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当代著名作家,曾在外交部工作,1968年死于国务院部委办公室

雅可谈过去 2025-02-02 14:08:30

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了与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我党在上海创建了一个文学组织,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左联的旗帜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也曾经是左联的一员,被誉为“左联最年轻的战士”,名叫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有哪些特殊的经历呢?

1916年,司马文森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的一个劳动人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12岁那一年,司马文森跟随族人南下菲律宾,成为一名童工,在此期间,经常遭受资本家的欺压与凌辱,15岁那一年,在外漂泊三年的司马文森终于回到了家乡,进入泉州黎明中学学习。

当时,黎明中学有许多追求进步的老师,他们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有一位叫张庚的老师,对司马文森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张庚的影响下,司马文森接触到一种全新的思想,即马克思主义,鉴于早年时期受欺压凌辱的那段悲惨经历,司马文森很快接受了这种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徒。

1933年,司马文森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司马文森主要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主编了一份名为《农民报》的报纸,经常以林娜等笔名在泉州一些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向农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

当时,蒋介石在全国实行白色恐怖政策,泉州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不得已之下,司马文森只得转移到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组织干事,主要负责暨南大学及江湾农民文艺学习小组。

在此期间,司马文森经常以耶戈为笔名在《申报》曾刊物上,发表一些针砭时政和揭露社会现实的短篇小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随后,司马文森先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与中国文艺家协会,为抗日救亡做宣传和进行募捐活动,为坚守在四行仓库的爱国军士送医药和给养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司马文森被派到桂林,由中共南方局、周恩来通过李亚群联络工作。

此后,司马文森一直奋战在文化宣传与统战工作上,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一定的贡献,1949年9月,司马文森前往北平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担任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随后出席了开国大典。

1950年前后,司马文森与香港文化界人士共同创作《火凤凰》、《南海渔歌》、《血海仇》等五部电影剧本,并拍成电影,在香港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上映,然而,1952年,司马文森却被港英政府非法递解出境,引起我国外交部的抗议。

从1955年开始,司马文森先后担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西亚、非洲司司长等职务,于1964年出任中国驻法兰西共和国文化参赞,在外交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为我国外交领域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

1966年,司马文森奉召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文化和外交部门成为“重灾区”,由于司马文森三十年代曾经在上海工作,了解江青和张春桥的一些底细,又因司马文森曾经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从事统战工作,于是司马文森被扣上三条莫须有的罪名,受到人身迫害。

1968年5月22日,司马文森被肇事者摧残至吐血、心肌断裂亡于国务院部委办公室,终年52岁。

1970年6月,国务院向外交部下达指示,为司马文森同志举办追悼会,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0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