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在反六路围攻中两次干扰徐向前指挥,想摘除不懂军事的帽子

民间的讲武台 2024-10-08 11:54:35

张国焘在反六路围攻中两次错误干扰徐向前指挥,一次是在青龙观,一次在巴中,只为摘除不懂军事指挥的虚名。

反攻前,四方军被压缩到万源

张国焘能做到四方面军的主席,能力资历手段是有的,但是他有一个短板,不懂军事,所以他在反六路围攻中,急于要证明自己,于是在两次关键时刻,干扰了徐向前的指挥。事实证明军事指挥完全不同于行政工作,并不是靠精明手段就可以学到的。

1933年底,蒋介石任命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刘湘纠集四川所有军阀,共20万人分六路围攻川陕苏区,战略战术是步步为营,压缩苏区的空间,不给红军打运动战的机会,因为红军武器落后弹药奇缺,没有正面硬刚的能力。

反六路围攻过程图

上一次反三路围剿中,徐向前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华,一眼洞察战场,采取了收紧阵地,疲劳敌人,坚决反击的战术取得大胜,红军发展到8万人,根据地面积增加2倍以上。

此前张国焘通过血腥手段取得了对四方面军的控制权,他心狠手辣,大开杀戒,连徐向前的妻子也制造罪名杀害。但是他有一个不懂军事的名头,因为来到四方军之前,他没有指挥打过仗,所以他内心特别想摘除这个帽子。

张国焘是一个很精明的人,他和所有四方面军的人都知晓了徐向前的能力,前期采取战略战术的时候,不声不吭,而是逮住机会表现,其实他作为四方军、川陕苏区的总负责人,把握大政方针就可以了,无需干扰指挥,干扰指挥的目的只有一个,证明他是懂军事的离开徐向前照样行。

把目光回到战场,反六路围攻进行了几个月,逐步收紧阵地迟滞敌人,按照徐向前的原计划,反攻方向在第五路即刘湘的主力,因为这次围剿的总指挥的刘湘,只要打败了刘湘,其他各路军阀为了自保,一定会不战自退。

张国焘通过看情报,提出来以青龙观南天门为突破口,徐向前和陈昌浩都同意了,这个提议是符合实际情况,南天门地势险要,主要防守的部队是汪铸龙的两个旅,是一支弱敌,位置相对靠后,突破后有利于包抄。张国焘的建议是对的,越是对的证明张国焘下的功夫多,在有徐向前分管的情况下,他依旧去琢磨琢磨一个细节,目的绝对有证明自己能力摆脱不懂军事的名头想法。

接着张国焘想再来一个能力表现,夜老虎团攀登悬崖突破成功后,马上面临一个大的选择,突破后往左还是右包抄?张国焘想再作一个正确的决定,证明自己。徐向前陈昌浩决心左抄,消灭刘湘的主力。张国焘在后方坚决要求部队右旋,打击敌人的弱旅,不顾徐向前陈昌浩反对,强令部队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可是在后方的张国焘不了解敌情,脑子里没有态势管理。向左抄可以抄到刘湘主力,而且距离近,敌人来不及后退。向右抄敌人距离远,作为军阀的敌人有小九九,既进攻如果情况不妙,随时想着逃跑。没有经过战役战术学习的张国焘,这是分析不到的,他可能想到先弱后强,稳妥点好,或许感觉抄敌人后路基本都会胜利,按照他的思路就是他的功劳,何况左边的是强敌,有一定的风险。而实际上只要抄敌人后路,强敌也会变弱敌,这个他不会懂的,更不懂得,冒了这个有一定把握的风险,打败了刘湘,全局就马上定了,冒小险会带来更大的胜利,他更加不会明白这个军事哲学思想。徐向前熬不过张国焘,被迫向右抄,果然右边敌人跑了,右边抄不着,向左抄敌人有警觉了,早已经后撤,在山垭口建立坚固的防线,红军根本攻不动,东线只得到小效果,就进入僵持。

右旋距离远,且敌人随时撤退。左旋是敌人主力,距离近且靠前

徐向前只得留下少数兵力在东线,主力向西继续抄敌人的后路,这时张国焘又出来干扰,要求部队作浅近的包抄,而徐向前则计划做大纵深包抄,如果包抄浅了打不着。这次徐向前李先念等商量,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坚决抵制了张国焘的干扰,做深远的迂回,最终取得了大胜,整个反六路围攻,歼灭敌人8万人。

张国焘主张浅近包抄,徐向前决心排除干扰深远包抄,最后取得胜利

张国焘私心太重,不尊重军事指挥员的意见,更加不懂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军事思想,不懂军事的帽子更加造实了。而陈昌浩不同,他尊重徐向前的意见,敢于同张国焘斗争,使得徐向前有施展才华的环境,否则徐向前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点党史是有着客观评价的。

0 阅读:373
猜你喜欢

民间的讲武台

简介:沙盘分析,棋推演,战争的风云,历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