂固,成为民心所向。两国可以互相帮助,但是不可与之为敌。

荆州与益州两地不仅地势险要,而且还有丰富的物资,这里可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他们的主人却没有什么本事。

如果能占据荆州与益州两地,再联合东吴对抗曹操,这天下局势便十分清晰了。

到时候,天下三分,刘备等人则可在蜀地以逸待劳,后霸业必成,复兴汉室指日可待。这便是诸葛亮不用出草庐,便能够写出的三分天下之策。

由此可见,郭嘉的眼光还是更短浅了一些,只是帮曹操统一了北方的国土。难道曹操就不是志在天下的人了吗?那肯定不是。

也许郭嘉心里明白,曹操南下必然失败,因此没有提出南下的策略。也许那时郭嘉已经病入膏肓,没能为曹操留下统一天下的计策。

但无论是从战略眼光还是从兵法应用上来看,郭嘉其实远远比不上诸葛亮,但是这都是根据已有的情况来推测的。

倘若郭嘉能够多活二十年,那么事情一定不一样吧!至少在赤壁之战时,曹操就不会输得那么惨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