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25岁鲁迅大婚,花轿进门,掀开轿帘,从轿子里掉出来一只新娘的绣花鞋。
观礼的人见此面面相觑,有老人私下说“这不太吉利”。
轿里的新娘叫朱安,28岁,在旧时算是名副其实的“老姑娘”了。
绍兴向来有“养女不过二十六”的规矩,为什么朱安直到28岁才嫁人?
01其实早在7年前,周朱两家就定下了这门亲事。
当时,朱安已经年过20岁,却还没有定亲,她的父母十分着急。
他们既希望女儿能嫁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又不愿女儿去给别人做填房当后妈。
后来,鲁迅的母亲托人前去说媒,朱家父母心知周家虽然败落,但好歹是曾经的名门望族,嫁过去也是做原配夫人,终归体面些。
因此,本是姻亲的周朱两家又结了亲家。
可是,这门婚事却一拖再拖。
青年鲁迅
订婚时,鲁迅正在南京读书,两家原定等1902年鲁迅毕业后完婚,但因为他公费留学日本不得不推迟了。
1903年夏,鲁迅回国探亲,可婚礼仍然没有举行。
他推说朱安的父亲去世不久不宜操办喜事,然而在他心里早就给这个未婚妻划了一个叉。
原来,鲁迅去日本留学后不久,便从弟弟信中得知朱家姑娘缠足,不识字。
当时绍兴女子从5、6岁起,母亲或族中的妇女就给她缠足,以便将来嫁个好人家,却没想到,有一天这双小脚会变得不合时宜。
鲁迅写信给母亲,提出要朱安另外嫁人。
可母亲却托人写信劝说鲁迅,强调这门婚事是她求亲求来的,不能退聘,如果悔婚,对两家名誉都不好,朱家姑娘更没人娶了。
作为让步,鲁迅又提出希望女方放足、进学堂。
但朱家的意思是,脚已经放不大了,女子读书不好,更不愿意进学堂。
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朱安28岁了。
朱家越来越忧心忡忡,他们听到传言说鲁迅在日本已经成婚,这使朱家十分惊慌。
最终,鲁迅的母亲下决心把儿子召回国,她略施小计,打电报谎称自己病危,让儿子速归,同时开始重修家中的房屋,准备操办婚事。
等鲁迅回家一瞧,房已修好,家具全新,一切布置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
021906年六月初六,鲁迅与朱安举行了婚礼。
旧式婚礼仪式繁琐,鲁迅一一照办,没有任何违抗。
那天,他头戴一顶筒帽,下面拖出一根假辫子。
新娘朱安则被家人安排穿上大一号的新鞋,假装大脚。
因为脚小鞋大,人又生得矮小,新娘坐在轿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鞋子就掉下来了。
当晚,一对新人拜过堂后被送入洞房,当新郎走上楼梯时,宾客拥挤,有人踩掉了新郎的一只新鞋。
又有一个宾客,被招待住在一间装有玻璃的房子里过夜,第二天早晨,他冒冒失失跟人说昨晚遇鬼。
种种“不吉”之兆让朱家人一直耿耿于怀,他们把新娘鞋子掉落,新郎新鞋被踏掉,宾客说话冒失,归咎为两人婚后不睦的祸根。
朱安
然而,二人不睦早从新婚当天初见端倪。
鲁迅一直默默无言,像提线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见了新娘也照样一声不吭。
他只在新房过了一夜,第二天就把被褥搬到母亲房里去了,从此再没踏进新房一步,过了几天便返回日本。
家里的佣工回忆说:“第二天早上,新人印花被的靛青把鲁迅先生的脸都染青了,他很不高兴。”
这个细节不禁让人联想到,他那晚很可能把头埋在被子里哭了。
这桩父母包办的婚姻,结局注定是不幸的。
鲁迅曾对好友许寿裳说:“这(婚姻)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不得不说,鲁迅曾劝朱安放足、读书,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真心希望缩短两人之间的差距。
如果朱安听劝,两人通通信,或许还真能培养出一些感情吧!
然而,保守的朱家姑娘无论哪方面都不肯去做。
没有共同语言的婚姻注定走不长久,你说呢?*
*喜欢你的阅读,【清沁话文史】坚持原创输出,觉得不错的话,请记得【关注】+【点赞】呀!
*史料参考:朱安传;图源网络侵删。