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漫步在城市街区,目之所及,总会发现一种难言的空铺疲态。曾经熙熙攘攘的传统商场,如今空置率居高不下;号称创新转型的购物中心,却又陷入了千店一面的同质化怪圈。
更令人深思的是,即便是那些看似人流如织的商业体,也在经历着客单价下滑、坪效下降的困境。
这是一个矛盾的景象:表面繁华的背后,是整个行业深陷内卷的集体焦虑。
在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如今的商业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价格战此起彼伏,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商场越来越"卷",但效益却越来越差。营销费用像着了魔一样年年攀升,促销活动永无止境地此起彼伏,数字化项目前赴后继地烧钱,换来的却是客流的持续流失和利润的加速蒸发。
更让人忧心的是,随着人口结构的根本性改变,这种困境还将进一步加剧。
麦肯锡的研究预警: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逼近30%,而新生代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也在发生革命性转变。
在这个背景下,商务部联合六大部委推出的《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不知是否首次,但明确提出要破解行业"内卷式竞争"困局。
这个政策由发改委支持,不仅与涉及资产端的住建部、涉及商旅文的文旅部协同,还把央行及证监会拉进来,这不仅是对行业困境的回应,也是为对商业未来发展路径的战略布局。
1.
困局之思:
零售业的时代之痛
"内卷"这个词最早源于农业社会学研究,用来描述一种"投入增加但产出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
今天的零售业,何尝不是在经历着一场更为残酷的内卷?
表面上,这是一场关于效率和利润的危机;深层次来看,这其实是一场关于商业价值和文明进程的大考。
内卷的第一重表现是效率危机。
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
大多数商场的营销费用占比已从10年前的3%-5%飙升至如今的8%-12%,但销售转化率不升反降。
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怪圈,恰如一场看不到尽头的军备竞赛,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第二重是价值迷失。
当无数商场都在复制同样的品牌组合,追逐同样的目标客群,使用同样的营销手法时,差异化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更可怕的是,这种同质化竞争最终导致了一个更深层的危机:消费者信任的普遍崩塌。
在这个背景下,胖东来用"极致服务"和"百倍赔偿"重建信任的实践,反而成为了一股清流。
第三重是思维固化。
在消费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的背景下,简单的价格竞争必然陷入死循环。
日本零售业"失落的三十年"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那些敢于打破思维定式的企业才能涅槃重生。
无印良品就是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放弃廉价无标的副牌定位,通过构建无标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品牌"的新模式实现了逆势崛起。
2.
破局之道:
从内卷竞争到价值重构
当我们审视政策提出的"五大推动"时,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这不仅是一份创新方案,更是一张零售业价值重构的路线图。
就像上世纪90年代,日本零售业在"失落的三十年"中找到突围之路一样,政策正在为中国零售业指明一条从价格竞争走向价值创新的进化路径。
根据五个政策发力方向,我们总结出未来10年的五个商业转型的趋势:
首先,政策很明确。
“
从"卖场思维"到"场景思维"的转变
政策强调运营主体作用和业态组合,本质是对商业空间价值的重新定义,让零售场所从单纯的商品交易转向生活场景的营造,实现从坪效竞争到场景价值的跃升。
政策提出要一店一策改造存量商业,推动融合型、时尚型、主题型、社区型商业空间,打造"一站式服务的新地标"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甚至连“策展型商业”这类饱受争议的创新业态也纳入鼓励范畴,可见政策期许百花齐放解决存量空置难题。
这绝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改造,而是对商业空间价值的重新定义。
摸着日本过河,东京代官山、下北泽区域的商业变迁给了我们启示:真正的场景创新不在于盲目扩张规模,而在于打造令人心动的生活情境。
在那里,咖啡馆不仅仅是喝咖啡的地方,书店不仅仅是买书的空间,菜市场也不必只是卖菜。
未来,每一个商业业态都需要去讲述一个适合本地的生活美学的故事,不一定贵,但一定要有适合本地的烟火味。
其次,供给创新则指向了一个更深刻的方向,
“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进阶
通过首发经济、老字号振兴、跨境直采等举措,重构商品供给体系,让零售企业摆脱低价竞争的内卷陷阱,转向高品质、差异化的价值竞争。
当政策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时,它实际上在呼唤一场商业思维的革命,就是类似胖东来式的服务升级去构建人性商业社会。
未来30年如果我们摸着日本过河,高岛屋百货的转型实践值得深思: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他们没有止步于产品销售,而是转型成为"生活解决方案提供者"。从居家改造到健康管理,从生活配套到心理关怀,他们在重新定义零售的边界。
这提醒我们:真正的供给创新不是简单地增加商品品类,而是要从"卖产品"到"解决问题",从"交易思维"到"服务思维"的根本转变。
第三个趋势就是数字化赋能
“
从"效率提升"到"能力重构"的蝶变
数字技术不再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是重塑零售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设施,让"以大带小""平台赋能"成为可能,推动行业从单打独斗走向生态协同。
在数字化转型这个命题上,政策展现了难得的清醒。
"让信息多跑路、商品少跑路"这个简单的表述背后,是对技术本质的深刻洞察。国内外这些年的数字化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技术创新的价值不在于其先进程度,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些真正改变零售业的数字化创新,往往不是最炫目的,而是最务实的。
第四个趋势,就是鼓励多元化创新,
“
从"规模竞争"到"模式创新"的进化
商业模式从传统租金收入转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小而美"特色店的崛起,都指向零售业从粗放式扩张到精细化运营的转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性思考 - 深度联营为商户降低经营风险,"店仓一体"提升空间效能,"小而美"特色店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这些举措本质上是在重构零售业的价值链条,让商业空间从"卖场"回归"场景"的本质,以服务和体验重建消费者连接。这不仅是对内卷逻辑的否定,更是对零售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指引。
最后,也同样重中之重的就是供应链提升,
“
从"成本控制"到"价值协同"的升级
推动全供应链共管共享、发展自有品牌等措施,实质是重构产业链的协作关系,用系统化思维取代零和竞争。
最具战略眼光的是政策对供应链创新的布局。"全供应链共管共享"和"个性定制+柔性生产+及时物流"的新模式,揭示了未来零售业的竞争本质:
比拼的不是单个环节的效率,而是整个价值链的协同能力。
利用AI、机器人等新技术改造供应链,正是当下为培育未来竞争力必须要尽快落地生根的。
就像当初良品计画之所以能在日本零售业的寒冬中持续成长,正是因为他们构建了一个从产品开发到终端销售的敏捷供应链体系。
这提醒我们:供应链创新的本质是价值链的重构。
3.
未来图景:
商业的下一个十年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未来,一幅全新的商业图景正在徐徐展开。这不仅是零售业态的进化,更是商业文明的迭代。
基于政策的深层逻辑和全球零售业的演进趋势,我们可以预见三大根本性转变。
Space
01
商业空间的重构
未来的商业设施将不再是简单的购物场所,而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中,商业空间更将承担起重要的社会功能,成为连接社区、维系情感、传递文化的重要场域。
Relationship
02
消费关系的重建
在信任稀缺的时代,真诚反而成为了最稀缺的商业资源。胖东来的成功已经证明:当大多数企业还在价格战的泥潭中挣扎时,那些敢于用真诚服务和极致体验重构消费者信任的企业,反而能够获得超额回报。
这提醒我们,未来的商业竞争,拼的不是价格,而是赢得消费者内心的能力。
Model
03
商业模式的进化
政策反复强调的"多元化创新",实际上预示着零售业将从单一的交易模式向生态型商业模式跃迁。
未来的零售企业必须具备产品创新、智能制造、生活方式引领等多重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业务扩张,而是商业模式的根本重构。
未来的商业竞争,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场关于洞察力和创造力的较量;不是规模的扩张,而是价值的重构。
这场变革的深处,是对商业文明的重新思考,是对人性需求的深度回应。
在这个意义上,破除内卷不仅是一个经营课题,更是一个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