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被害后,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孩子,以地为姓,现如今成南方大姓

青史如烟吖 2025-02-05 17:27:53

炎黄二帝、大禹治水、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这便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起源。

数千年过去,许多东西都泯灭于人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也早已锈迹斑斑,不再耀眼夺目。

有形之物难以长存,无形之物却能流传至今。有一样东西,在如今随处可见,它来源于商周,它便是我们的姓氏。

如此有名的上古大姓究竟是哪个?你是其中一员吗?

比干的家事

每个王朝由盛转衰,已经成了历史的规律。正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世上也没有永远延续的王朝。

大禹建立的夏朝,最后毁在了夏桀的手里。商汤成为皇帝,因为汤的封地在商,因此他改国号为商。

商汤刚当上皇帝的时候,也是一位明君,全国百姓没有不说他好的。但是商朝最后又毁在了商纣的手里。

纣王是从古至今出了名的暴君,但是他手下有着一等一的忠臣,但可惜的是,纣王根本不会用。这些年的皇帝生活,已经让他失去了理智。

在《论语·微子》中,孔子将箕子、比干、微子三人称为“殷末三仁”。三人都是商纣王的臣子,他们还都是商纣王的亲戚。

因为在商朝,朝廷不能重用外姓臣子,算得上是“家天下”。

商纣王名为帝辛,他的父亲叫帝乙,帝乙的父亲叫帝文丁。

而这三位仁人中,箕子是文丁的儿子,也就是乙的弟弟,纣王的叔叔。

箕子的本来姓子名胥余,因为箕子的封地在箕,所以又被人们叫做箕子。

而微子也是子姓,他的名字是启。不过后来他投奔了周武王,改姓宋,如今宋姓的起源就是他。

子启是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哥哥,但是由于商朝后期已经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微子虽然长子,但是庶出的身份让他与帝位失之交臂。

比干和箕子是同辈的人,他也是文丁之子,纣王的叔叔。比干自然也是子姓,名干。由于子干的封地在比邑,因此他又被称为比干。

比干年幼时很聪明,勤奋好学,是他们兄弟几个里学问最高的一个,因此被授予了少师之位,辅佐帝乙。

帝乙在临终前,将自己的儿子帝辛托付给了比干,让比干辅佐帝辛治理天下。可惜的是,帝辛根本就不听他的。对于比干掏心窝子的话,纣王也听不进去,

最终落得自焚的下场。

比干作为大臣,他提出过什么建议呢?

比干的政事

比干历经两朝,在他哥哥帝乙任商王的时候,比干就已经是朝中重臣了。此时的商朝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国库充盈。

因此,比干进谏,希望帝乙能够减少百姓们的赋税。国库里的粮食都满了,与其收百姓那么多粮食,还不如让百姓们自己吃。

百姓们的存粮多了,人口自然也能上去。比干还建议,在减少赋税的同时,把徭役也给减轻一些,这样百姓们才能安居乐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帝乙打小就觉得自己这个弟弟有学问,因此对比干言听计从,商朝因此也迎来了一波人口大增长。

比干认为如今的粮食产量已经够了,因此他建议帝乙,鼓励支持畜牧业的生产,然后还要多研究冶炼铸造,增强军备。

但是后边这两条还没有正式施行,帝乙便患了重病。在临死之前,他将纣王托付给了比干,希望比干能好好辅佐帝辛。

帝辛在位时期,比干之前的政策起了效果,商朝的人口数明显增长,百姓安居乐业,商超稳定。

周边的一些小国听说商朝这么好,纷纷前来归顺,商朝的国土面积也迅速扩张,国家实力也不断增强。

帝辛觉得,这么强的国家不去打仗实在太亏了,于是不顾比干等人的劝阻,非要出兵攻打其他国家。

但是帝辛的第一仗便碰上了铁板,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这个国家给打下来。这一战过后,商朝的军事实力遭到了很大的削弱。

此时的商朝已经在走下坡路。纣王在朝歌大兴土木,战士们在外浴血拼杀,很快便要把商朝的老底子给耗完了。

而且商纣王暴虐无常,经常以酷刑惩罚百姓,连最后的民心都失去了。

纣王在酒池肉林里享乐时,西伯侯的势力已经越来越大,隐隐有超过皇室的趋势。比干得知此事之后,赶紧把此事汇报给了纣王。

但是纣王还在做他的美梦,总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殊不知已经有不少人盯上他的帝位了。

纣王的淫乱无度,引得三位朝中大臣的反对。但是微子数次上谏,纣王连理都不理,微子对自己这个弟弟有些失望。

在最后一次上谏没有得到回复后,微子内心的侥幸已经消失,他认为靠上谏已经无法叫醒纣王了。

于是他找到比干和箕子,对他们说:“今日如果还能挽救国家,就算是国灭身死我也认了。但是如今大王根本无法治理国家,那还不如趁早跑了。”

于是微子离开了殷商,不知道去了哪里。后来周武王击败商纣,微子再次出现,向周武王负荆请罪,并且表示自己早已脱离了商朝。

周武王见他如此热情,也就没有追究他商朝皇室大臣的身份,并且将他封在了宋地。因此,后来微子改姓了宋,建立了宋国,后世中的宋氏便是微子的后人们。

微子走后,箕子依然在商朝任职,他看着商朝六百年基业即将毁在纣王手里,心里很不好受。

有人劝他向微子学习,既然如今的纣王不听谏言,又何必跟商朝共存亡呢?

箕子说道:“如今因为纣王不听我的谏言,我就要离他而去的话,是在用君王的恶名来衬托自己的善名,我不忍心这样做啊。”

纣王败给周武王后,箕子趁乱逃走了,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

后来正在全天下寻求贤者的周武王,来到了箕山上,想要请箕子出山。

但是箕子却拒绝了周武王,他表示虽然商朝已经灭亡,但自己永远是商朝的臣子,不会去做他国的臣仆。

周武王见箕子意志坚定,只好放弃了让他出山的想法。

周武王走后,箕子担心他再来,于是箕子带着自己的学生,以及有些不愿意臣服的商朝老臣,一路向东,越过大海,来到了朝鲜半岛。

“朝鲜”这个名字,就是当时箕子给起的。箕子带着大概五千人来到了朝鲜,开始了新的生活。

箕子来到朝鲜半岛后,使这里的科技水平迅速发展。为了统治百姓,他建立箕子王朝。箕子王朝传至四十一代,一直到汉惠帝年间才覆灭,后世的人们称其为朝鲜文圣王。

箕子在朝鲜的影响很大,箕子陵曾是朝鲜著名景点,但是20世纪50年代,被金日成下令拆除。

微子亲谏纣王失败,箕子苦谏纣王也失败了。如今,三位谏臣只剩下一个比干在苦苦支撑。

比干认为,此时已经到了危及国家存亡的时刻,于是比干决定死谏纣王,希望能用自己的生命让纣王悔过。但即便是比干流多少血,纣王也没有悔过,反而对比干的行为十分恼怒。

纣王说,你比干非得管着我,不让我干这干那的,不就是想当圣人吗?管住了我好彰显你的本事是不是?你不是要死谏吗?我听说圣人长得都是七窍玲珑心,本王就要剖开看看,你这位圣人长的心,究竟有没有七个洞!

于是纣王就真的将比干的心挖出来看了。

圣人比干之后

比干去世的时候,他的妻子妫氏还怀着他三个月的孩子。为了躲避纣王的追杀,妫氏只好带着孩子躲了起来。后来妫氏在树林中生下了这个孩子,为他起名为泉。

后来周武王天下求贤期间,得知比干后人没死的消息,下令在全国寻找圣人比干的后人。

周武王找到妫氏母子后,将他们带回了皇都。本来比干的儿子应该姓子,但是如今商朝已经覆灭,再姓子有点不合适了。

于是周武王亲自为其赐林姓,因为他是在长林(位于今河南卫辉市)出生的。周武王想着姓都赐了,名也赐一个吧,于是又赐名坚。

因此,比干的儿子就是林坚。后来林姓就一直流传了下来,林坚也就成了林姓的始祖。

现如今的福建省,林姓是第一大姓,足足有五百万人姓林。

而在其周边地区,比如广东、浙江、台湾,这些地方的林姓也是非常多,能够排进前五之列。

而比干的妻子妫氏,后来也改为了陈氏,因此林氏与陈氏的关系自古以来就非常好。直到现在,在南方还有着“林陈一家亲”的说法。

这便是几千年前留下来的传承,是我们几千年来未曾断绝的历史渊源。

1 阅读: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