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电影博物馆即将关闭的消息时,我突然意识到,波茨坦广场的一个时代已经悄然结束。
回想起来,这个地标性区域曾经是柏林最辉煌的象征之一,索尼中心的熠熠生辉与电影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将其推向了全球文化与商业的前沿,一度成为全球商业综合开发的典范之作。如今,随着博物馆和索尼中心长期合约相继到期关闭,波茨坦广场似乎正在告别上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
而这不是体验经济失败了,而是体验经济需要迭代了。对柏林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01.
"地标"到"废墟",
过度依赖IP化体验的教训
波茨坦广场的故事开始于1990年代。柏林墙倒塌后,这片分裂城市的遗址,成了德国统一的象征。随之而来的,是一次雄心勃勃的重建计划,波茨坦广场被赋予了重新定义柏林商业和文化中心的使命。
城市规划师们热情高涨,索尼和戴姆勒等全球巨头纷纷进驻,伦佐·皮亚诺等世界著名建筑师设计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现代建筑,玻璃幕墙和开放式广场成为了欧洲最具标志性的商业综合体之一。
当时人们谈论着“波茨坦广场是未来的柏林”。
它不仅仅是一个购物中心,而是一个真正融合了文化、娱乐、商业和居住的多功能空间。这里有全球顶级的购物体验,索尼中心的剧院、博物馆、电影院、餐厅和办公楼,将体验经济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甚至柏林电影节等国际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也为这片区域带来了无数国际游客,用现在的商业术语来讲,那可都是头部IP资源了。
然而,正如任何一个时代的繁荣都会遇到瓶颈一样,波茨坦广场的辉煌也没有持续太久。进入2000年代末期,波茨坦广场的光芒逐渐暗淡。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在线购物的崛起,打破了传统实体零售的统治地位。
短短10多年,波茨坦广场的领先性就不那么耀眼了。
2014年,当巨大的柏林购物中心在步行距离内开业时,波茨坦广场拱廊,其4万平方米的销售空间在一条小街上不那么突出了。到2018年,这里的空置率上升到14%,甚至被称为Architekturruine:“沉闷的建筑废墟”。
曾经的电影主题也逐渐减弱。虽然柏林电影节仍然存在,但位于索尼中心的德国电影院和相关的艺术电影院阿森纳正在搬走。几年前,Cinestar和Imax电影院已经关闭,Cinemaxx正在缩小,所以前电影区所剩下的不多了。
如今,波茨坦广场不再是柏林最耀眼的中心,它的辉煌似乎被时间的洪流逐渐冲刷。
波茨坦广场的衰落,本质上是一个"IP化陷阱"的典型案例。索尼中心、电影博物馆这些光鲜的IP符号背后,掩盖了一个致命问题:过度依赖外部IP符号,而忽视了内在体验的构建。
必须指出的是,符号化战略某种程度上是商业地产'速效主义'的集中体现。通过借用知名品牌、文化IP等外部符号,项目可以快速获得关注度和价值提升。这种做法本质上是一种'时间套利':
用当下的IP符号价值,透支未来的发展空间。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过度依赖外部IP导致商业项目本身与本地、消费者难以建立直接有效的情感连接和归属,他们之间好像总隔着一层屏障。
记得十多年前,第一次走进波茨坦广场的电影博物馆,我被那种电影艺术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那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像是时间的档案,带我回到了德国电影的辉煌岁月,但结束了也就结束了,这种体验对于我一个过客而言,也仅仅到此一游而已。
这个问题,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我们可以称之为"展示型体验"的局限。这就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展览馆,你可以参观,可以欣赏,但很难产生深度参与感。让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这就像一个豪华的会所,装修很气派,设施很完善,但缺少了烟火气,少了生活气息。
对于波茨坦广场来说,商业定位的模糊、体验的单一化,导致它未能及时适应消费者需求的转变。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的消费体验,波茨坦广场的传统零售和文化体验显得过于传统,缺乏创新。甚至那些曾经吸引无数游客的文化活动,也因缺乏日常互动和新鲜感,渐渐失去了它们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索尼中心同样面临租约结束后关闭的命运,这两大文化地标的沉寂,或许是在提醒我们:
体验经济的上一个时代,IP符号化和大牌化引领的“感官体验”时代正悄然谢幕。
02.
重生的密码:
从展示到参与的范式转变
波茨坦广场的重生,不是简单的翻新改造,而是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当Brookfield Properties接手这个项目时,他们似乎意识到:重生的关键不在于更新硬件,而在于重构人与空间的关系。
尽管波茨坦广场经历了一段暗淡时期,但它并没有被市场淘汰。2017年,索尼将其在索尼中心的股份出售给了投资公司Oxford Properties和Madison International Realty。随着Brookfield Properties接管波茨坦广场,重塑计划随之展开。
如今改造已完成,建筑之间的拱廊区域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
Playce:“Play”和“Place”这两个词结合的玩乐。
意思很简单——它更加注重“体验经济”本质,而不仅仅是产权主体和经营思路的调整。要知道人们真正渴望的不是'体验'本身,而是通过体验获得的身份认同和社群归属。波茨坦广场早期过度关注'体验的形式'(博物馆、电影院),却忽视了'体验的意义'(情感连接、记忆创造)。
这种偏差导致它创造的是'可消费的体验',而非'可持续的情感'。
空间:抛弃封闭,拥抱开放这次翻新从空间设计入手。当你漫步在今天的波茨坦广场,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不再像一座"现代堡垒"。过去封闭的购物中心被改造成开放式的步行街区,Alte Potsdamer Straße改造成一个宽达32米的步行区,在Alte Potsdamer Straße和Marlene-Dietrich-Platz之间铺设新的人行道,使用天然石材铺装,并添加户外餐饮区域。新增加的特色包括雨水花园和大型水景,以增强公众互动。
广场内的拱廊改造为双层街区,提供了更丰富的购物、餐饮和文化体验。正如你在走过这些步行街时所感受到的,广场似乎重新获得了过去那种繁华的氛围,但又充满了现代化的轻松和开放。
零售:从传统到个性化的蜕变
1990-2000年代的波茨坦广场,零售体验无疑是以奢侈品和国际品牌为核心。你走进这里,看到的是索尼、戴姆勒这些全球知名品牌。购物体验是典型的封闭式购物中心模式,商店主要服务于追求高端消费品的国际游客和本地高收入群体。每个商场都给人一种标准化、现代化的感觉,奢华、光鲜、闪亮,这些词汇是当时波茨坦广场的代名词。
然而,时代在变。当我们进入2010-2020年代,消费者的需求开始转向个性化和环保意识强的购物体验。现在的波茨坦广场,走进这里你会发现,它不再是一座封闭的购物城,而是开放式的街区,充满了互动性和灵活的设计。Peek & Cloppenburg的Conscious Fashion Store这样的可持续时尚品牌已经成为标志,购物不再只是购买奢侈品,而是一次与环保和技术结合的体验。
波茨坦广场还引入了由Mittelstand-Digital Zentrum Handel、德国零售协会(Handelsverband Deutschland e.V.)和EHI零售研究院联合发起的“R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