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英在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两个最紧要关头,为什么会变犹豫?
项英同志是伟大的革命者
一是新四军出发前选择路线和迟迟不下决心的犹豫,二是被8万顽军合围后突围的犹豫。
新四军从皖南北渡长江,这是党中央早就定下的战略方针,目的是为了顾全大局,团结国民党抗日,所做一些让步,所以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将新四军军部北移。
北移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先东移,经过苏南敌占区北渡长江,第二条是从铜陵、繁昌之间北渡长江。第二条路线,简单的来说,长江两岸都是我们的地盘,北边是游击区,南边就是新四军的根据地,叶挻安排南岸的三支队、北岸的游击队准备了200多艘船只、12个渡口,对于日军的封锁的规律摸得很清楚,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有。据当时的作战科副科长回忆,仍然是犹豫不决,担心这个情况,又担心那个情况?既担心国民党军袭击,又担心日军在长江上拦截。中央一再电岭、陈毅粟裕多次建议,项英就是下不了决心,反而电请示中央方案。这是项英在新四军出发前路线选择、及迟迟不肯下决心走的犹豫。
项英早年参加工人运动,逐渐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
二是被8万顽军形成合围后突围前的犹豫。1941年4月1日,在皖南的新四军军部共9000多人编成3个纵队1月6日到达茂林,7日拂晓到达榔桥、星潭地区。这个时候敌情出现了变化,第二纵队在丕岭首先打响,接着敌人形成了合围。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军部在研究下一步行动方向,当时的情况是攻占星潭就可以突围出去,军部开了7个小时的会议,这种犹豫的作战会议,使叶挻很气愤,“时间就是胜利,不能够犹豫不决,不能没有决心。”说的就是项英,因为当时项英是指挥新四军的第一人,叶挻不是党员。后来情况恶化,项英带着还玩了失踪,使得新四军9000人群龙无首,这很伤士气,在最需要的时候,项英没有担当起来,这点党史上是有定性的。
李德称项英是钢人
对皖南事变,党内曾经定性,项英同志负主要责任。然而随着对项英同志的深入了解,却发现项英革命信念坚定,不怕牺牲,不计个人得失,善于团结同志,生活艰苦朴素,能力强资历老,曾经的新四军军魂,在新四军将士中有着很高的威望。
1922年项英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1928年成为党六大的政治局委员、常委,项英从武昌城纺织厂的一个纺织学徒成长为了党中央核心领导成员之一。红军长征后,领导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资历能力威望都有。
在无数次突破敌人包围时,项英都是最后一个突围,在生活中,穿着粗布衣服,工作中平易近人。可以说皖南事变前几乎就是一位完美的革命者。
那怎么解释项英的两次犹豫不决呢?在指挥作战中,犹豫不决的现象其实很普遍,军事指挥不同于行政工作,行政工作不对,我可以调整,可以等可以研究一下,还可以搞一个试点,打仗决心一下,就是决定输赢决定部队生死,特别在困难局面,几乎没有办法的时候,指挥员会面临巨大的压力,犹豫不决是正常思维反应,皖南事变前后,项英就面临这种情况。
这是丕岭,皖南事变突围方向之一
项英在百户坑召开新四军军分会扩大会议研究对策,与会人员先后提出几种突围方案,意见不一,难以下决心,会议开成了长达7小时的“马拉松”会。叶挺气愤地说:“时间就是胜利,不能犹豫不决,不能没有决心。我的态度是,错误的决定我也服从,现在就请项英副军长决定吧!”
项英是一位对革命高度负责的领导,偏偏是这种高度负责,导致他对工作过于追求完美,不舍得放弃次要的方面,作为东南局的书记,为什么迟迟不过长江,除了过于相信顾祝同外,他舍不得皖南这块根据地,确实军部驻地云岭,群众基础好,有后方有物资,一旦撤走了,国民党就会全部毁坏。迟迟不过江,他有敌情顾虑,担心日军在半渡的时候拦截,这对新四军来说也是很危险的,事后都说司令部准备了船只,摸清楚了日军巡逻的规律,这也是分析而已,谁敢保证日军不来,小队渡江容易,军部渡江,要隐蔽企图,准备器材,这是一个赌。当时项英感觉国民党还不至于马上进攻,拖一拖也是有道理的。
当日军巡逻艇改为停在长江中间时,项英马上决定不从既定路线过长江,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
第二个犹豫是在进不进攻星谭,攻下星谭,就可以突围,但是当时新四军武器落后,不具备硬攻的能力,这点都清楚,为什么开了七个小时的会?因为侦察、计划、后勤、直属队的人都要发言,当时的情况都是蒙着一层面纱,侦察的不知道敌人的最具体细节,当然也了解一部分,战场上谁能都知道敌情?不可能的,各团也没有办法保证一定能攻下星谭,强攻失败,敌人必然发现我军的企图,合围就会更紧,能突围出去一部分,这样的结果他是不满意的,他想有更好的结果,想保存全军,他想多听意见,把工作搞得更实,所以项英犹豫不决,最后决定往后走,不攻星谭。
战场就是考场,这次项英不及格了,断是指挥的核心,关键时刻越显得指挥员的能力。很多中外名将对指挥常识作过分析,下决心时要在一定把握的情况下,敢于冒一定的风险,战场对自己来说有迷雾,对敌人来说也是一样的,比如过长江时,我们知道木船打不过日军巡逻艇,日军也会这样认为,也就给我们留下了机会。在星谭突围是,我们硬攻能力不行,敌人也是清楚的,只要我们果敢突围,机会一定有。而项英的性格想追求更好,悄悄相反,影响了他下决心,犹豫不冒险,却带来了巨大的危险,敌人越来越大,围得越来越死,随着时间的流逝,离全军覆灭就越来越近了。
在皖南事变前后的大考中,项英也许会谋,但不会“断”,尽管项英是优秀的革命者,但他被战争大考淘汰。
叶挺却相反,对渡江、突围敢于作出果断的判断,对突围提出硬突又有包抄的配合,即使有部分人出不来,也敢于放弃,这是慈不掌兵的另一种理解。
新四军相关领导人
假如项英没有牺牲,皖南事变会损失很大,随着后来指挥体制的改革,叶挺入党后会负责军事指挥,项英会当上华东局书记。叶挺是元帅,项英是国家领导人,负责行政组织等工作,就没有饶漱石什么事了。
无论如何项英都是优秀的革命者,但不是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