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为什么专制社会热衷暴力统治?

颜威说历史 2025-01-08 17:19:06
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古拉格群岛》《第一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症楼》。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古拉格群岛》

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成书于1968年,于1973年在法国出版。《古拉格群岛》其实是索尔仁尼琴的报告文学,全称是《古拉格群岛,1918-1956,文艺性调查初探》。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了苏联20年代到50年代各种骇人听闻的事实,全面揭示出专制社会中的恐怖、暴力、血腥、荒谬、残酷、残忍和人生悲凉。同时也体现出索尔仁尼琴的人道精神。

古拉格不是一个实际地名,而是索尔仁尼琴的一种比喻说法。他把整个苏联比作海洋,在这个海洋上处处皆是劳改营的岛屿,他把岛屿称为“古拉格”,这样的“古拉格”涵盖了从白海中的岛屿到黑海之滨,从北极圈到中亚平原,从莫斯科中心到列宁格勒郊外的广阔地域,即“古拉格群岛”。

《古拉格群岛》有上中下三册,分为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他以普通民众变成群岛居民全过程(即被抓捕、刑讯、劳改、苦役、流放)为线索,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苦难的劳改营生活画卷。他引用时事报告,他叙述真人真事,大量地揭露事实与真相。

在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新社会、新制度的尝试失败后,俄国走上了全面奴役专制社会。统治充满了高压,整个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暴力和恐怖之中,法治破坏殆尽,个人没有任何的保障,任何法律和制度都抵不过契卡。

契卡拥有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的特权,他们可以随意将无辜的人们投入劳改营,契卡人员想出各种各样的折磨方法逼迫“犯人”承认自己头上的莫须有罪名,民众会在莫名其妙中被带走。

“这是刺耳的夜间门铃声或粗暴的敲门声。这是夜间执行任务的行动人员穿着不擦干净的靴子雄赳赳地跨进门来。把逮捕对象从热被窝里拖出来,使他完全处在半醒不醒的无能为力的状态中,神智是不清的。立即把被捕的人带走,最后进行搜查,凡查抄的东西一概运走。”

就这样一个人忽然下落不明了,连妻子母亲等最亲近的人都不知道这个人的情况。逮捕之所以是个充满恐怖色彩的词语,因为它意味着你整个生活的急转剧变,瞬息间将你从一种状态转入另一种状态。从此,现在就变为过去,而不可能的事却成为真实的现在。对普通人来说,如此的急转剧变简直像个晴天霹雳让人猝不及防。

当然,更恐怖的是成千上万的封闭劳改营。苏联劳改营最初开始大范围推广是在1929年,到斯大林1953年去世的24年间,共建立了近500个中心劳改营,每个中心由数千个小型劳改营组成。据说这个原本只是教化,但最后逐渐变成维护专制统治、垄断权力、迫害生命的工具。

总之,那个社会,由专制强权所控制,所有人都不能主导自己的命运,异化的权力主导着人的命运。不确定性、恐怖、恐惧成为常态,每个人每天都在担惊受怕。那么,专制社会为何热衷于暴力和恐怖统治?

为什么专制社会热衷暴力统治?

根本原因在于权力垄断,专制社会中,权力高度垄断,建立起以君主为权力中心的宝塔式官僚机构。它加强了自奴隶制国家以来个人的权力,明确了君主具有无限的权力,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君主出言为法,“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君主的意见是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与行为规则。

权力垄断的专制社会,更多不是依赖法治,不是依靠法律和制度,实质是人治,依赖君主的个人素质。对于专制统治的维持,不是从制度上依靠统治阶级内部的协调,也不是靠制度上对个人权力的制约和控制来保证,而是较多地依靠统治者个人的素质。所以君主的个人素质决定了他们的施政方式,如果专横跋扈、残忍暴力,那统治自然是暴力和恐怖的。

同时,为维持君主的绝对权力,统治者往往以残酷的暴力,对民众实行无情的镇压和杀戮。当然,统治最初主要是以平衡、安抚、劝戒、笼络、利诱等“软质”手段,当这类手段收效不佳或缓慢时,他们会坚定地依赖国家机器和暴力工具来平息、剿灭。

所以,只要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有多少无辜者在“劳改营”受苦役刑,甚至被非法处死,那都是小事情,不必大惊小怪。对人的漠视和仇视,是那个社会最大的问题所在。

本文参考文献:

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王菲.《绝境中的存活——对索尔仁尼琴“劳改营小说”的思考》

0 阅读:83
评论列表
  • 2025-01-09 15:27

    索尔仁尼琴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回到俄罗斯,索氏批美国,小便拿出来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