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1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西晋影响极为重大的事情。当时,十几万的晋军在一场战事当中遭遇了惨败,最终全军覆没。面对这样的惨状,身为太尉的王衍发出了深深的感慨,他说道:“这一切啊,都是平日里清谈所惹出来的祸。要是我们这些人能稍微有点担当,有那么点儿责任感,也不至于落到如今这般死路啊。”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他这一番感慨就放过他们。就在当天晚上,王衍和其他36位诸侯一同遭遇了不幸。他们所在的地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故,也许是房屋坍塌之类的吧,总之他们被墙壁给压倒了,而且就这么被压死在了当场。经过这一系列的变故,西晋王朝的灭亡基本上可以说是已经成为了定局,再也无法挽回它那摇摇欲坠的命运了。
在宁平城那场战事当中,晋军遭遇了极为惨痛的失败,而王衍也在这场战役里沦为了俘虏。之后,石勒摆下宴席来款待王衍,席间,石勒问道:“太尉啊,您能不能给说一说,你们究竟是怎么一步步沦落到如今这般境地的?还有那晋朝,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走向衰败的呢?”
王衍把心里所想的全都讲了出来,他神情悲伤地说道:“贾后肆意扰乱朝政,使得局面一片混乱。随后呢,八王之间又相互展开攻伐厮杀,这一系列的状况啊,那可都是晋朝内部自己在争斗啊。照这样的形势来看,似乎晋朝的命运已经有了定数,整个天下的局势恐怕也要发生重大的转变啦。”
石勒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随后缓缓说道:“在如今这国家面临危难的关键时刻,怎么就看不到那些能够匡扶即将倾倒的大厦的有名的大臣、优秀的将领呢?真不知道那些人都跑到哪儿去啦?”
王衍说道:“在这乱世当中啊,我其实打心底里是不想出来当官的,可谁能想到呢,最后还是很不幸地就被卷入到这纷纷扰扰的官场漩涡里面去了。您瞧瞧现在这天下,乱得不成样子啦,到处都是战乱,老百姓们可受苦了,真的是生灵涂炭呐。在这样的情况下,那是迫切地需要有一位特别英明的君王出来坐镇大局,稳定局势才行呢。将军,您不妨好好考虑考虑这件事儿,干脆就自立为帝吧,也好拯救这乱世,让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
石勒当时极为恼怒,他斥责道:“你领取朝廷俸禄已经那么长时间了,还身处在太尉、仆射这样重要的职位之上,可是呢,你压根就没有履行好身为臣子应当承担的责任。你看看那晋朝最终走向灭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你们这帮人在其位却不谋其政,整天就想着怎么保全自己,毫无担当。现在可好,居然还妄图来劝我称帝,真是岂有此理!”
石勒命人将王衍押解出去,不过呢,他心里实在是不忍心瞧见晋朝的大臣们出现“流血”的场景。于是,石勒就对着自己的部将吩咐道:“可别让我看到有血迹出现哦,就让他们能够死得体面一些吧。”就在当天晚上,王衍连同36位司马氏的王爷,再加上好几百名大臣,最终都被墙壁给压死了。
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王衍满心都是悔恨与哀叹。他面对着一众晋朝大臣,发出了这样沉痛的感慨:“想那石勒,之前所说的话确实没错。咱们这些人,平日里就只知道清谈,一味地高谈阔论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却全然没有一点该有的责任感。要是咱们当初不这样,能够多承担起一些应尽的责任,又何至于让局面发展到如今这般凄惨的地步呢,唉!”
咱们来聊聊石勒和王衍的那次对话,这里面可道出了晋朝的诸多悲哀之处,也揭示了它走向灭亡的原因呢。在当时那个社会,盛行一种风气叫清谈,好多士族们一天到晚就热衷于这个。而且这些士族心里头光想着自己家族的那点利益,对于关乎整个国家的大事,根本就不怎么上心,完全就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可最终呢,他们也为这样的做法付出了代价,晋朝也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衰落直至灭亡喽。
王衍乃是琅琊王氏的首领,其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那是相当高的。不过呢,这人对清谈痴迷得很,都到了一种极为热衷的程度了。再看看西晋时期那权力相互博弈的局面吧,王衍为了能让自己的家族得以保全,行事可以说是毫无底线可言呐,全然没有身为一个臣子该有的样子呢。
公元290年的时候,晋武帝司马炎因病去世了。在这之后,贾南风开始掌握了大权,而她和太子司马遹之间的关系那是相当的糟糕。当时有个叫王衍的人,他有两个女儿呢。王衍挺有意思的,他把这两个女儿分别许配给了不同的人,一个女儿嫁给了贾南风的侄子贾谧,另一个女儿则嫁给了太子司马遹,就这么两边都做了“投资”。
大家都知道,贾南风可是设计去谋害太子。这时候呢,王衍身为朝廷的大臣,本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才对。怎么个情况呢?他既没有想着去保护那位身为“储君”的太子,也不曾去对贾后进行劝谏,让她不要做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儿。更过分的是,他居然还让自己的女儿和司马遹办理“离婚”手续,就这么让女儿和太子彻底脱离了关系。从这些行为来看,王衍真的是一点儿担当都没有啊。
话说司马遹不幸被杀,这一下可不得了,直接导致“八王之乱”又再度掀起波澜。紧接着,赵王司马伦发起行动,他先是攻杀了贾后。随后,就把王衍给捉拿了起来,还质问道:“太子明明是被人给陷害的,在那样的关键时刻,你怎么就不站出来表明态度呢?你这样做,哪里算得上是一个大臣该有的风范呢?”说完这些,司马伦便将王衍关押了起来。
公元301年的时候,司马伦篡位称帝啦。这司马伦呢,为了能把琅琊王氏拉拢到自己这边来,就盼着王衍能出来担任官职,为他所用。而王衍呢,他可是把当时的局势看得挺清楚的。他发现各地那些打着“勤王”旗号的军队力量都很强大,心里明白这天下局势不稳呐。同时呢,他又特别担心要是不顺着司马伦的意思来,很可能就会被司马伦给杀害了。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王衍想出了一个法子,那就是装疯卖傻。不仅如此,他还做了一件挺惊人的事儿,就是把自家的奴婢给杀了,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举动,好让司马伦觉得他已经神志不清、不足为患了,然后就可以借此远离朝廷这个是非之地,以求保全自身。
话说司马伦在争斗中战败了,这之后呢,惠帝司马衷就又重新恢复了皇位。当时是由成都王司马颖来辅佐朝政的,在这样的局势下,王衍便又出来当官做事了。然而这司马颖啊,他可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能好好辅政,竟然开始大权独揽起来,把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上,丝毫不顾及其他诸侯的感受。他这样的做法,一下子就惹得诸侯们极为愤怒。这王衍呢,向来就是个见风使舵的人。看到司马颖惹了众怒,局势有了变化,他立马就又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转而倒向了东海王司马越那边。可就是王衍这样反复无常、毫无原则的做法,最终一步步地把晋朝给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西晋时期那场混乱不堪的“八王之乱”当中,司马越成为了最后的赢家。然而,他这个赢家的地位却并不稳固。为啥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他和晋武帝司马炎的血缘关系实在是太过疏远啦。司马越乃是司马懿弟弟的孙子呢,从皇室宗亲的谱系来看,他属于比较偏远的支系,所以在很多事情上,他都显得底气不足。
司马越心里很清楚,若想把朝政稳稳地掌控住,那就非得依靠王衍不可,得借助琅琊王氏所拥有的强大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关东那些士族全都集合到自己这边的阵营当中来呢。而另一边呢,王衍也有着自己的盘算,为了能让自己所在的家族好好地生存下去,在这朝廷之中寻觅一个可靠的靠山就显得尤为重要啦。就这样,在双方各有所需的情况下,“王与马,共天下”的这种局面便渐渐出现了雏形咯。
在晋朝时期,司马越和王衍展开了合作,然而这个时候的晋朝江山啊,早已是风雨飘摇的状态啦,就如同那即将倾倒的大厦一般,岌岌可危。你看呐,当时各地起义的情况那是相当频繁,局势十分混乱呢。而且,在北方地区,匈奴的刘渊以及羯族的石勒势力迅速崛起了。他们可没闲着,不断地对洛阳发起攻打。要知道,经历了八王之乱这场大乱斗后的晋朝,自身实力早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面对刘渊、石勒他们的进攻,压根就没有什么抵抗的能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局势一步步恶化下去呢。
当处在这样的危难时刻,身为太尉、仆射的王衍究竟是怎样去应对的呢?其实啊,王衍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排举措。他先是安排自己的弟弟王澄前往荆州去镇守,接着又让另一个弟弟王敦去镇守青州。不仅如此,他还让王导带着司马睿前往江南地区。通过这一系列的安排,其目的就是为了保存家族的势力。
在王衍的想法当中,他觉得自己负责镇守洛阳这块地方,而家族里的那些子弟呢,分别在荆州、青州以及江南等地,这些地方的家族子弟是可以充当外援力量的。要是万一出现了什么变故的情况,那么凭借着在这些地方的家族势力布局,王氏家族好歹也能有个可以安身的落脚点,如此一来,家族便能够继续维持下去,得以生存了。
在面临强大敌人来袭的紧要关头,王衍的做法实在令人失望。他并没有想着去整合各方力量,以此来抵御敌人的进攻,守护家国安宁。相反,他满心只想着怎么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全然不顾大局形势。这样自私自利的行为,自然是遭到了众人的鄙视与不屑。而随后发生的宁平城之战呢,王衍在这场战役里一系列的举动和操作,那可真是把晋朝给害惨了。就因为他这些不当的作为,最终致使晋朝一步步陷入到了灾难的深渊之中,让整个国家和百姓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磨难。
在公元311年的时候,司马越率领着多达十余万的大军去讨伐石勒。当时有个挺特别的情况,那就是朝廷里的大臣们几乎都跟着司马越一块儿去了呢。其实司马越搞这么大动静去讨伐石勒,可并不是真的要和石勒来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他主要是有着另外的盘算,一方面呢,他是想躲避朝廷里头那些纷繁复杂的斗争,不想深陷其中;另一方面呢,他还想着借着这次出兵的机会,能在“东海国”站稳脚跟,然后就可以从那儿对洛阳进行遥控指挥啦,以此来维持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呢。
在进军的路途之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司马越不幸病逝了,这时候众人经过商议,推举王衍来担任主帅一职。可谁能想到呢,王衍得知这个消息后,心里一下子就慌了神,他满心无奈地说道:“我打从一开始就没想着要当官,现在事情发展成这样的局面,怎么能让我一个人来承担这份重大的责任呢?”
话说王衍这个人,心里是压根就不想承担什么责任的。可他毕竟担任着太尉这一官职呢,要知道太尉那可是主管军事方面事务的长官。就在这个时候,司马越去世了,没办法,即便他心里不情愿,也只能硬着头皮去统领军队了。然而呢,王衍这人私心太重,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他没有选择带兵返回洛阳城,反而是朝着东海国那个方向撤退了。这么一来,可就出大事了,在撤退的途中,被石勒给追上了。这一下可就惨喽,那十多万的兵马最后全都覆灭了,落得个极为凄惨的下场。
大家知道吗,司马越当时可是率领着十余万的兵马,这在当时来说,那可算得上是西晋所剩下的最后的家底啦。要是这十余万兵马能够顺利地回到洛阳城的话,说不定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永嘉之乱”就不会发生了呢。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在宁平城爆发了一场极为惨烈的战役,这一战下来,西晋的晋军几乎是全军覆没,损失惨重至极。而且啊,那些个文武大臣们,还有诸侯王们,也都在这一战里被敌军给一锅端了,就这么全都折在了里面。到了这个地步,西晋的灭亡基本上就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啦,再也无力回天咯。
不过呢,要说王衍也不能算是完全失败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王导带着司马睿渡过了长江,然后在江南这片地方稳稳地站住了脚跟呢。要知道,这可就是东晋能够建立起国家的重要基础。后来东晋成功建立起来了,这时候王敦和王导两个人实际上掌握着很大的权力呢,就出现了那种“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意思就是王家和司马家共同掌管着天下的局势啦。
这里所提到的是《晋书》哦,它是一部具有重要史学价值的典籍呢,在研究相关历史等方面常常会被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