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她是真正的大女主

郑师傅谈房 2022-03-11 17:38:42

这本来是一部40年前的日本电影。

但却在我感到紧张的时刻,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吸引力,让我耐心地花两个小时把它看完。电影《远山的呼唤》以清新的气息,在我躁动、局促不安的生活之外,打开了另一片原野。

那是风和日丽的北海道,农场雨夜,母牛接生的辛劳与喜悦。

那是无比真实的生活感,和一段我许久都没听闻过的、真挚的爱。

没有曲折的剧情,也没有烧脑的逻辑,但我看完之后,久久不能从故事中走出来。

▲《远山的呼唤》海报

如果你正处于困顿和迷茫,也许可以来感受这一声,来自远山的呼唤。

雨夜里来的男人

《远山的呼唤》剧情概括起来其实非常简单。

它讲述了一个失手杀人在逃的男主田岛耕作,潜逃到了女主角风见民子家的牧场里做帮工,两个人发生爱情的故事。

民子是一个寡妇,她的丈夫在一年前去世了,自己一个人带着儿子武志,经营着这家农场。男主耕作需要一个庇身之处,女主民子则需要一个劳力,在一个雨夜的邂逅之后,耕作成为了农场的工人。

这两个人本质上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和极度孤独的处境。他们在互相帮助、辛苦劳作的过程中产生了爱情。但影片的最终,耕作在自首的路上被捕。

而民子,同时下定决心成为耕作的妻子,等他回来。

平淡的故事下,电影有着强烈真实的“生活感”,和含蓄真挚的爱情。这对于当下的我来说,都是早已久违的观影体验。

特别是影片在细节上的设置,让观众仿佛正置身于北海道的农场,和片中的人物一起体验着那里的生活。

▲《远山的呼唤》海报

耕作刚刚来到民子的农场做工时,民子提醒儿子武志,这个男人也许不该雇的,如果他干坏事,你就马上来告诉妈妈。

还是儿童的武志说,如果他干坏事我就揍他。

民子笑了笑鼓励他说,就靠你了。

▲民子的儿子——武志

在牧牛的草场,天空上落着紫色的霞光,母子俩一起拉好围牛的绳子,亲密地交谈着。

这一段温暖又真实。其中能看到母亲对儿子的悉心叮嘱,也能看到小孩子的勇敢天真,像极了我们每个人和妈妈的对话。

同时,一望无际的牧场,栅栏、木屋和牛群,草地连着天空,观众也切身地感受着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耕作刚刚来到民子的农场做工时,民子提醒儿子武志,这个男人也许不该雇的,如果他干坏事,你就马上来告诉妈妈

晚上民子让武志去给耕作送饭,顺便打听耕作的名字,耕作也问武志叫什么,听到之后夸这是个好名字。武志马上高兴地跑到母亲那里说起这件事,结果当民子问起叔叔叫什么时,武志就已经忘记了。

电影中每一处情节都是这样简单,但又富有生趣。

导演山田洋次很会把握和处理这些场景,体现了他个人独特细腻的心思。

除了“真实感”,电影也有梦幻的一面,或者说是朦胧。

故事发生在北海道,北海道是森林之岛,又是多山之岛,具有强大的自然生命力。在荒芜的原野上,空旷的草地与广阔的天空接壤,天空时常是蓝色,夕阳下又会被染成粉色或是紫色,一切都在暮色的映照下变得柔和。

这些山川与风月,拥有强大的治愈能力。

特别是对于在城市待了很久,每天穿梭于车水马龙、置身于高楼大厦的人们来说,回到自然总是能忘却很多的烦恼。

不过相比于生活气息或者自然美景,本片最打动人的地方还是耕作与民子的爱情。

▲《远山的呼唤》剧照

一个是丈夫离世、独守农场的寡妇,一个是妻子离世、四处躲藏的逃犯,两个孤独的灵魂,在一个寒冷的雨夜相遇。

他们彼此需要,但都知道瓜田李下的尴尬。故事直到结束,两人都始终和对方保持着距离,也约束着自己内心的情感。但在慢慢地相处和试探中,两个人不由自主地靠近,你帮我一次,我帮你一次,你来我往中,看到彼此的真心。

电影中有一幕,严格来说,那算是一段40年前的真切表白——民子问耕作:“武志他一直想问你,你能在这呆多久。”

两人都不敢看对方。

耕作低头回答道:“都听你的吧,反正我到哪都一样。”

民子高兴而又害羞地说:“我想武志肯定会很开心的。”

两人的感情在这种细微之处流露,很克制、内敛,但又无比动人,是一种独属于东方人的“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美感。

▲一个寡妇,一个逃犯,他们都约束着自己内心的情感,在慢慢地相处和试探中靠近

最终在又一个雨夜,耕作向民子坦白了自己逃犯的身份,怕影响到民子一家的生活,他想把活辞了。

恰好这时,牛生病了,民子非常无助、害怕。隐忍的她终于爆发了,她对耕作说:“你不要走。”然后紧紧抱住耕作,诉说着自己的内心,这份真挚的感情也终于在此时变得明朗,两颗孤独的心走到了一起。

这份爱情里,民子显得真实又美好,她善良但有原则,内敛但不软弱,敢爱敢恨,勤劳坚毅。

她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生活,面临爱情时,也不会丢失自我。

▲民子善良但有原则,内敛但不软弱,敢爱敢恨,勤劳坚毅

民子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她活在40年前的农场里,却比当下影视作品中许多“大女主”,都更有自主性。

她为爱远嫁北海道,丈夫死后,又果断拒绝前来求爱的村民。她一个女人再辛苦,也要经营农场,因为她知道,活着应该靠自己。

她爱耕作,不是因为农场需要一个男人。

就算耕作要坐牢,她也要等耕作回来。

影片中最后火车上的那一段对白,让屏幕前的我眼泪夺眶而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民子失去男主角,也会生活得很好。但她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爱,就像一株木棉,不攀附、不痴傻,向来含蓄,却在枝头开出火红的花。明明白白、情深意重。

《远山的呼唤》,几乎是给焦躁的我,造就了一个梦。

在梦里,我一度觉得自己正和电影里的人生活在一起,每个人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我身边。氛围、故事细节、情感,一切都好像是真实的,是我渴求已久而又从未得到的。

我会为耕作教武志骑马的场景而感到幸福,也会为耕作和民子的离别而落泪。

当电影结束时,我甚至没办法很快地走出来,久久还沉浸在北海道草地上柔软的风中。

逃离当下、逃往原野

电影到最后,也没有点破“远山的呼唤”到底是什么。

但我想每一个看过电影的人,都会给出一个足以感动自己的理解。

故事发生在北海道的农场,周围是连绵起伏的山。“山”宁静沉稳,也是治愈和抚平内心的力量,同时,“山”对于岛国日本而言也是一种自然神性的象征。民子和耕作的爱情就发生在这里,自然而美好。

▲故事发生在北海道的农场,周围是连绵起伏的山

“呼唤”可能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民子最后决心等待耕作从狱中出来时,内心对耕作的思念与呼唤;

一层是导演希望通过展现一种贴近生命、自然的人性的美好(如果看来早已逝去多年),从而对目前正处在迷茫的精神世界里的人们,发出一声回归自然、找寻真切爱情的呼唤。

电影采用散文化的叙事手段,使“远山的呼唤”变得拥有层次和内涵。“远山的呼唤”是影片所抽象出的感觉,一种氛围。

《远山的呼唤》中有大量的自然风光镜头。原野、草地、天空,再加上旧世纪的滤镜,北海道景色既温暖柔和又明媚艳丽,像一幅幅画。

▲《远山的呼唤》中有大量的自然风光镜头

日本很多电影都有着类似于《远山的呼唤》里的美学特征。

《千与千寻》中,千寻误入的神明之地有着大片的森林和海洋,在那个远离世俗的地方她获得了成长;

《情书》中,渡边博子面对着北海道的雪山喊出了经典的台词:“你好吗?我很好”,最终才释怀。

日本的电影总是喜欢拍自然,山、海、树,这些远离城市的场景在许多治愈、纯爱的日本电影中频繁出现。

当生活很累的时候,看这些电影就会觉得治愈,面对忙碌不安的生活,短暂的回归自然能让人松口气。

▲《千与千寻》中,千寻误入的神明之地有着大片的森林和海洋,在那个远离世俗的地方她获得了成长

每个人在漫长的一生中,总有很多想要“逃离当下”的时刻。可能是工作学习的压力、情感问题带来的困扰、人生价值的自我怀疑,我们心底偶尔冒出一股力量,促使自己不顾一切地朝远处跑。

跑到无人的荒野,跑到山顶与海边,跑到地平线的尽头,然后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叫喊。

《远山的呼唤》就是这样的力量。

它所描绘的无论是环境还是人性,都是来自现代社会的“呐喊”。

20世纪末的日本遭遇了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社会开始动荡不安,各种社会问题频发,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依托,他们降低内心欲望,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治愈和慰藉自己的心灵。

这一改变也体现在了同时期日本的艺术创作上,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有着远离繁华喧嚣的城市、回归美好自然的立意或暗喻,他们摆脱复杂离奇的剧情设计,通过简单的故事和单纯的情感找寻内心的平静。

▲《远山的呼唤》剧照

回顾这些电影时,我们总能在其中找到一些精神力量,特别是每一个处在巨大竞争压力和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的人。

一次逃往山川海河的机会,在口中轻轻念出,心脏都会为之震动。“逃亡情结”作为一种最原始的冲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

《远山的呼唤》突破了我们设下的心理防线,在远处的某个草场、天空和原野中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它不像一个故事,像我们逃亡路上的落脚点,我们在其中感受着北海道起伏的山峦、温暖的阳光、厚实的土地,也感受着人性的美好、爱情的美好。

耕作被抓走,民子依然要等他回来,火车开向远方,我们也有机会大哭一场。

在这片电影的原野里,屏幕前的我们,偶然地卸下自己负载的情绪。

▲耕作听到民子的誓言,依然要等自己回来。向民子的方向微微鞠躬,落下了泪水。

小时候,我家附近拆迁,周围越来越多房子倒下,天空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空旷,地面四处是灰白色的碎石块,我四处奔跑,躲到没有人的地方,坐在荒芜的废石砖上。

这一段经历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那个场景,我仍旧印象深刻。

我再也没有遇到这样让我能够自由奔跑的原野,甚至不再记得自己当时在那样的环境生活过,可是每当我悲伤难过,那一种逃亡的冲动总是愈加强烈。

而在某一天,《远山的呼唤》就是这片原野。

我在民子的故事和北海道的山野中,庆幸自己还没丢掉热爱生活、感受美好的能力与原始的冲动。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