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建议安葬毛主席遗体,选址一在风景秀丽地,第二处地点太意外

经史如诏 2025-02-08 09:17:12

生前号召火葬,还是政治局里第一个签署遗体火化的领导人,最初的遗体保护,计划时间很短,15天,供人追悼就够了。

时间无限延长,纪念堂建成后,遗体永久保存,鲜为人知,几十年光景中,不是没有人提议过,最“疯狂”的当属周涛。

争分夺秒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告别活动少不了,遗体保存,成了问题,15天时间,问题不算难,工作人员做了些一般性处理,渐渐的,事情还是不对。

追悼活动越进行,越是割舍不下,中央决定永久的遗体保护,早期建议如安葬在北大的斯诺,寻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立块洁白的石碑,建议不错,却被很快否定。

原则上的问题,毛主席的遗体不能埋葬,人虽去世,精神仍在,必须让人民群众永远都能看到他,既已决定永久保存,如何存储,成了最大的问题。

面部颜色、容貌、神态都要合乎要求,想供瞻仰,就要接受光的照射以及温度和空气的湿度,都是问题,却也并非无解。

列宁是成功的例子,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女尸,更是保存了2000多年,办法总比困难多,9月11日,遗体被放进有机玻璃棺,解决了火烧眉毛的问题,并不代表事情结束了。

18日追悼会结束,遗体很快就被转移至一处秘密地点,一个“遗体保护组”几乎集结了整个中国的对口人才,人多,意见也多,矛盾也多,不过,争的不是一个对错,唯一目的,只是能够实现遗体的永久保存。

商量了很久,最终敲定“气液相结合的原则”,量身打造的纪念堂为辅助,专门建立了一套升降系统。

时间的推移伴随着技术的升级,每一棒都坚持不懈,付出最大努力,正因做出了这么大的付出,故而当周涛提议将毛主席遗体安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时,多方才觉得这是天方夜谭。

好端端的,周涛为何会有如此想法?

无异于平地惊雷

2008年,周涛大胆开口,建议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修建世界最大的土葬公墓,还想将毛主席保存多年的遗体搬至这里,觉得比放在天安门广场的意义更好。

饭可以乱吃,话却不可以乱讲,作家身份,也属有头有脸的人物,给出了原因,想物尽其用。

“火葬破坏了人体,不推荐,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而沙埋,无疑是土葬的最佳替换方式”。

大多数的潜意识,沙漠总伴随干燥,周涛却拿出充足的例证,塔克拉玛干沙漠底下全是水,流量相当于一条长江,“它会成为一座圣城”。

分析的出发点,不想浪费大自然的馈赠,也想借此助推新疆发展,虽然国家重视,靠石油、煤炭等资源发家效果也不错,可一旦公墓建成,周边城市就会全部转化为服务型城市,有人,经济就活了。

理想很丰满,正因丰满,更注定不会被所有人接受。

运输需要成本,尤其沙漠,地处总属偏远,何况自然地带,利用更需谨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想动,需要充足的研究和支撑,激进去做,只会是承担不起后果的冒险。

理智之外,还有人情,亲人离世,总断不掉思念,安葬身边,便于亲友日常凭吊,山高路远,说服力,明显不够,更何况,比起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中国的土地,更显富余。

想法激发了讨论,却注定不会成真,而提出这一“荒谬想法”的周涛,动机是好的,却只是草草结束,如他本人的寿命,绚烂过,却因意外凋零。

因为突发心梗,周涛在2023年的乌鲁木齐逝世,享年77岁,对新疆这片土地,他是真的爱的深沉,要不然,也不会提出修建公墓,以助力发展,祖籍山西,周涛为何会去新疆?

属于文学的一生

出生在1946年3月的江西榆林,父母工作上的安排,1955年,拖家带口去了新疆,一直在此地生活,适应了,也爱上了,1979年特招入伍,是个有墨水的文化人。

年轻时爱写诗,写了二十多年,拿到全国奖后,觉得没意思,开始写散文,样样通,样样精,1996年散文集又获得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成了行业有头有脸的人物,还不肯老实,七十岁又去写了长篇小说,活了一辈子,也写了一辈子,别人总说一个人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若真如此,属于周涛的一定是文学。

算幸运者行列之人,为数不多的滑坡,在公墓的修建以及毛主席遗体的安葬,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修建纪念堂,没少费工夫是真的。

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兼具了美学效应和庄严肃穆,敲定的33.6米高度,并非心血来潮,而是连阳光折射的剪影都考虑了进去,最终确定的位置,不会太高,又能恰好遮挡正阳门的屋顶。

细节的尽善尽美,是设计人员对毛主席无尽的爱,说不完的话,汇聚成每日络绎不绝的纪念长龙,主席人虽去了,遗体在,念想就在,宛若只是睡着,从未真正离去。

中国共产党壮大于人民,而毛主席,也从未离开过人民,它长眠在了晶莹剔透的水晶棺,供各族人民世代瞻仰,也圆了中国人民不离主席之愿…

0 阅读:4

经史如诏

简介:经略史海,一诏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