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国都朝歌,周朝国都西岐,古代这两大名城如今在什么地方?

青史如烟吖 2025-02-05 17:27:54

商纣自裁的朝歌,周武王发家的西岐,这两个地方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镇。

一个作为商朝的国都,曾建有摘星楼、鹿台等大型建筑;一个作为周朝的都城,从炎黄二帝时便已经出名,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历经几千年的风吹雨打,这两个名城里的建筑恐怕早就归于尘土了,但是我们还可以找到他们的遗址。

这两个地方如今在哪里?它们的现状如何?

商纣灭亡之地

在小说《封神演义》里,商纣王的朝歌,就是一个魔窟。商纣王带着他最爱的妲己,在朝歌的宫殿极尽奢靡,还发明了炮烙这种酷刑来折磨百姓。

但小说毕竟是小说,还是有一些是文学改编的,比如妲己其实根本就不存在,纣王虽然比较残暴,但是也没有以杀人取乐。

商纣王名为帝辛,他们家是子姓,就是说如果不当皇帝的话,纣王家的人应该都是姓子的。就比如“殷有三仁”中比干、箕子、微子。

他们三个人其实都是纣王的亲戚,而且还是关系非常近的亲戚。

帝辛的父亲叫帝乙,帝乙的父亲叫做帝文丁。比干和箕子都是帝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兄弟,而且帝乙在任时,他们俩都曾受到重用。

当时他俩的侄子帝辛登上皇位后,比干他们对其并不是很尊敬。虽然帝乙去世的时候将帝辛托付给了比干,但是帝辛却并不听他们的话。

而微子就不是纣王的叔叔了,他是纣王的哥哥。

因为在商朝末期,已经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微子就是帝乙的长子。

而纣王帝辛虽然是帝乙的小儿子,但是他是帝乙的嫡子,因此是由帝辛继承了皇位。

这三人都曾劝谏纣王,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微子屡次亲谏,想用兄弟之间的感情让纣王悔改,但是纣王左耳朵进右耳朵,根本不往心里去。

微子很生气,他对两位叔叔说:“如果国家还能治理,就算是国灭身死,我也没有怨言。但是如今国不可治,还不如趁早离去!”

于是微子离开朝歌,隐居在了山中。后来周武王姬发灭了商朝,微子“肉袒请罪”,投靠周武王。

周武王见他态度诚恳,而且素有贤名,便放过了他,并且将他官复原职。

微子本名为子启,后来他在商朝发源地商丘建立了宋国,成为了宋姓的始祖。

在微子走后,箕子也开始给纣王上谏,这次纣王连听都不听了,根本就不见他。

箕子看着先人六百年的基业即将毁在这个侄子手里,心里很不是滋味。

箕子心中郁闷,只好每日装疯卖傻。他把自己的头发给割了,披头散发的样子真的很像疯子。

纣王以为箕子真的疯了,于是就把他关了起来,将他贬为了奴隶。

后来周武王杀进朝歌的时候,箕子趁乱跑了,还带走了自己的学生和一帮商朝老臣。箕子带着他们跑到了箕山,在这里隐居起来,不再与王朝拉扯。

不久之后,周武王为了能够治理天下,到处寻找贤者,最终在山上找到了箕子。

但是箕子表示商朝虽然灭亡了,但是他还是商朝的臣子。周武王见他的态度坚定,便没有强求。

周武王走后,箕子担心周武王还会再来,于是带着自己身边的人离开了山里,一路向东,来到一个小岛。

小岛环境优美,适合居住,于是箕子带着人在这里定居,并给这里起了一个名字——朝鲜。

箕子在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王朝,传了四十多代皇帝,共一千多年。直到汉惠帝时期,被手下篡了位。一直到现代,朝鲜依然有许多跟箕子有关的景物。

在平壤牡丹峰山脚下,还曾经有规模宏大的箕子陵,但是如今已经被拆了,成了牡丹峰青年公园。

唐朝时曾在朝歌为箕子建了一座箕子庙,柳宗元还在此庙里写了碑文,这篇碑文一直到今天依然留存。

当时的箕子庙建于汲郡,也就是唐朝的朝歌,那时候每年都有人去箕子庙祭祀,因此柳宗元为了祭祀,写下了这篇碑文。

而比干就比较惨了,他死谏纣王,惹得纣王大怒。虽然没有妖怪在身边蛊惑纣王,但是纣王依然是剖开了比干,观看了比干的心。

这件事就算没有妲己那群妖怪的存在,纣王依然干得出来。不过比干还是留下了后人,周武王为比干后人赐名林坚,是如今福建林氏的祖先。

当初朝歌被周武王攻下后,并没有被毁。由于当时商纣王是放火自杀,因此朝歌遭受了重创。

后来朝歌这片地方,被周武王封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本来希望着武庚能老实生活,但是他却起兵造反,周武王只好再次出兵,这次顺便把朝歌也给推平了。

从此之后,朝歌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一个传说。这块地方在春秋时期是晋国的地盘,在战国时期归了魏国。

汉朝又设朝歌县,曹魏时期改为朝歌郡。晋朝改为朝歌县,并归入汲郡。元朝时将汲郡改为淇州,明朝又改为淇县,然后就一直到了今天。

如今朝歌遗址就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淇县,那里还有当年鹿台的遗址。鹿台当年应该是个大平台,后来被分割成了六个小平台,如今有四个已经成了平地,仅剩下两个。

这里便是当初纣王的宫殿,后来纣王兵败后,他放火烧的也是这里。

周武发家之处

纣王在朝歌建造酒池肉林的时候,西岐的西伯侯逐渐壮大起来,隐隐有超越商朝的气势。

比干几个都劝纣王一定要重视此事,但是纣王只顾着玩乐,并没有在意。西伯侯也就是周文王姬昌,他算是西周的奠基者,周武王的父亲。

是他带着周族的人,趁着纣王昏庸之时,将自身的实力壮大了起来。

他的两个儿子姬发和姬旦,一个是周文王,一个辅佐周文王,是比周文王还要出名的周公。他们三人在西岐这个地方建立起了伟大的周朝。

西岐这个地方,并不是因为周朝而出名的。就算周文王不在这里发家,西岐依然会被人们铭记。

因为在炎黄二帝那个时期,岐山出了一位上古时期最有名的医生——岐伯。

岐伯作为当时最有名的医生,曾与黄帝一起写下了医书《内经》和《难经》,这本书合称《黄帝内经》。

如今我们经常用“岐黄”或者“岐黄之术”来代指中医,其中的黄是黄帝,岐就是指这位出身西岐的岐伯。

当初在周文王路过岐山时,曾在这里听到一阵非常奇特的声音。后来周文王带着专业人士来辨别这种声音,周文王才知道原来这是凤凰的叫声。

像凤鸣龙啸这些的声音,都是非常吉祥的象征。于是周文王就选择西岐作为周族的属地,这便是凤鸣岐山的典故。

后来岐山果然给周族带来了吉祥,周族部落很快便强大起来,还消灭了强大的商朝,成为了新一代的霸主。

在春秋战国时期,岐山一直都是秦国的领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废除了分封制,岐地归属于内史郡。

汉朝建立之后,岐地被分割开来,分给了好几个县。后来经过历史的变迁,这片地区多次改名,但是岐山县依然存在。

新中国成立之后,又经历了多次改革,最终岐山县被划入了宝鸡市。

时至今日,在岐山县内的河岸附近,已经发现了十九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力地证明了岐山地区的历史深度。

后续经过专家们的发掘,周朝的历史遗迹也出现了人们的视野中。

通过对这些历史文物的分析,专家证明它们就是商周时期的文物。数量规模之大,证明这里一定是周朝的重镇。

尽管周文王后来迁都到了丰邑,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但是西岐作为周部族的发家之地,周朝也肯定不会放弃此地。

如今在整个岐山县,存在着仰韶、龙山文化遗址,以及凤雏遗址共有五百多处,实在是令人惊叹。

在这些遗址中,还出土了毛公鼎、大盂鼎等国宝级的青铜器。这些东西都被收藏进了博物馆,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岁月长河带走了无数的繁华。朝歌和西岐这种著名的城池,在数千年过后也不过剩下了一小块遗址。

有形之物终会归于尘土,无形之物才能永远留存。这两城池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所经历的故事却永远流传了下去。

也许在数百年后,就连遗址也会彻底消失,但是只要提起这些地方,人们依然能想起,在这里,曾经有位名叫比干的臣子,为了劝谏自己的君王,献出了自己的心脏。

0 阅读:64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