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心里很是纳闷,他琢磨着:自己这才不过41岁呢,正是年富力强的壮年时期。而且呢,自己向来都是骁勇善战的,在战场上那也是很有威名的。可让人想不明白的是,李世民居然都不让他去带兵打仗了。尉迟恭不禁就暗自寻思起来,难道说,在李世民的眼里,自己是很差劲的吗?不然怎么会这样呢?
李世民的一生可谓是在征战中度过的,在那无数次的战斗历程里,他多次遭遇极其危险的状况,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然而,每一次他都能够成功地从险境当中顺利摆脱出来,化险为夷。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着尉迟恭这样一位得力的将领在旁全力协助。尉迟恭在战场上那可真是奋勇拼杀啊,毫不畏惧敌人的凶猛攻势,总是冲在前面,凭借着自身高强的武艺和无畏的勇气,为李世民杀出一条血路。而且,尉迟恭对李世民那是忠心耿耿,始终坚定不移地追随着他,将保护李世民的安危视为自己最重要的职责,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李世民能够一次次在危难之际安然脱身。
尉迟恭可是唐朝时期相当有名的将领。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当中,他可是排在第七位呢。而且,他去世后还被赐予了“忠武”的谥号哦,要知道,这“忠武”谥号在武将当中那可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耀,由此也能看出尉迟恭在唐朝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卓越功绩呢。
尉迟恭有着十分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能征惯战,在战场上历经诸多战事,经验极为丰富。而且他悍不畏死,面对敌人时毫无畏惧之色,从不退缩。更为突出的是,他的单兵格斗水平相当厉害,在一对一的格斗较量中往往能占据上风。
一开始的时候,尉迟恭是在刘武周、宋金刚的麾下效力的。当时,他们率领着军队去攻打唐朝在河东的那块极为重要的“龙兴之地”。不过在这之后呢,尉迟恭选择了投降李世民,由此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段历程。
在平定窦建德的那场战役当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当时呢,李世民肩负着侦查敌情的重要任务,可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竟然被夏军给团团包围起来了,这情况那是相当危急。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尉迟恭挺身而出,他全力掩护秦王李世民。只见尉迟恭施展自己精湛的箭术,接连向夏军射箭,凭借着他的勇猛和高超技艺,成功地射杀了不少夏军士兵,这才使得李世民得以从如此危险的境地中躲过一劫,真可谓是惊险万分呢。
在洛阳之战这场激烈的战役当中啊,李世民那可是相当英勇无畏,亲自上阵冲锋陷阵呢。不过在战斗过程中,出现了这么个情况,他遭遇了猛将单雄信,而且还被单雄信给围着攻击。要知道,要是单纯从单兵格斗的能力来讲的话,李世民和单雄信相比,还真不是人家的对手呢。
瞧啊,那单雄信手持长枪迅猛地刺了过来,一时间,李世民身旁负责护卫的亲兵们纷纷倒下,死伤得几乎一个不剩了。而单雄信呢,目标明确,径直朝着李世民冲去,眼瞅着这形势,那可真是万分危急,仿佛下一刻就会有极为糟糕的情况发生呢。
在这次的情况当中,又是尉迟恭出手救下了李世民。只见尉迟恭率领着士兵一路杀奔而来,到了跟前,他猛地大喝一声,那声音可真是响亮且有气势,随后就径直冲入了郑军的阵地之中。而郑军这边的单雄信呢,他心里一盘算,觉得要是和尉迟恭交战的话,自己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取胜,于是便果断地指挥士兵,收起兵势,撤回自己的营地去了。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李世民心里其实是没多少底气的。那时候,秦王府的好些部将呢,都纷纷放出话来,说要离开这儿啦。在这种情况之下,尉迟恭可是多次去劝说李世民呢。他极力地向李世民表明态度,觉得当下就应该孤注一掷,放手一搏。也正是在尉迟恭这般多次的劝说之下,李世民这才最终下定了决心,要去面对即将到来的那场重大变故。
在玄武门之变那个关键的时刻,李世民骑着马正在战场上呢,可没想到,他的坐骑突然不知怎么地就被绊倒了。这一下可就有点危险啦,而李元吉呢,瞅准了这个时机,立刻气势汹汹地冲了上来,看那架势,就是打算趁着李世民此刻的狼狈状况,一举把他给彻底终结掉呢。
在当时的局势下,倘若没有意外情况发生的话,李元吉极有可能成为最终的赢家。要知道,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他们二人争得不可开交。而李元吉呢,就如同那坐收渔翁之利的人一般,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相互争斗、彼此消耗的过程中,他似乎能够凭借这样的局势,最终成功登基称帝,坐享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恭匆匆赶了过来。只见他猛地大喝了一声,那声音可谓是震天动地。这一下可把李元吉给吓得够呛,原本他正挟持着李世民呢,这会儿心里一慌,立马就放开了李世民,然后啥也顾不上了,撒开双腿扭头就没命地跑了起来。
话说当时情况十分危急,那李元吉对李世民可是虎视眈眈,意图加害于他呢。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恭可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手软,只见他迅速地弯起手中的弓,搭上箭,然后用力一拉,“嗖”的一声,那箭就直直地朝着李元吉飞射而去。紧接着,就听到李元吉一声惨叫,应声而倒在了地上。就这样,李世民凭借着尉迟恭的这一番神勇举动,又一次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可真是险象环生呐。
随后,尉迟恭把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给扔了出去,就在这个举动之后,东宫那边的将士们一下子就溃散开来了。说实在的,要是没有尉迟恭这一出,单靠秦王府所拥有的那些兵马的话,这场争斗迟早是要以失败告终的。
咱们都知道玄武门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这场变故当中,最终是李世民取得了胜利呢。而在这其中,有一个人那可是立下了大功,这个人就是尉迟恭。可以说,如果当时没有尉迟恭的话,那李世民在这场变故里可就极有可能成为输家啦,由此可见尉迟恭的功劳那是相当关键且重要的呢。
在公元626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大事。李渊呢,最后处于一种无奈的境地,选择了进行“禅让”之举,也就是主动把皇帝之位让了出来,并且心甘情愿地去当太上皇啦。而在这之后,李世民就登上了皇位,正式登基称帝,开启了属于他的统治时期。
在那个时候,颉利可汗亲自率领着多达20万的突厥骑兵一路南下,最后来到了渭水河畔这个地方。这一下,可把长安城的百姓们给吓得不轻,大家心里都特别慌乱,整个长安城都笼罩在一种惶惶不安的氛围当中呢。
话说当时,突厥来犯,形势十分严峻呢。在这样的危急关头,尉迟恭挺身而出,率领着军队去迎战突厥。您还别说,尉迟恭那可真是厉害,在战场上那是奋勇拼杀,竟然成功地把突厥的前锋给击败了。也正是因为尉迟恭取得了这样的战绩,才让李世民这边有了一定的底气和资本呢。不过呢,即便如此,最后唐朝还是和突厥签署了“渭水之盟”,这对于唐朝来说,那可真算得上是一件挺耻辱的事儿啦。
在唐朝的那段历史进程中,从东征河北开始,一直到后来发生的“渭水之盟”这一系列事件期间,李世民多次身处险境。而每一次当他面临危险,陷入困境之时,伸出援手给予帮助的人正是尉迟恭。可以说,尉迟恭在这些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那可是相当关键的,对于李世民而言,尉迟恭真的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恩人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尉迟恭便失去了带兵出去作战的机会,就好像是被搁置一旁、不再委以作战重任了一样,而这个时候的尉迟恭仅仅才41岁。
在公元645年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御驾亲征去讨伐高句丽。这可是一件大事呢,而且,他还把尉迟恭一同带在了身边。不过呢,说来也挺有意思的,这尉迟恭跟着去了之后,并没有真正地上阵去参与战斗哦,他主要做的事情呢,就是陪着皇帝李世民聊聊天,打发打发时间啦。
要知道,尉迟恭那时才41岁,这可是正当壮年的年纪呢。而且,他的身体素质还特别好,按常理来讲,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本应该继续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发光发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各项事业贡献力量才对,可实际上呢,他却像是被“雪藏”起来了,没能继续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大显身手呢。
在李世民统治时期,唐朝的周边局势可并不安稳呐。您瞧,东边有突厥,西边也有突厥,还有薛延陀、吐谷浑以及吐蕃等势力呢。这些家伙,时不时就跑来劫掠唐朝的边境地区,闹得唐朝上下那是不得安宁,边境的百姓们也深受其扰,整天都提心吊胆的呢。
在唐朝那个时期,那可是名将多得如同天上的繁星一般,而且士兵们的战斗力也都相当厉害呢。按常理来说,这样的阵容应该是很强大了吧。可就算是这样,唐太宗李世民面对一些情况的时候,也还是觉得有些力不从心。没办法,在这种形势之下,唐朝就不得不采取“和亲”的策略了。本想着通过和亲能让一些状况有所改变,可实际上呢,那些和唐朝和亲的势力,也只是在和亲之后稍微收敛了那么一点点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太多的问题呢。
当时的局势是强敌在四周虎视眈眈,这种情况之下正是急需用人去征战沙场、抵御外敌的时候。然而让人疑惑的是,李世民却没有让尉迟恭去带兵打仗呢。这可就奇怪啦,难道说李世民心里是在担忧尉迟恭要是再立赫赫战功的话,其威望和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进而对自己的地位产生不利的影响吗?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哦。
尉迟恭在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就没什么机会再带兵打仗了。这里面的原因呢,可不是李世民对他有所防备,而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尉迟恭确实不太适合参与李世民称帝后的那些战斗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他所处的地位显得有些尴尬。
在隋唐演义这部广为人知的故事里,尉迟恭、秦琼还有程咬金,那可都是威名远扬的人物,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呢。想当年,他们在战场上那是何等的英勇,立下了赫赫战功。不过呢,等到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之后,情况就不一样啦。这几位曾经在沙场上纵横驰骋的英雄,就再也没有上阵杀敌了。为啥呢?其实就是因为所处的形势和之前不一样啦,各方面条件都不合适让他们再像从前那样驰骋疆场喽。
李世民登基成为皇帝之后,尉迟恭的角色定位就变得极为尴尬起来啦。要知道,尉迟恭那可是资历很老的一位将领呢,他特别适合在战场上冲在最前面,担当打前锋的重任。然而呢,他却并非那种能够统领全军、运筹帷幄的帅才。所以呢,这可就把李世民给难住了,李世民心里直犯嘀咕,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去任用他才好呢。
尉迟恭资格很老,而且脾气还相当暴躁呢。这就导致了一个情况,那就是他可不愿意去当别人的副手哦,要是真让他处于那样的位置,说不定他还会和主帅吵起来呢。
在公元630年的时候,李靖承担起了节制六路兵马的重要职责,他所统领的大军规模十分庞大,总计达到了16万人之多。随后,李靖率领着这支大军踏上了讨伐突厥的征程。在这次军事行动当中,有不少优秀的将领纷纷追随李靖一同出征,其中就包括李绩、苏定方、薛万彻、薛万均、柴绍等人。他们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将士们的英勇奋战,在与东部突厥的交战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最终成功地将东部突厥一举灭亡,在当时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635年的时候,李靖将军率领大军出征啦。他这次可是带了足足20万的兵马呢,而且阵仗相当大,就如同全明星出战一般,各个都是厉害的角色。在这一场战役当中,凭借着李靖将军卓越的指挥以及将士们的英勇奋战,最终成功地将吐谷浑给灭亡了,这在当时可算是一件影响很大的军事壮举呢。
在公元640年的时候,由侯君集出任主帅,率领大军踏上了征途。他们要去征讨高昌国,这一路可不轻松,需要越过那广袤无垠、长达千里的戈壁地带。而此次征讨的结果,便是高昌国被灭,这一事件在当时的历史进程中,也算得上是一件影响颇大的大事了。
李靖和侯君集这两人可都是担任主帅之职。那要是安排尉迟恭去配合他们开展相关事宜的话,最终会呈现出怎样一番情形呢?这其实都不用多说,尉迟恭那肯定是心里不服气的,而在这当中,尤其是对于侯君集,他的不服表现得更为明显呢。
在军事领域当中啊,侯君集可以说是后起之辈了。就这种情况,尉迟恭又怎么可能会服气他呢?咱们得知道,在秦王府的那些部将里面,尉迟恭的地位那可是比侯君集要高出好几个档次呢。
我们来看看李靖的情况。李靖曾经去攻取江南地区呢。不过呢,尉迟恭和他可从来没有一起联手作过战,所以两人之间也谈不上有什么深厚的感情。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每次李靖出征的时候,担任主帅的是李孝恭哦。这样一来,尉迟恭又怎么可能会对李靖服气呢?毕竟在军队里,主帅的地位很重要,而尉迟恭所敬重和服膺的并不是李靖。
在唐朝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里,尉迟恭位列第七位,而李靖呢,则排在第八位。这么一看就知道啦,尉迟恭的排名是在李靖之前的哦,他俩在这个排名中的段位是不一样的呢。
咱们来说说李绩啊,在灭亡薛延陀那次战役当中呢,是由李绩挂帅出征的。不过呢,尉迟恭是不可能对他服气的。为啥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李绩在以往的征战历程里,败仗可是没少打呢。就比如说吧,他曾经还被窦建德给俘虏过,而且在和刘黑闼作战的时候,那更是被刘黑闼打得很惨,完全处于劣势,被人家狠狠地吊打了一番呢。
要知道尉迟恭的地位那可是相当显赫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要是不能担任挂帅的主将一职,那让他去当副手之类的,他肯定是不会干的。为啥这么说呢?这就得讲讲尉迟恭的脾气啦,他,脾气挺暴的,就他这暴脾气的性子,那是绝对不会去委屈自己,然后去成全别人的事儿的。
话说有一回啊,李世民摆下宴席来款待朝中的众多大臣们。这宴席之上呢,原本该是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的氛围。可谁知,尉迟恭却因为对所安排的座位排序心里头不满意,当场就闹起了别扭。这一闹起来可不得了啊,他全然不顾这是在皇帝设的宴席之上,不但和人激烈地吵起架来,那架势可凶啦,而且呢,在李世民的眼皮子底下,竟然还动起了手,把前来好心劝阻他的李道宗给殴打了一顿呐,这事儿可真让在场的众人都惊到了。
李道宗这人能力相当出众,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唐朝的宗室成员呢,还被册封为任城王。可就是这么一位人物,尉迟恭却压根就瞧不上他。要知道,在那种场合下,尉迟恭连李世民的面子都不给,就更别提对李道宗能有什么好态度了。至于李靖、李绩、侯君集这些人呢,估计在尉迟恭眼里,也没太当回事儿吧,毕竟他连李道宗都那样对待了。
尉迟恭想要带兵出征,这可是有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得李世民亲自御驾亲征才行呢。要知道,李世民和朱棣可不一样哦,朱棣在当了皇帝之后还常常亲自上阵打仗,可李世民呢,他觉得自己当了皇帝之后,那些打仗的事儿交给手下的部将们去处理就可以啦,没必要自己再亲自去战场上拼杀啦。所以尉迟恭要带兵就得等李世民御驾亲征这个前提满足才行哦。
在公元645年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要远征辽东地区。这可是一件大事呢,出征自然得带上得力的将领,于是李世民就把尉迟恭也一同带上了。不过呢,这时候的尉迟恭已经有60岁高龄啦,要知道,60岁的年纪对于行军打仗来说可不算小喽,身体各方面机能肯定没法和年轻时候相比。就拿当前锋这件事来说吧,前锋那可是要冲在最前面,要面对很多艰难险阻,需要极好的体力和精力的,所以这时候的尉迟恭已经不太适合担当这个前锋的重任啦。那让他做什么呢?也就是陪着皇帝李世民聊聊天,在一旁给皇帝解解闷儿之类的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