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狄更斯的《双城记》:专制、暴政、人治与自由、法治的对决

颜威说历史 2023-01-06 17:57:52
狄更斯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艰难时世》。

《双城记》

《双城记》可以说是狄更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他饱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因为作品在1859年一经问世,就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浪潮,质疑、反对、攻讦等负面评论可谓铺天盖地。而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于狄更斯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点评。

所谓双城,是指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巴黎与伦敦,狄更斯以19世纪后期的法国与英国社会为背景,用大气中略带阴郁的笔触展现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反映了特定时代的动荡混乱和矛盾四起。

故事的主角梅尼特是一位在法国巴黎的医生。1757年12月的一个深夜,寓居巴黎的外科医生亚历山大·梅尼特突然被绑架到厄弗里蒙地侯爵府,为一位美丽的青年农妇看病。在这里他偶然地了解到一桩令人发指的罪行:侯爵的弟弟为了霸占这位新婚不久的美貌农妇,残酷地害死了她的丈夫、气死了她的父亲、刺死了她的弟弟,只有她幼小的妹妹(即后来的德伐日太太)侥幸逃脱。最后,这位农妇不甘凌辱、含恨而死。

正直的梅尼特医生根本不能容忍这种行为,于是他秘密写信给一位大臣告发侯爵府里发生的罪恶。谁知权势通天的侯爵府居然截留了梅尼特医生的举报信。为了灭口,侯爵兄弟将梅尼特医生投进了巴士底狱。

梅尼特年轻的妻子因为丈夫莫名其妙的失踪,两年后忧郁而死。在梅尼特入狱后才出生的女儿路茜则被梅尼特的好友、英国银行家劳雷接到伦敦抚养。

梅尼特在狱中被单独囚禁了18年,逐渐由一个年轻有为的医生变成了一个满头白发、神志不清的人,每天只知道机械地做鞋来打发时光。为了控诉侯爵兄弟的暴行,他在丧失理智之前,用铁锈和着眼泪写下一份控告书。

18年后的1775年,梅尼特在以前仆人和好友劳雷等人的营救下,终于逃离了囚禁,并离开法国定居伦敦。

与此同时,侯爵府也出了乱子,厄弗里蒙地侯爵的侄子查理斯·代尔那由于厌恶家族的罪恶,主动放弃了爵位和领地,隐姓埋名来到伦敦自食其力。

事情很巧的是,查理斯·代尔那来到伦敦后,居然认识了梅尼特的女儿路茜,并跟路茜产生了爱情。举行婚礼的当天,梅尼特知道了查理斯·代尔那的真实身份。但当年的事情已经过去18年之久,为了女儿的幸福,他并没有追究当年的事情。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查理斯·代尔那为了营救一名无辜的老仆人返回巴黎,不料因为受到家族的牵连而被捕入狱。成为革命者的德伐日太太跟侯爵家族有着深仇大恨,她不会放过查理斯·代尔那,甚至作为厄费里蒙地家庭成员的查理斯·代尔那的妻子和孩子,她也绝不会放过。

情况十分危急,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外表酷似查理斯·代尔那的英国律师卡尔登由于深爱着路茜、甘愿为她牺牲一切。为了使路茜不失去丈夫,卡尔登设法潜入监狱、救出了查理斯·代尔那,而自己则坦然地走上了断头台。故事结束。

狄更斯的《双城记》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这个历史背景就是法国大革命。目的在于探索法国大革命的起源,把法国大革命和英国的现实联系起来。

法国大革命的本质表面上是旧贵族与新富裕资产阶级之间的较量,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较量,是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变,是社会财富、社会权力、社会地位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重新分配,实际上是专制、暴政与自由、法治的对决。

法国大革命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对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矛盾展现的十分细致与真实。法国大革命前夕,天灾、王朝战争、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国民生计危机的严重恶化,众多疑似盗匪的饥民和失业者流浪团伙的四下流窜,粮食骚动和抗税反领主等种种反叛活动的此伏彼起,首都三级会议政情的危象丛生,国内军队的可疑调动和外国军队的陈兵边境,关于流匪、雇佣军和外国武装数百年侵扰的历史记忆,还有农民对领主压迫的千年积怨,等等。

总之,一切都表明,中世纪以来一步步积聚起来的法国社会矛盾,这时已经发展到了总爆发的临界点。这种情况下,法国社会的气氛似乎尤其紧张,人人如惊弓之鸟,有关匪患爆发和贵族雇人烧毁庄稼饿死平民的各种恐怖流言开始不胫而走。广大小农本来就度日艰难,现在更是人心惶惶,而出于求生自保的人性本能,他们很快就以村庄或教区为单位匆匆组织起来,并拿起了武器,而这种农民武装在一些地方很快也就发展成了一支支攻向领主城堡的革命军,实际上就此形成了一股将对大革命进程发生真正决定性影响的民众力量。

其实,从1789年开始,一直到1879年,都可以算作是法国大革命。在这将近百年的时间里,法国社会持续动荡,政权更迭十分频繁。

主要事件有1789年大革命、1792—1793年初反对君主立宪制的起义与处死国王、1793年夏秋山岳派夺权和建立“革命政府”、1794年热月政变、1799年雾月政变、1815年复辟、1830年革命、1848年二月革命、1848年6月工人起义、1851年政变、1870年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1877年-1879年共和制危机与解决。还有1797年秋的果月政变、1798年春的花月政变、1799年夏的牧月政变、1814年波旁王朝的第一次复辟等等。平均不到7年发生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

而法国大革命之所以会反复持续的动荡,背后隐藏的实质是专制、暴政与自由、法治的对决。

大革命的目的就是专制、暴政、人治带来的危害,使得社会上各大阶层都难以为继。社会底层的民众被剥削的食不果腹,压榨干了。而新富裕资产阶级们承担了王朝的义务,向上缴纳税收,以维持王朝的财政,但却没有政治权利,他们的诉求得不到支持而十分恼火。而统治阶层内部也暗流涌动。总之,各大阶层的利益得不到平衡,于是大革命爆发。

但1789年的大革命,并没有改变法兰西王朝治乱循环的历史。因为在一个专制、暴政、人治太久的国家,很难短期内用暴力来改变这一切。要想真正去改变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专制、暴政、人治、奴役的惯性,首先要在全体民众心中形成追求法治、自由的精神,形成捍卫法治和自由的风气。只有如此,才能迎来真正的变革时代。这也是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最终持续了上百年之久,在人治和法治之间,在专制和自由之间,在暴政和权力制约之间反复波动。

专制、暴政、人治与自由、法治

专制就是国家权力集中于个人,比如君主,君主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越集权,个人的权力就越大。伴随专制就是官僚政治,官僚政治带来官僚主义。

暴政并非仅仅是残暴的统治,暴政准确来说是一种独断任性的统治,无论是个人专断,还是少数人的专断,都属于一种暴政。伴随暴政的就是各种野蛮、蛮横、暴力、残酷的统治。

专制、暴政其实就是一种人治,权力得不到制约。而在一个专制、暴政、人治的社会中,必然导致奴性。

法国大革命就是探索用自由、法治取代专制、人治。虽然专制可以带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效率更高,但专制、武断任性统治带来的危害性和灾难是不可预测的,是无法控制的。自由、法治的目的其实就是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以避免专制、暴政、人治带来的灾难。

0 阅读:5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